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玩沙环境 提升游戏品质

    林艳

    

    

    

    记得英国一家报纸举办了一次有奖征答活动,问题是:“这个世界上谁最快乐?”获大奖的四个最佳答案之一是“正在用沙子筑城堡的儿童”。沙是一种极富塑造性的材料,儿童天生喜欢玩沙,玩沙也确实有助于儿童感知、想象、创造、审美等能力的发展。这些年来,在实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过程中,我们紧随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不断改善儿童的环境,以提升儿童的游戏品质。

    一、基于儿童视角,构建玩沙环境

    《指南》明确提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目生活。”打造与幼儿需要相适应的环境至关重要。我们基于儿童视角,创建了贴近幼儿兴趣和需要、适合幼儿探索的玩沙环境。

    (一)室外环境:多功能玩沙区

    我园的沙池始建于1998年,起初是七个隔断式的沙池,宽10米、长55米,面积约为550平方米。由于功能单一,缺乏辅助设备,难以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2014年我们经过全面规划,对沙池进行了重建(见图1)。重建后的玩沙区被一条宽约0.4米的小水沟分隔为左、右两侧(见图2)。左侧是沙地感统运动长廊,配有盥洗专用室和玩沙工具室,沿着墙角每隔50米设置一排休闲座椅;右侧为三个形状各异的沙池及沙上攀岩区、沙地海盗船,构成了一个集建构、运动为一体的多功能玩沙区。

    走入场地,三个形状各异的沙池非常抢眼,大约占了整个玩沙区面积的40%。沙池顶棚采用玻璃钢结构,白色帆船的造型既美观又有挡雨功能;每个沙池深0.5米,覆盖有细软的黄沙,沙池使用原木包边,既安全又便于幼儿坐在上面换鞋;每个沙池内侧面设有喷水装置,可以根据需要制造湿沙。三个沙池的游戏功能各不相同。

    方形沙池呈规整长条状,沙池边放置了大量玩沙工具和材料。如沙铲、沙耙、不同口径的塑料管、有提手的水桶等,供幼儿铲沙、堆沙、运水时使用,台秤、量杯等则供幼儿测量时使用,玩具汽车、动物模型、砖块、木块、盒子、瓶子、树枝、竹筒等可供幼儿开展装饰活动时使用。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材料开展玩沙活动(见图3)。

    云朵沙池呈不规则云朵状,空中悬挂各种绳索,这里放有独轮车、布袋、排球、皮球、平衡木等器械和网绳、运动服、记分牌等用品。在这里,孩子们可以开展急速运沙、沙滩排球、沙上救援、沙上接力赛等多样化的体能锻炼活动(见图4)。

    椭圆形沙池四周投放有锅、碗、瓢、盆等厨具和餐具,以及仿真的果蔬、食品和瓶罐、玩偶等。这个沙池主要供小班幼儿使用,他们通常会在这里以沙为材料,模拟各种生活情境,开展社会角色扮演游戏(见图5)。沙池旁设计有一个呈“9”字状的拓展区,左侧是一条近55米长的沙地感统运动长廊,前半段由沙子铺设而成,后半段由马赛克、石头、地砖等拼接铺设而成(见图6),还有滑动滚木、梅花桩、轮胎区、爬行网、攀登架等。右侧是海盗船和攀岩墙(见图7),孩子们可通过徒手攀爬来锻炼肌肉,增强力量,提高身体和心理素质。

    (二)室内环境:创意沙艺馆

    为了让幼儿更尽兴、更富有创意地玩沙,我们还为幼儿打造了室内创意沙艺馆,以满足他们的创作兴趣。这个专用馆面积虽然只有40多平方米,但别有洞天。活动室分为外间和里间,外间是沙盘故事区和微型沙雕区,里间是灯箱沙画区,墙角还设计了一排展示柜,下方为储物柜,可放置操作工具、辅助材料。

    在沙盘故事区,我们定制了一张长方形的木质操作台,铺上白沙后孩子们就可以选择仿真动植物、交通工具、桌椅、房子、人物等沙盘玩具和吸管、雪糕棒、小伞等辅助材料,自主构建日常生活或童话中的场景,自由创编故事,并与同伴交流分享。在微型沙雕区,孩子们尝试将沙与水按比例调制,先利用模具、杯子、硬纸盒等材料塑形,再配上彩旗、瓶盖、纸板、积木等辅助材料进行创作。灯箱沙画区是一个用5厘米厚的钢化玻璃铺就的大型地面操作台,地下嵌有紅、黄、蓝、绿四色炫彩灯管。玻璃地面上铺有细沙,孩子们可以在灯管色彩的映衬下,开展如森林、海洋、梦幻仙境等不同主题的沙画活动。

    (三)班级环境:玩沙特色区

    尽管我们创建了室内外玩沙的专用功能区,但我们发现孩子们的玩沙兴趣十分浓厚,为此,我们通过调整,又在每个班级设置了玩沙特色区,提供沙箱、沙桌等设备,投放太空沙、彩沙、自制的沙糊笔以及空瓶、吸管、麻绳、珠片等材料,供幼儿开展沙瓶画、沙糊画、微型沙雕、创意沙画等活动时使用(见图8、图9)。

    二、丰富活动类型。提升游戏品质

    从1998年至2017年的19年间,我们一直致力于玩沙活动的研究,以最大化地发挥其教育价值。随着《指南》的颁布,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理念的更新带来行动的转变,我们并不强调幼儿玩沙技能的掌握,也不是根据目标进行单一的任务设计,而是更多关注幼儿的兴趣和经验,相信他们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建构者。

    (一)自主有趣的室外玩沙

    多功能玩沙区的创建、触手可及的玩沙工具和材料的投放,目的就是引发、支持幼儿的主动探索和自由交往,满足幼儿自主活动、自发学习的需要。根据内容,我们将室外玩沙活动归纳为沙上运动、主题玩沙、大型沙雕等三种类型。

    1.沙上运动

    经过改建,户外多功能玩沙区的海盗船、感统运动长廊、攀岩墙等运动设施大大激发了幼儿的运动热情。有的幼儿在海盗船上玩“你追我赶”的游戏,有的在感统运动长廊上玩“我是小小特种兵”的游戏,有的在攀岩墙上借助鸟笼、背带、“蛋宝宝”开展“送鸟蛋回家”游戏。孩子们的运动创意也绝不局限于现成的运动设施和器械,他们还创造性地组合运用排球、滚筒、推车、水桶等开展各种沙上运动。虽然沙地的特性增加了运动的难度,但孩子们很乐意接受这样的挑战。

    比如,“沙上救援”就是孩子们自创的沙上运动之一,他们搬来平衡木、沙袋、砖块、木桩、钻圈、木板等多种器具和材料,自由组合成四组“小小救援队”,搭建出可供走、跑、跳、跨、钻等的障碍。在游戏中,孩子们发现这些在平地上能够轻易驾驭的器具和材料放在沙池里就变得很不一样了:平衡木走起来晃晃悠悠的,一不小心就会从平衡木上滑落下来;叠放的沙袋需要跨越才能过去,可是在沙池里助跑产生的冲力明显不足;沿着摆放好的砖块奔跑,总是深一脚浅一脚的,一不小心就会趴在沙地上。两三个来回下来,个个累得气喘吁吁。休息的时候,我问孩子们:“为什么你们总是摔倒?”孩子们经过讨论,发现在沙上运动会因为沙子的松软、不平整而产生很大的阻力。在接下来的游戏中,孩子们尝试在追求速度的同时注意控制脚下的动作,尽量保持身体平衡,努力争取不摔倒。别样的沙上运动不仅给孩子们带来了挑战的乐趣,让身体获得了锻炼,也让孩子们增长了运动智慧。

    2.主题玩沙

    主题玩沙主要是指在主题活动背景下,孩子们利用各种玩沙工具和辅助材料进行有计划、有合作的主题建构活动。例如中班的“桥这一家”“秘密花园”和大班的“动物乐园”“我们的城市”都是主题活动引发的玩沙活动。以大班主题活动“动物乐园”为例,随着孩子们有关动物知识的日益丰富,几个男孩子提议道:“咱们造一个全世界所有动物都可以一起生活的乐园吧!这样它们就不会灭绝了!”这个提议得到了全班孩子的响应,于是大家开展起“动物乐园”的主题玩沙活动来。他们自主结对,协商设计动物场馆,选择相应工具,共同建造了“龙虎山”“熊猫馆”“动物游乐场”“鳄鱼潭”等。

    在“鳄鱼潭”的构建过程中,幼儿通过合作顺利地将水引入了沙池,但很快就发现水不见了。经过讨论,大家决定拿一张一次性桌布覆盖在沙子上再引水入潭,却又发现水从桌布的边缘“逃走”了。再次的失败并没有让幼儿灰心,他们继续讨论、反复探究,终于发现一次性桌布的边缘要用沙子压住,以起到固定的作用(见图10)。当第三次引水入潭时,他们惊喜地发现水不再外漏了。就这样,孩子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了沙子的渗水性问题。

    3.沙雕创作

    沙雕创作分为室外大型沙雕和室内微型沙雕创作。大型沙雕创作需要幼儿之间的通力合作,强调团队的力量;微型沙雕倾向于个人的独创或小组组合创作,作品较为精细。在材料的使用上也有区别,大型沙雕要用到沙铲、沙耙、不同口径的塑料管、水桶、泥水工工具、油画工具等。其中,泥水工工具用于砌沙和铲沙,油画工具用于雕刻细节。微型沙雕一般在沙艺馆和班级玩沙特色区进行,瓦楞纸圈可用于堆沙,各类纸盒可用于做方形物品等,筷子可用于雕刻花纹,餐刀、汤匙、量匙可用于雕刻细节,冰棍棒切成平头可用于雕刻窗、门等,垫板、直尺可用于切沙等。

    虽然我园大部分幼儿都有在海边欣赏或玩沙雕的经验,可要想在沙池或班级区域进行各类沙雕创作并不简单,非常考验耐心和细心。比如,孩子们在最初制作沙雕时,一直没能把握好沙与水的比例,所调制的沙子不是太干无法塑形,就是太湿松软不堪。带着问题,孩子们各自回家查找资料,和爸爸妈妈一起反复做实验,最终摸索出水、沙的最佳配比大约为1:8。在大型主题沙雕“动物乐园”创作过程中,幼儿分组创作了鳄鱼、鲸鱼等(图11)。我发现有一组幼儿在耐心地堆砌一个看起来像沙丘的东西。他们向我解释说:“我们在做小鱼的家,小鱼遇到大鲨鱼时可以躲进去。”后来我又看到他们小心翼翼地在“礁石”上开挖洞口,他们继续解释说:“小鱼的家应该有好多洞洞,可以钻来钻去。”经过通力合作,“小鱼的家”顺利完工。这时,他们不约而同地联想起了绘本故事《小黑鱼》,进一步理解了“团结就可以战胜一切困难”的道理。

    (二)创意无限的室内沙艺

    沙不仅能塑造静态的美,也能塑造流动的美,引发幼儿的奇思妙想。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依托创意沙艺馆和班级玩沙特色区,开展了灯箱沙画、沙盘故事、沙瓶画、沙糊画等沙艺活动,在丰富玩沙内容的同时培养幼儿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1.灯箱沙画

    我们不仅在沙艺馆中开辟了地面灯箱沙画,还在班级玩沙特色区中投放了小型灯箱和利用纸箱自制的沙盘,引导幼儿开展各类沙画活动。活动中,孩子们将沙粒轻轻撒在灯箱上,通过手掌、手指,运用撒、抹、点、捏等技法勾勒出一个个不同的主题画面,从而有了粉色的春日花园、蓝色的缤纷海洋、绿色的绿野仙踪等一幅幅优美的作品。

    以大班灯箱沙画“绿野仙踪”为例,孩子们设想利用灯箱的绿色灯光为背景,表现森林、高山等情境和画面。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有的用五指抹的方法来画树;有的用漏沙勾勒的方法画出一排松树林;有的用五指点、单指抹的方法画出不同形态的植物。他们还大胆地运用各种方法表现连绵不绝的山峰:有的孩子用手指在沙上画出一条条波浪线,高低起伏的山峰隐约可见;有的抓起一把沙撒在灯箱上,再用手指勾勒出高高的山峰。在分享交流时,我有意识地示范了运用手腕抹圈来表现高山的画法,令孩子们好奇不已,再度引发了他们对沙画创作的兴趣。

    2.沙盘故事

    一提起沙盘故事,很多人便会将其与心理辅导相联系。但我们这里所指的沙盘故事侧重于幼儿塑造与表达能力的整合发展。如大班的“迪斯尼乐园”(见图12)、小班的“谁藏起来了”(见图13)、中班的“100层的房子”等,每一个沙盘故事都源自幼儿的生活经验和经典绘本阅读后的再创作。

    比如,一次,我给孩子们讲述了绘本《地下100层的房子》,然后引导他们讨论:“如果地上也有房子,你希望是谁的家?家里会有什么?它们会干什么呢?”孩子们非常感兴趣,他们利用各种小型家具、动物模型以及迷你杯、太阳伞等,一一呈现想象中的生活情境,并主动找同伴展开了讲述。琪琪用栅栏在沙盘上围了一个大圈,用手在大圈里划出一个坑,露出蓝色的桌底,她说这是游泳池。接着她在池边摆上一张圆桌和沙滩椅,架起一把太阳伞,又从动物模型中找出青蛙,小心翼翼让它“躺”在沙滩椅上。她主动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这是青蛙的家,他很喜欢游泳。游泳累了,他躺到椅子上睡觉了。天太热了,我给青蛙做了把太阳伞,这样他就不会被晒黑了。”这个过程不仅展示了幼儿的场景构造能力,还表达了对他人的关怀之情。

    3.沙瓶画

    沙瓶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彩沙灌入瓶中成画,一种是利用白乳胶将沙子覆盖在外瓶壁上作画。这里,我们着重分享孩子们更喜欢的第一种沙瓶画。幼儿开展这类沙瓶画活动需要收集各种大小不一、造型各异的透明玻璃瓶,然后运用小勺、漏斗等工具,将颜色各异的沙子放入透明玻璃瓶中,通过堆积呈现出纹路图案。这种创作活动有利于促进幼儿手眼协调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发展。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们把沙瓶画创作分为三个层次。小班幼儿以多层灌沙为主,在一定的游戏情境中利用漏斗将多种彩沙进行分层灌沙,以体验沙瓶画的乐趣。以小班沙瓶画“考拉的厨房”为例,在“喂考拉吃饭”的情境里,孩子们利用漏斗将两种颜色的彩沙交替放入透明玻璃瓶中。小班幼儿动作控制能力还较弱,有的幼儿在灌沙的过程中不小心晃动了瓶身,导致两种颜色混在了一起;有的幼儿在倒沙过程中将沙洒落在了外面;有的幼儿还没有装满就放弃不再灌装了。看到这些情景,我及时提醒他们:“喂考拉‘吃饭时要端好‘碗,不要晃动,不要将‘米饭洒在桌子上哦!”小班幼儿听了我的指导,动作稳定多了,最后大多顺利完成了创作。中班幼儿适合造型灌沙,孩子们在探索了用平灌、斜灌等方法灌出不同色纹的基础上,选择贝壳、干草、迷你小伞、彩带、包装纸、珠子、小蜡烛等辅助材料,开展创意装饰,创作出烛台、漂流瓶、夏日果饮等沙瓶画作品;大班幼儿更喜欢创意灌沙,孩子们利用大小不一的勺子、粗細不同的吸管和小棒等工具进行创作,通过细致的动作创作出渐变色、对比色等效果,同时还尝试运用“戳”的技能使沙瓶画表现出点状花纹、波浪花纹等艺术效果,每一件作品都颇具艺术性,让人爱不释手(见图14)。

    4.沙糊画

    将沙糊倒进裱花袋里做成沙糊笔,作画时用沙糊笔在画纸上挤出大小不等的点、粗细不同的线条、形状各异的面等,待沙糊干后就会出现浮雕般的立体油画效果。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组织小班幼儿开展沙糊拓印活动,如引导幼儿用团好的报纸球粘上粉色的沙糊印到纸上,一朵朵“粉红樱花”就绽放了,非常漂亮。我们组织中大班幼儿开展了沙糊作品创作活动,引导幼儿在瓦片、木板、泡沫板、手机壳、蛋糕模具上进行创作,如中班幼儿用沙糊笔在圆柱体的泡沫上开展了“蛋糕DIY”的创作活动;大班幼儿用沙糊笔描绘了自己在幼儿园的生活、游戏场景,开展了“我的幼儿园”主题创作活动(见图15)。

    在活动中,孩子们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调配出合适的沙糊,为此他们反复探索。第一次探索的是沙与胶水的结合。幼儿将沙和透明胶水倒在了一起,然后装入裱花袋中。在裱花袋的下方剪了个小口,尝试在彩纸上作画。但孩子们很快发现了问题:干了的沙糊会失去黏性,纷纷从纸上脱落。第二次探索是沙与浆糊的结合。孩子们将沙和浆糊倒在了一起,但马上发现浆糊的黏稠度太高,搅拌起来十分费劲,最后同样遭遇了沙糊从纸上脱落的问题。第三次探索是沙与白乳胶的结合。孩子们经过反复探索,发现沙和白乳胶的比例为3:2时最佳,创作出来的作品立体效果最好,且能保存一周以上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收获的不仅仅是作品,更多的是勇于探究、坚持不懈的品质。

    在有关玩沙活动的实践研究中,我们始终遵循顺应天性、尊重个性、激发灵性的“三性”理念,坚持儿童视角,强调“过程”与“表达”的统一,追求游戏的本体价值。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也慢慢领悟到:高品质的游戏不仅需要我们创设优质环境,更需要我们时刻追随儿童,重视儿童的兴趣和体验,不断推动其与环境的互动,让幼儿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享受游戏之趣和艺术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