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新风采 体现新理念 引领新方向

    吴键 袁圣敏

    关键词:中小学优秀体育课;教学观摩;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96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11-0010-02

    体育课程改革在深化,课程标准在修改,学科建设在发展,所有这些,必须实实在在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科学研究才有生命活力。

    第八届全国中小学优秀体育课教学观摩展示活动是一次盛会,是全面展示学校体育改革,特别是课堂教学改革成就的大会,是一次集中展示体育教育教学基本理念以及创新思想、创新办法的大会。

    总体上看,大部分展示课,课的结构都比较完整,从开始的导入、热身活动到主体教学,到最后结束部分,教学层层递进,学练环环相扣,体现出执教老师训练有素、教学技能熟练等基本能力,新一代体育教师正在茁壮成长。比较突出的是大部分的课,尽管选择(或被指定)的教材是局部的、单元中的基础性技术技能教学,但是,在课的设计中,关照到了该技术技能在完整技术中的地位以及在竞赛场景中的应用。没有出现以往“一节篮球课,一直在传球”的简单设计。这是新一代体育教师系统性思维提升的表现,也是学校及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整体设计新理念的具体体现和表达。

    一、展示活动对今后课堂教学的引领作用

    (一)基于信息技术的体育教学智慧系统的应用将愈加广泛

    本次课堂展示,众多教师在课堂中使用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手段。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往主要以辅助教学为主,如动作展示与原理分析、战术演示与路线指引等等,但是,新一代的现代化技术手段越来越智慧,一是通过穿戴式设备,监测身体各项生理指标,全面监控学生运动状态,特别是对大强度、高负荷运动的心率监控,不仅对技术动作的学练、体能训练有好处,更可以提升学生运动安全的保障。当下的技术,主要运用于体能指标的采集,基于这些数据,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分析、诊断及干预。还有就是运动视频技术的使用,在学生技术学习过程中,可随时采集学生视频,将技术动作及时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纠正或者强化主要的动作和细节,帮助学生学练,提高运动技能学习效率。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例如,动作捕捉系统的发展、应用等,各种智慧的技术将不断被运用到学校体育中去。本次课堂教学展示中,许多穿戴设备的应用,有效辅助了专家的点评,也倒过来帮助教师建立课堂教学质量管控的意识,这是一个良好的趋向。

    当然,智慧技术在实践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体育课堂与数学、语文等其他文化课堂之间存在学科差异,那么新的现代化监测手段如何应用到课堂中,特别是智慧系统如何恰如其分地应用在体育课堂中,是值得共同研究的一个问题。我们认为重要的是,要厘清为什么要用、什么时候用、如何用这些问题。重要的一个标准是,智慧技术的应用,要从教学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评价。如果体育教师有能力示范,效率又高,就不必刻意采用技术手段,没有必要为了应用而应用,以显示所谓的教学高科技。目前看,智慧系统应用的内容还是“冷冰冰”的,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效率不高,也不利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人文”交流,所以要克服这种现象。可以说,能主导教学的智慧技术目前还没有。

    (二)新的集体类运动项目的引进及新型课堂常规的创建将持续发力

    区别于当下体育课堂中常见内容,如篮球、足球、田径、体操、武术等,这次入选的优质教学课中,一些非常见的运动项目引起巨大关注,如软式棒垒球、软式排球、旱地冰球等。这些项目,有的由课外转到课内,有的是区域特色项目。

    与个体项目、简单配合项目相比,集体类项目在育人价值以及对人力资源建设的贡献方面,有巨大优势。因此,伴随中国经济发展,集体类运动项目的推广、引进,一定是一个重要的趋势。

    新项目的引进,不仅仅是项目本身的引进,更重要的是把这些运动项目背后的文化也一并引进了。这在国内以往的教学中,是比较好的现象。本次展示活动中,上海的体育课“软式棒垒球”课的结束部分向对手致謝、向观众致谢、向场地致谢的礼仪引起讨论。这个方式,是伴随运动项目的礼仪,值得我们学习。

    事实上,一些体育运动项目,如体操、网球、跆拳道等,除了运动本身以外,都有严格的礼仪规范,这些礼仪规范,从本质上看,共同构成了运动的本身。遗憾的是,在中国的学校体育中,这些大部分被忽视、忽略了。应当明确,运动过程中的行为规范、运动礼仪,与运动本身一起构建起体育运动文化,学习、掌握运动文化,可以更好地对学生人格进行有效的培养。

    以往的体育教学,往往只关注运动项目或者运动技术本身,而对运动行为规范、运动礼仪等方面不够重视,这是学校体育的不足之处。本次展示的“软式棒垒球”课堂教学,结合项目的特点,建设了一个新的课堂常规。这个常规与以前的稍息、立正、各种转法、齐步走、跑步走等以队列练习为主的课堂常规显然不同,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一种进步。说到底,运动不仅仅是运动技能、训练、竞赛,更重要的是一种综合的文化生态。

    (三)学生体能训练将在一个时期成为课堂教学的热点、重点

    在本次课堂展示过程中,无论是“课课练”中的体能训练,还是以体能训练为主体的模块教学,体能训练都有充分的展示。出现这个情况,一是课程改革尤其是高中课改的成果,新课程标准对体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二是学生体质水平下降问题严重,各地都提出了强化、干预、提升体质健康的要求。

    其实,更重要的是,体能训练作为一项教学内容,其性质已经有所改变。以往体能训练只是作为一个辅助内容,是配合教学主体部分的内容,是热身运动、放松练习等重要内容及方法。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源,是体育学科发展的结果。具体而言,随着功能训练理论、康复训练理论、动作发展理论等相关理论的发展,体能训练已经从简单的身体练习变成与运动项目训练同等重要的理论与方法体系。这种情况,在竞技体育领域,体能训练也已从技术技能训练中独立出来,自成一体。对于青少年而言,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其地位有的已经超越具体项目的学习。

    体能训练理论的发展和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也将改变传统的热身活动与放松练习的理念和方法。如從运动的环节看,其过程是:第一,多样化的热身;第二,以肌肉激活、动作拉伸、动作整合、神经激活为内容的动作准备;第三,主体教学;第四,以静力性拉伸和放松为主的再生与恢复。这些做法在今后的教学中,将更多应用,更有影响。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所展示的体能训练,其方法大多借鉴竞技体能训练,还远远不能区分出健康体能、竞技体能的差异。这是下一步需要加以引导的地方。

    还要强调的是,一般而言,要提升体能水平、改善身体素质或者不良体态,体能训练的过程是单调、枯燥甚至是痛苦的,必须是长期坚持并且需要克服很多困难的过程。这就又给体育教师提出了一个课题:怎么把体能训练这个简单重复、枯燥、艰苦的练习过程转换成有趣的、学生喜欢参与的过程。如果能做到这点,才真正体现出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课堂教学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本次展示活动,尽管总体水平比较高,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设计痕迹过于明显,混淆了遵循规律与教学设计的主次地位关系

    从原则上说,课的设计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运动时生理心理变化规律以及学生学习规律等等。也就是说,规律是前提,是主要的,而教学设计是顺应规律,是从属的地位。本次展示中,部分课的设计颠倒主次关系,为了显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巧妙、出色,打破了上述规律的自然性,生硬地植入教学环节,使得整个课的过程不流畅。还有些课的设计,是为了适应所谓优质课“质量评价体系”,根据体系的得分点,急功近利地迎合一些不恰当的要求。

    因此,要克服这种不好的倾向,即为了充分体现教师的能力,为了体现教学设计的巧妙,在课程设计和执教过程中,过于显示教师的主导地位,生硬借助各种手段,把正常的教学过程直接变得支离破碎,不流畅、不自然。

    (二)有的体育教师运动能力和教学指导能力有待提高

    本次展示中,一些教师选择的教材,对于教学而言,是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比如说体操类的跳箱、田径类的跨栏等,这些项目都对教师的运动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本次教学展示中,部分课上,教师的示范不标准、不准确、不规范,这样给孩子们建立了一个错误的动作概念。学生的认知、学练目标错了,最后呈现的也是错误的动作。这个问题的解决,其实很简单,可以采用技术手段加以解决、弥补。但是,实际情况可能是连执教老师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对标准动作的认知都没有一个准确的判断,这个问题就值得反思。实际情况是,在展示课现场,一个班里有多个能力强的学生,只要老师指导得当,是完全有能力达到规范、标准动作要求的。之所以出现上述的情况,从根本上说,还是教师的能力有限。

    (三)教学技能“档次”有待突破,区域教学特色不明显

    本次展示会上,有幸在现场见到浙江省体育教研员、浙派体育教学代表人董玉泉老师。结合现场点评,共同的感受是,本次课堂教学的展示,年轻老师居多,有的还是不足5年教龄的青年人,教学规范性尚可,有热情从事教学,在展示中,也有几招巧妙的教学手段,与学生相互融合的特点突出,教学效果也可以。但是,教学的“档次”不高。一般而言,一个体育教师的成长,从陌生到熟练,从新手到老手,是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初级阶段,以规范性为主;中级阶段,在规范性的基础上,熟练性、精巧性提升;高级阶段,进入教学艺术性阶段,个人教学特点明显,个人教学风格突出,呈现艺术化的教学境界。可惜的是,本次教学展示,除了一些教师能够达到中级阶段,真正具备教学艺术才能的老师几乎没有。

    另外,这几年的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从地域发展的角度看,一些区域体育教学改革发展迅猛,名师工作室辐射效应显著,涌现“苏派教学”“浙派教学”“海派教学”等的教学现象,但遗憾的是,在本次课的展示中,没有看到这些教学学派的展示。所以,希望在下一届活动设计中有这个环节,可以直接由地方教研部门推荐风格不同、不同流派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