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剧小生表演的“媚”与“美”

    黄志勇

    【摘 要】汉剧艺术具备完整的体系和丰厚的积淀。汉剧小生表演追求形神兼备的审美意境,在塑造人物时注重程式之美。汉剧小生演员在舞台上充分领悟戏曲艺术规律,细致辨析美与媚的内涵和美感差异,坚守艺术格调。

    【关键词】戏曲;汉剧小生;表演美学

    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6-0025-01

    但凡对中国戏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汉剧为京剧的形成做出过特殊的贡献,对川剧、滇剧、桂剧、湘剧、粤剧、赣剧等地方戏曲剧种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究其原因,是因为在唱法上,汉剧首创了皮黄合奏,在表演上,融合了程式化及通俗化的特点,为塑造人物提供了多方位的表演方法,使之表现力更加丰富,符合了当时绝大多数观众的审美要求。

    汉剧十大行各具特点,表演上各有各的章法。而小生在汉剧的七大男行中,对形体身段和发音的要求是极特殊的。

    形体身段上要求以美为主。小生演员要通过自己的手、眼、身、步等来表现人物的地位、身份、心情,以及所处的环境等。人物不同,所运用的方法也不一样。由于小生的年龄特点,要表现出人物的青春、帅气,所以,要想在人物塑造上有一定的建树,必须经过长期艰苦的训练,以表现出各种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在我三十多年的演出实践中,总结出除了有扎实的基本功外,小生演员还要在精神骨上坚持住,就是去掉女子的媚气,而要表现出男子的阳刚之美(极少数特殊角色除外。如《红楼梦》中贾宝玉这个角色,我认为在这个人物身上也就是人物个性多有女性之媚。还有个别有同性恋倾向的人物)。

    小生前辈李四立之所以成为汉剧小生表演大师,就是在人物塑造方法上把握得恰到好处,弘扬了青年人的阳刚之美,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影响了当时众多剧种小生的表演,成为大家效仿的对象。如在《写状三拉》中赵宠这一角色,现在很多演员表演,就多了许多媚态,用上了兰花指,特别是手腕角度用得过了,使人感觉做作。李四立在表演这个角色时,就特别注意这些方面,出单食指时,小指绝对比无名指高出一点,不能伸直。这样既表现出赵宠作为读书人养成的酸气,又没有女子身上的媚气,将赵宠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使《写状三拉》成为汉剧舞台上久演不衰的经典剧目。依我之浅见,小生的指法应是:食指伸直上翘,大拇指合着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弯曲,无论那种小生指法,都是为了表现美。这就是说,戏曲小生的指法、掌、拳等都是戏曲程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传统戏曲程式都是根据人物的个性和人物的性格而运用的,这里讲的指法是主体动作中的修饰动作。修饰动作包括性格动作。我谈的指法就是性格动作的一个方面,也是戏曲身段表达人物的一种体现手段。

    汉剧小生的舞台行动和他上场后的一连串动作都离不开戏曲表演程式,行动是奔向目的。行动的目的又来自剧本的主题。戏曲的程式化动作不能反其意而用之,比如,看山和看水指法和眼神就不同,观山指向远些、高些,眼随手走,观水则指向低些。因此,每个动作都要准确表达其意境。关于小生舞台动作,一是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二是要表現准确。如《黄鹤楼》中的周瑜和《凤仪亭》中的吕布,舞台装扮都是紫金冠和蟒袍,但他们的性格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在舞台形象上要将二者区分开来,特别是面部眼神上,要有各自性格上的特点。由于周瑜是水军都督,《黄鹤楼》中周瑜的出场就有统领千军万马的霸气和胸有成竹的沉稳,这时眼神是有些内敛的,随着剧情的发展,闻之刘备已过江,才敞开心怀放心大笑,谁知剧情走向是自己的计划全部在诸葛亮的意料之中,种种安排刘备军臣全部有对策,将周瑜的怒火一步步点燃,直到最后刘备等人拿着借东风时的令箭逃过江去,自己的计划全盘落空,到达内心冲突的顶点。周瑜眼神的运用也是一步步升级,到最后接近狂态。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周瑜由希望到失望的转变。

    《凤仪亭》中的吕布虽然也是带兵打仗的将军,但此人有勇无谋,性格冲动,出场就要带着一股“老子天下第一”的傲气,头要稍仰一点,眼神要向下一点。剧中貂蝉的每一次挑唆,都能将吕布的情绪调到最高点,直至最后将董卓除掉,完成王允连环之计。这两个角色都是武将,不能有丝毫的脂粉之气,只有将眼神运用正确,才能体现出两者之间的差异,塑造出不同的人物形象。

    最后说一说嗓音。汉剧小生与其他皮黄剧种一样,传统使用小嗓演唱,使人感觉带有媚气。后来为了体现男性阳刚之美,有很多人使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在实践中本人发现,大多数真假声结合有痕迹,过渡不顺利,使人听着不舒服。经过摸索,发现利用类似于边音发音作为大嗓和小嗓之间的过渡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练习实践后运用在舞台上效果很好,既保留了传统唱法表现年轻人的特点,又去除了纯用小嗓带来的脂粉之气,增强了男子阳刚之美。

    参考文献:

    [1]胡芝风.戏曲舞台艺术创作规律[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2]方月仿.汉剧纵横谈[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