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师课改阻抗现象原因分析及消解路径

    赵进 陈金鳌 孙思思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分析当前课程改革中体育教师产生阻抗现象的主要原因,并探索消解路径。主要结论:体育教师阻抗主要包括教育教学因素、教师个人因素、课程标准因素以及教师专业发展条件等因素。建议:完善中考体育加试制度,提升学生体育素养,提高课堂安全保障,体育教师加强自身建设,加强教研员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体育教师培训体系。

    关键词:体育教师;课程改革;阻抗;因素;消解

    中图分类号:G633.96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11-0058-03

    体育课程改革至今,教师阻抗现象在中小学及高校体育教师群体中皆有显现[1]。教师阻抗是指“在学校变革过程中教师阻碍变革顺利进行的心理状态及其外显行为”[2]。体育教师阻抗主要表现为教师个人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冷漠、消极、反感等内在心理状态以及由此产生的拒绝、对抗、应付等外在行为方式。对当前课程改革中体育教师产生阻抗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探索阻抗消解的路径,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及专业化水平,保障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也是贯彻落实教育部《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具体体现。

    一、体育教师课改阻抗现象的教育教学因素

    (一)体育中考加试压力

    中考体育加试分值的提升对教学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体育考试代替体育教学现象突出,引发应试体育[3]。课程教学由课程标准理念倡导的内容选择的自主多样化转变为教学内容的单一化,体育课程内在的逻辑性与系统性被打破,体育教师丧失了教学内容选择的自主权。中考体育加试主导下学生与家长的体育课价值观的功利性,造成了体育教师课程教学的外在压力;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在中考体育加试主导下的评价现实与新课程评价理念相背离则造成了体育教师的内在压力。这种课程理念与应试教育现实之间的矛盾,使体育教师陷入执业困境。

    (二)学生体育素养薄弱

    学生体育素养包括体育意识、体育知识、体育行为、体育技能、体质水平五方面[4]。而开足开齐体育课程不仅在农村中小学未能实现,在城市中小学,体育课被挤占也是普遍现象。这导致部分中小学生体育知识、技能欠缺,体质、体能较弱,为体育教师开展体育教学工作增加了难度。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普遍体育意识淡薄,对体育知识学习不感兴趣,缺乏获得习得性体育技能和日常体育行为的主动性,表现为对体育课的参与消极、动力不足、体质水平差,综合体育素养较弱,体育教师“不敢严格批评、不敢严格要求”。这加大了新课程实施难度,进而影响体育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导致阻抗现象的产生。

    (三)課堂教学安全问题

    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及处理等方面制度的欠缺,导致学校、体育教师及家庭都害怕体育运动中出现安全事故[5],学生家长在安全事故发生后的种种追责方式让学校领导和老师难以应对。因此,一些有锻炼价值、趣味性强,体育教师也有较高的教学积极性,但竞技激烈、运动强度较大、存在一定运动风险的体育活动被叫停或被取缔,相关运动设施也被拆除。体育教师的职业成就感无法充分实现,执教的积极心理和积极行为受到打击。

    二、体育教师课改阻抗现象的个人因素

    (一)对新课标内涵的理解狭隘

    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教师培训的加强,越来越多的体育教师对课程标准理念表示理解和认同,但也有相当数量的体育教师仍没有真正领会课标的内涵与要求,片面地认为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只是活跃课堂气氛和增强教学趣味性的“快乐体育”、将新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多元化狭隘地理解为授课形式的“花哨”,忽略运动技能和运动负荷量的融入。体育教师对课标内涵的狭隘理解造成其对新课改理念和教学价值的质疑、对新课程实施的抵触,从而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阻抗行为。

    (二)教学应变能力不强

    与原教学大纲相比,新课标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是对体育教师自身专业素养与执教能力的一种考验。当体育教师需要对新课标教材进行思考、加工和创造时,由于体育教师自身教学应变能力不强,很难独立开发教学内容,仍然保持了大纲时代对教学文件的依赖心理,不能因地制宜地贯彻课程标准理念,导致体育教师产生畏难情绪,认为新课标实施的条件和要求高、与现实教学状况有较大差距,难以贯彻实施,进而引发心理和行为上的阻抗现象。

    (三)新的职业倦怠明显

    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早已存在,在课程改革进程中又出现了新的职业倦怠致因:教师授课班级过多而导致的重复授课,中考体育加试内容替代正常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之后,体育教师成了田径教练员,教学热情丧失、职业成就感削弱,产生新的职业倦怠;而晋级高级职称之后的老教师群体,由于丧失了职业进取的动力,对待课程教学更加倦怠。部分体育教师职业进取心源于对职称晋级的追求,而不是始于教育理想和教育情怀。这些显著的新型职业倦怠严重影响了新课标的实施。

    三、体育教师课改阻抗现象的专业发展条件因素

    (一)教研员队伍建设滞后

    教研员是地方教研活动的主导者、组织者,也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引路人和专业发展条件的创造者。教研员队伍建设方面有两个问题最为突出;其一是部分地区教研员的缺岗缺编,尤其是专业教研员的缺岗缺编;其二是现有的部分教研员职业素养不高甚至不作为、不担当,导致教研活动欠缺。对体育教师的专业学习与成长极为不利,体育教师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陷入困境而求助无门,长此以往,容易对体育健康课程改革的实施产生阻抗心理和行为。

    (二)教师培训体系不成熟

    近年来,教育部投入大量资金举办“国培”“省培”及地方培训,但不同地方的体育教师培训却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第一,培训前期缺少调研,培养计划不符合培训对象的实际需求,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第二,培训课程内容偏重理论学习,培训形式和手段单一,缺乏实践环节,与实际教学工作脱节;第三,教师培训管理薄弱,激励措施欠缺,参培教师积极性不高;第四,教师培训缺少必要的反馈和监督机制,培训专家们的意见和观点不一致,使参培教师对新课标的具体实施路径产生困惑、迷茫与反感,进而产生强烈的阻抗。

    四、体育教师课改阻抗现象的消解策略

    (一)完善中考体育加试制度

    把中考体育加试制度与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有效融合:(1)增设考试项目种类,尤其是体育生活技能类考试项目(如游泳、武术、滑板、跳绳等),将应试教育与学生兴趣有效结合,按学生兴趣分层教学、分层考核,考前抽签确定考试项目,或者学生自选考试项目,避免“考什么练什么”现象;(2)灵活考试办法,将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相结合,考试项目大众化、生活化,回归体育教育本质,改选拔性考试为过关考试,以此促进全体学生的体育参与;(3)坚持以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体育老师的绩效,将课程评价理念真正融入到实际评价方式中,避免以体育中考成绩作为评价体育教师的唯一标准。

    (二)提升学生体育素养

    重视学生的体育权力,以终身体育为价值导向,结合青少年生长发育的特殊时期,不断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形成自主体育行为和习惯,以降低体育教师教学实施难度,增强授课积极性:(1)严格执行相关法规条文,保障学生体育权力,开足开齐体育课,杜绝占用体育课。(2)以运动技能传授为基础,关注学生内在的体育知识需求,丰富充实体育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对运动相关问题进行质疑、批判和反思。(3)以学生个体发展需要为起点,重视在运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提升技术训练的活力与价值。(4)通过组织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等多种课外活动形式来补充学校体育教育,重视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体育能力培养。(5)在体育技能教学中,通过对教学策略的不断调整,激发学生课堂活动的热情,唤醒参与体育和学习体育的内生驱动力。(6)对体育教学进行内容多元以及主体多元化评价,除了评价学生的运动技能,还要对学生的体育情感、体育品格、健康行为、社群合作等能力给予评价。此外,从体育教师单一化评价,转变到教师与家长综合评价模式;评价的具体方式应实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过程与表现性评价相结合[6]。

    (三)提高课堂安全保障

    加强体育师资的课堂安全培训,提高教师和学生群体的安全责任感,加大对学生安全意识培养力度,针对学生家长定期开展安全责任宣讲;定期检查和维护体育教学场地及各类运动器材,排查安全隐患,提倡在经费条件许可下,及时更新安全性能更高的体育器材;对教师授课进行督导,巩固和加强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安全意识,提高其课堂安全管理能力,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做好学生考勤、体育教学组织、运动技能学习中的保护和帮助工作。

    鼓励学生家长为子女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将体育教学纳入社保范畴;此外,通过财政补贴、社会捐助等渠道设立学校体育教学安全专项基金;政府部门进一步推进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校园体育伤害事故责任认定的法律依据,设立校园体育意外伤害事故专项保险[7],减少由教学安全事故造成的体育教师教学压力,以缓解体育教师的教学阻抗心理。

    (四)体育教师加强自身建设

    认真研读课标深入理解其内涵并积极实践,将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多元化深度融合,注重运动技能和运动负荷量的合理融入;补充体育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技能与原理,增强独立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提高自身教学应变素质;通过对体育教学策略与方法的灵活调整与多元化评价,实现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内生性体验,使课程标准理念在现实教学情景中得以深入贯彻。

    努力改变体育教师“囿于琐事、困于名利、怠于发展、甘于平庸”的专业发展现状,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自身素养,“做好自己、做强自己”,通过踏实工作提升自我价值,以成绩“打动”“唤醒”领导对体育工作的重视、对体育教师的尊重。调整心态,加强自身使命感与责任感,面对现实,着眼未来,追求崇高的教育理想和教育情怀。

    (五)加强教研员人才队伍建设

    (1)明确定位教研员工作的专业性质,建立任职和职称评定标准;(2)在专职、专业教研员人才配备上给予制度和经费支持,重视并拓宽教研员的职后进修培训渠道,不断提高教研员的职业素养、指导水平和服务能力;(3)优化教研员的选拔程序,建立健全教研员队伍的评价与管理体制,使教研员专业发展的目标更加清晰,制度更加明确,考评监督更加科学;(4)组织教研员重点培训,打破学科教学本位的思维局限性,从教学向教育转变,从教材向课程转变,不断深化课标理念,推动课程改革和课标的顺利实施;(5)把握课改方向,组建课程团队,实现教学与研究的无障碍融合,引导体育教师在实践中开展体育教育教学研究,进而推进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6)教研员应理性认识自我,确立“引领和服务体育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的理念[8],将教研作为毕生事业,在教研中实现人生价值。

    (六)完善体育教师培训体系

    (1)培训承办单位提前了解参培人员的基本情况,做好培训意见的征集工作,按照培训对象的实际需要安排课程、配备师资;(2)加大培训课程实践环节的比例,丰富培训形式和手段,提高培训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3)实行教师分层培训:按需、按地、按职称、按专业成长阶段等方面进行分层,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地开展培训;(4)引入多元化培训主体,科学构建稳定合理的培训专家库,加强培训师资力量和培训活力;(5)加强对体育教师培训工作的管理,运用激励措施提高参培教师的参与动力和积极性;(6)健全培训的评价和监管机制,做好培训后的跟踪与反馈工作,将体育教师返岗后的表现作为评价的一部分;(7)借鉴国外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DS)模式,建立系统的体育教师教育长效机制,完善培训形式,把教师培训作为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来做,贯穿体育教师专业成长历程。

    參考文献:

    [1]魏春梅,邵光华.教师课改阻抗的原因与启示[J].教师教育研究,2013,25(2):78-82.

    [2]韩登亮.教师阻抗学校变革的理性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11(1):3-6.

    [3]刘成,胡慧文.当前我国中招体育考试若干问题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35(1):118-121.

    [4]陈思同,刘阳,唐炎,陈昂.对我国体育素养概念的理解——基于对Physical Literacy的解读[J].体育科学,2017,37(06):41-51.

    [5]孙洪涛,颜亮,张强峰.家校合作: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实然与应然[J].体育学刊,2018,25(6):91-95.

    [6]尚力沛,程传银,赵富学.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体育课堂转向与教学转变[J].体育学刊,2018,25(2):68-75.

    [7]李文,范高鹏,赵舒婉.学校体育安全事故:机理、责权归结与规避[J].教学与管理,2018(33):52-55.

    [8]梁好.教研员需要“大思维”[J].教学与管理,2018(29):59.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中教师阻抗的现象学分析与消解策略研究”(DLA12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