结合语文生成性资源,引导学生“炼字”作文

    彭丽君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会发现很多学生在写作文时构思很好,但是语言表达不行,情感共鸣一般,缺乏情感表现力,缺少打动人心的情感描写。假设将作文构思作为写出优美文章的框架,那么优美的语言就是砖石,只有二者配合恰当,文章才能锦上生花,引人入胜。而下文就如何利用语文的生成性资源引导学生热爱作文,通过“炼字”完成对学生写作教学质的飞跃,谈几点看法。

    一、利用语文生成性资源,指导学生“炼字”

    要对生成性语文资源进行整合,教会学生炼字,具体方法有如下两点。

    一方面,教师对古诗文进行筛选,选择内涵深刻,辞藻优美、用字严谨的诗文让学生细品,让学生明白古诗文推敲和炼字的精妙之处。譬如可以以唐代诗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的“僧敲月下门”一句作为案例,重点讲解炼字的精妙之处。除此之外。还可以借用卢延让《苦吟》中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和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来印证古人对炼字的执着和锲而不舍。

    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通过对教材的讲解,告诉学生炼字的精彩,譬如鲁迅在《故乡》一文中,“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通过一个精炼的动词“飞”字就将宏儿听到其父亲回来那一刻的心情和行动描绘得淋漓尽致;在孙犁的《芦苇滩》中描述到“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滴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文章中的“好像”与“滴溜溜”两个词汇之间都包含了作者的言外之意。

    二、教会学生精读文本,体味“炼字”的价值意义

    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品文本,懂得“炼字”的深刻内涵和意义。教师应当教会学生从词义出发,体味炼字的精妙之处。汉语词汇词义具有多重性,在很多情况下,一句话里不同的读音通常表达的含义会有所不同,特别是在古文当中更明显。

    例如,杜甫的《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诗,对“破”和“深”两字的选择相当严谨,如果教师将“破”替换为“亡”,“深”替换为“长”,从词的意义出发考量,就能懂得“亡”只能让人感觉到国家灭亡的场景,而“破”不仅仅是表达国家的最终结局更是对国家毁灭之后惨淡结局的真实写照,而“深”则是战争过后,土地无人居住、无人管理所造成的蛮荒景象,“深”能让人感觉到长安城经历的种种磨难和遭遇,并让读者了解作者担心国家未来命运的思想情感。

    三、引导学生“炼字”,阐述个人观点

    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有深刻内涵的美文,借此分享感悟和思考,激发学生“炼字”的热情。例如,教师可以借助美文《亲爱的,有蚊子》讲解“炼字”,引发学生思考和感悟。该篇文章讲述的是一对打拼的夫妇,某天夜里,夫妇俩结束繁重的工作回到了家中,妻子做完家务便去歇息了,而丈夫则想看会电视打发时间。但是只要妻子喊道“老公,有蚊子”,丈夫会立刻走进屋子里拿起电蚊拍不厌其烦地幫妻子拍蚊子。

    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丈夫走进房间,手持电蚊拍,一跃上床瞄准停在天花板上的蚊子奋力一挥——‘噼噼啪啪一阵电光石火,大快人心。‘可恶,墙上还有一只。眼睛像鹰一般锐利的丈夫,一脚踩在床上,另一脚跨在柜子上,反手一挥——又是火花四射。”其中跃、瞄准、挥、踩、跨和挥这些动词都是作者精心选择的字眼,让人身临其境,画面感极强。教师可以将这些字词替换掉,并提问学生替换后的不同之处,借此引发学生热烈讨论,并让学生阐述观点,深刻理解字词的更改对文章的表现力的影响,让学生明白炼字对文章的重要价值。

    四、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养成“炼字”习惯

    在炼字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能力也会不断提升,教师向学生推荐美文的同时,也鼓励学生推荐他们认为优秀的美文,可以使教师和学生都受益,教师可以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目,如青少版《平凡的世界》《小王子》等,甚至还可以推荐学生阅读获得雨果奖的刘慈欣的作品《三体》,让学生阅读并交流心得体会。而学生可能会向老师推荐诸如《海底两万里》等经典作品,或者是当下流行的畅销小说,诸如《龙族》之类的,教师应当与时俱进,正确看待当代学生的阅读变化,引导学生多阅读好作品,学习作品的艺术手法,教师也应当阅读学生阅读的作品,了解学生的思想,以改善教学方法,将炼字的精髓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

    经过有效的炼字学习和训练,学生的炼字效果显著,写作水平直线上升。学生已经由接受式炼字变成了主动炼字,在阅读文章和写作时开始有意识地主动炼字和考量写作质量,能够合理对自己的作文给予评价。学生已经学会为了提升文章质量而自主修改作文了,学生已经喜欢上了写作,而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在提高,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师结合语文生成性资源,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炼字”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