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情境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张艳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针对本课程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本文论述了“真实情境教学”的意义、方法和原则,尤其是通过对四个教学案例的解读,就课程内容、实际意图、教学效果三个方面作出清晰呈现,证明了真实情境架起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内容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桥梁,成为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教育根本遵循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真实情境教学;立德树人;学科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07-096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五育并举”的指导方针。[1]同时提出:“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要努力提升全体学生的道德水平与法治观念,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遵循。在加强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实践中,探究真实情境教学策略,是实现“突出德育实效”教學目标和任务的教研课题。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真实情境教学的意义和任务

    1.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真实情境教学的理论依据

    课程改革深化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应对未来生活各种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环境时所需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等综合品质。[2]因此,学校教育要帮助学生学会应对各种复杂的现实情境,合理解决现实生活中各种具有挑战性的真实任务。这意味着,以培育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学必须依赖于创设合理的、真实的任务情境,使道德与法治课程不止于空洞的说教,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因材施教、润物无声的境界。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提出:“要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3]。《课标》在“实施意见”的部分,对优化情境创设进行了详细说明,强调了情境与社会现实的紧密联系。这是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要求,而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换言之,真实情境的创设,是开展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的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方式。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念,“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思想,为我们的真实情境教学奠定了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目标。

    2.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真实情境教学的实践意义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真实情境包括真实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法治生活、社会生活以及公民或学生的个人生活等。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将时政热点、社会关注点以及学生兴趣点的问题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符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理论联系实际的认知规律,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了解和探究的兴趣,有效地掌握教学中的知识,增强课程教学的体验性和思想性。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就是看学生能否运用学科内容应对各种复杂社会生活情境的问题和挑战。”③学科核心素养具有抽象性、间接性和内隐性,它必须依托生动、具体、真实的情景及活动才能真正落地。真实情境则架起了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内容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桥梁,为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提供了条件,与学生的学习过程相关联,有助于学生运用相关学科的核心概念和方法,学科思维等解决真实情境下的任务,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真实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导入情境多,主题情境少。

    一些教学中课堂导入的情境花了很多心思,音形并茂,活泼有趣,但遗憾的是后面就没有了下文。情境只是为了引入新课或是引起学生的兴趣,而缺少贯穿到底的情境主题。

    (2)虚假情境多,真实情境少。

    有些课堂教学中设计的情境远离事实逻辑,远离学生生活和远超学生认知范畴;设计的情境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疏离;设计的情境没有内涵,创设流于形式,为了情境而情境。这些都是虚假情境,不能算真实情境。

    (3)简单情境多,复杂情境少。

    有些课堂教学中设计的情境设置干扰少,两难性低,迷惑性差,过于简单。高中课标对于情境的描述为:简单情境、一般情境、复杂情境和具有挑战的情境。素养越来越高是伴随着情境的难度越来越大,过于简单的情境不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4)碎片情境多,整合情境少。

    有些课堂教学中的素材都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但这些碎片化的材料和问题只是按照教材的顺序,为了引出对应的教学知识,既缺乏知识之间关系的把握,也缺乏对素材的整合和内涵的挖掘,并没有指向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真实情境教学的有效途径及案例

    1.预设真实情境:整体建构,主题鲜明

    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设计应从本课的核心知识出发,以培育学科素养为目标,对真实的生活事件进行整体建构。情境不是素材的堆积,而是必须充分结构化,把若干条件综合起来,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在明确的目标导向下,对来自真实生活的情境有针对性的建构,保留其关键性的事实与特征,剔除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选择真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件,深入挖掘其内涵,多元主体、多维角度地建构,并进行点、线、面结构化整体建构,使其符合学生体验、感悟、认知、辨析、解决的认知规律。

    【案例一】 “创新永无止境”

    (1)教学设计

    (2)设计说明

    本课的主题是“创新永无止境”,关于创新的素材非常多,我选择了其中一个比较典型的素材:“华为”的真实社会热点,以“华为的发展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有怎样的启示”为主线,进行一个整体的情境建构,将杂乱、零碎、无序的素材整合,充分挖掘其内涵,纵向延伸和横向关联,形成“华为的安全观”“华为的创新观”“华为的人才观”三个篇章构成的情境链,使整堂课在这样一个完整的情境下展开学习。

    (3)教学效果

    通过“华为与创新中国”这一真实情境的整体建构,改变那种随意、杂乱、零碎、无序的教学设计,通过一个完整的情境链,使教学的主题性、整体性、逻辑性加强。从华为这一现象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本质探究,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积极投身创新实践,提升创新素养。实现了情境由小到大,由远到近,由国家社会到自身的有机连接。

    2.参与真实情境:角色代入,参与性强

    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如果没有角色代入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验和思考的积极性,那么学生只是一个旁观者、聆听者和被动学习者。因此,情境的设置不仅需要考虑情境本身,一定要考虑到生本学情,与学生能否产生互动,学生能不能入“境”是关键。要建立起学生与真实情境之间的联系与互动,我们可以采取设身处地体验法,请学生真实模拟情境中的角色,给学生以代入感,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经历辨析、澄清、选择和行动,不断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案例二】 “依法行使权利”

    (1)教学设计

    (2)设计说明

    原来第三部分的问题情境是“人们为什么反感这些不文明养犬行为?”问题的主体是“人们”,而不是学生自己,缺少与学生的互动,学生的体验性不强,也就不利于学生的深度思考与辨析。我将这一部分改为“劝导不文明养犬行为”,赋予了学生角色与能量,将学生代入真实的情境中。

    (3)教学效果

    真实模拟情境中的角色,从“人们”这一客观视角,到“我”这一主观视角,调动了学生的自我体验,激发了学生的法治情感,促成法治行為。学生与情境的互动增强了,细节设计更加精细,情智交融的效果显现,实现了真实情境对培养法治素养目标达成的有力促进。

    3.贯穿真实情境:形式丰富,真切体验

    在明确的目标导向下,通过巧妙的创设让学生自主体验活动的真实情境,开展如职业体验、人物访谈、社区模拟、专题调研、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共参与、研学旅行等形式的活动,使学生能够运用学科知识推进真实问题的解决,在真实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中推进相应知识的学习。这样的生活教学实践,引导学生促进思维的发展,内化情感认同和价值观认同。

    【案例三】 “维护秩序”

    (1)教学设计

    (2)设计说明

    本课创设了自主体验活动的真实情境“共享单车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和“共享单车发展与建设的模拟听证会”,替代了原来设计的三个问题:共享单车使用乱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可能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建设良好的共享单车秩序各方应承担怎样的责任?这样的设计避免了纯知识性,纯理论性的设问,将知识、能力、情感、素养融入其中,实现基于真实情境的探究。

    (3)教学效果

    体验活动贯穿于真实情境中,使情境的体验性增强了。学生通过调查问卷的设计、分析,初步掌握调查研究的方法,通过参与模拟听证会,以不同的角色身份思考这一问题,有利于其更全面地认识问题。学习的空间拓展了,不再局限于教室和课堂,而是走向社会,在社会中学习。实现了活动与情境的融合,以立德树人为价值追求,区别于接受式、被动式、讲授式教学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

    实践证明,真实情境教学实现了从认知到情境的教学方法变革,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对“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落实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教师设计和实施真实情境教学,从课程的预设到生成还有大量的艰苦而细致的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1]李政涛,文娟.“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20(03):7-16.

    [2]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15).

    [3]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02).

    (作者单位:上海市彭浦第三中学,上海200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