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沈黛为例谈戏剧《四川好人》中的陌生化效果

    陈雅婷 曹芸

    【摘 要】《四川好人》是德国著名的剧作家布莱希特(1898-1956)创作的一部寓意剧。该戏剧的基本剧情是神仙为反驳“当今好人活不成”的谬论而降临人间寻觅好人。好不容易遇见了“好人”妓女沈黛,但她行善不得好报,最终不得不“以恶抗恶”。在该剧中,布莱希特大量运用了陌生化效果这一他所倡导的舞台艺术表现方法,也使其成为了该剧的一个亮点和特色。

    【关键词】《四川好人》;陌生化效果;戏剧

    中图分类号:J80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6-0024-01

    一、陌生化效果在《四川好人》中的运用

    陌生化效果(Verfremdungseffekt),又称“间离效果”,是布莱希特倡导的运用在叙述体戏剧中的一种舞台艺术表现方法,它要求观众从戏剧或者电影中疏离开。布莱希特在《四川好人》中对插曲、叙述方式及人物形象等都做了该处理。在众多被陌生化效果处理的部分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主人公沈黛的三次“变身”。

    第一次“变身”发生在三位神仙寻得沈黛后不久。沈黛用神仙给的一千银元租下一间烟店,并且帮助邻里完成了他们很多无理的要求后,发现自己对于这样无止境的善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在房东来催租以及木工来催款的时候,沈黛谎称自己有一个商人表哥,并且他能为她解决一切问题。第二幕中,“表哥”隋达登场,这是隐藏在沈黛善良灵魂后的阴暗面第一次呈现。

    第二次“变身”发生在爱情和生存的艰难抉择之中。第三幕中沈黛爱上了实业飞行员杨荪,尽管面临着烟店即将被债主收回的困境,但她还是毫不犹豫地将地毯店老板借给她的两百元给了杨荪,并决定再扮一次隋达弄到剩下的三百元帮助杨荪。第二次出现的隋达本来决定卖掉烟店给杨荪铺路,但是,隋达发现杨荪与沈黛在一起只是为了谋取她的钱财,毫无感情可言。在生存难题的重压下,隋达求助了爱慕沈黛的理发师苏福,并为他和沈黛谈妥了婚事,本欲为其解决烟店危机,但没想沈黛还是深陷与杨荪的虚幻感情之中,并还想着和他结婚,这也是导致沈黛悲剧结尾的因素之一。

    第三次“变身”发生在沈黛与杨荪婚事告吹之后。沈黛为了把钱还给地毯店的老板而卖掉了自己的烟店。但此时沈黛已经怀孕,她决心为自己即将来到人世的孩子提供足够的物质保障,于是她又一次变成了隋达。这次隋达用苏福给的支票交了房租,还了欠款,还以隋达的名义开了一家香烟厂,将沈黛以前帮助过的人全都雇到烟厂做工。在隋达残酷的剥削与经营下,烟厂生意越来越好,隋达也摇身一变成了四川的香烟大王。

    二、陌生化效果在《四川好人》中起到的作用

    作者对沈黛这个角色的第一次陌生化处理是在神仙知道沈黛是一位心善的妓女的时候,这时观众第一次產生疑问,沈黛到底是一位怎样的女子?正如莫泊桑的《羊脂球》中,妓女羊脂球有着别人远不能及的高贵内心一般,这样的反差总是让人印象深刻。

    第二次与沈黛有关的陌生化效果运用在隋达第二次出现时。观众通过杨荪在沈黛和隋达面前的不同态度,以及杨妈妈对杨荪的褒奖和杨荪的真实行动,也看出了沈黛爱慕的杨荪其实是自私卑鄙的。作者通过对沈黛身份的陌生化处理告诉观众,应当疏于演员及他们的表演进行理性思考,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了双眼,导致不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若不是在第四幕前的过场中,沈黛拿着隋达的衣服学着隋达的步伐走了几步,以及最后扮成隋达的沈黛接受神仙审判时的自白,观众怕是很难想象,一个集爱、善良和良知于一身的沈黛,和铁石心肠、毫无良知、利益至上的隋达,竟是同一个人。不过在陌生化效果的处理下,观众会觉得这样的发展虽出乎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观众可以在沈黛两个人格的变换、强烈的对比碰撞中体会到一种观影的新鲜感,正如布莱希特所说:“把一个事件或者一个人物性格陌生化,首先意味着简单剥去这一事件或人物性格中理所当然的、众所周知和显而易见的东西,从而制造出对它的惊愕和新奇感。”

    另外,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剧中沈黛与隋达三“变”身份的时候,他们都会退回沈黛的烟店进行换装,光线变暗。与此同时,在前场的演员们所处的环境则相对明亮。在换装的过程中,有时烟店的门完全敞开,有时只打开一半,有时则完全关闭。但是导演并没有刻意强调他们就是同一个人,这与传统戏剧主角贯穿全剧不同,这也是陌生化效果的一个运用。这让观众可以及时从对某一角色产生的共鸣中抽离出来,及时转换角度,转而辩证地思考如下问题:如果自己此刻就是沈黛,要怎么做才能平衡行善和生存之间的关系;若自己化身隋达,是否也只能通过作恶来保护自己?所以我们不难理解,观看完该剧后有人会去谴责沈黛变身隋达以后的剥削行为,但也有可能会对沈黛这样的遭遇及行为表示理解。

    三、结语

    《四川好人》通过对占叙说篇幅最大的沈黛性格的陌生化处理,让观众也不自觉地运用这个理论来欣赏该剧。欣赏模式的简单转换使得观众对这部戏剧的感受会从单面的、直觉的、感性的上升为多角度的、辩证的、理性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欣赏相关戏剧后会保持审视和思考的态度了。

    参考文献:

    [1]王世欣.试析《四川好人》中的陌生化效果[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2):29-31.

    [2]吴文霞.论《四川好人》中沈德的双重人格与悲剧性[J].安徽文学,201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