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五问:聚焦立德树人

    徐淑红

    摘要: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与学科素养的培育目标相契合,在教学和测试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思想政治课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实现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的重要举措。本文从高考的视角切入,反思课堂教学,着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课堂教学 核心价值 学科素养

    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政治试题公布后,关于试题难度,争论不休;涉及试题亮点,莫衷一是。笔者以高考评价体系为抓手,提出自己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困惑,以期探寻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高效路径。

    一、问必备知识是否夯实

    为了不偏不倚地评价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的主观题,依托主干知识是亮点。第38题考查《经济生活》中消费这个主题,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最终环节,是保持经济增长的恒久动力,是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第39题考查《政治生活》中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村民参与民主管理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直接体现,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基础内容。第40题第(2)问考查《文化生活》中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文化自信是文化强国的不竭动力,坚定文化自信是美好生活的精神基石。第40题第(1)问考查《生活与哲学》中的认识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些知识是学生知识储备中的基础性、通用性知识,是学生大学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夯实必备知识可以起到知识进阶的作用。

    新一轮的高考备战已经开始,教师要帮助学生理顺基本点,突破重难点, 辨别易错点,补强拓展点,将必备知识连点成线,组线成面,合面成体。以第39题为例,本题以农村实现基层民主自治作为切入点,链接民主决策,凸显人民当家作主,升华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上。学生在答题的时候,主要套用教材上关于村民参与民主管理途径的表述。鉴于学生对“四会管村” 工作机制和运行模式的认识存在盲区,因此,在指导学生复习的时候,教师要把民主管理的基础知识梳理清楚,围绕村民自治这一重点,理解“最广泛的民主实践”这个论断,提升学生前连后展的能力。熟知村支委会统领、村代会定事、村委会办事、村监委会监事的工作机制,理解党组织领导、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基层自治新格局。

    二、问关键能力是否过硬

    全面考查学生的关键能力,是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政治试题的一大特色。第13题的题型为传导式,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又有必要的区分度和难度。传导式是因果型试题的一种呈现形式,第15题和第22题寻找原因、第16题推论目的,都侧重于考查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第18题为逆向思维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和判断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第38题第(1)问为图表题,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纵观图表题的呈现方式,近年来图表题多在选择题中出现,要特别关注解析这类题型。第40题第(3)问为开放性试题,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面对全新的高考评价体系,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恰当运用知识迁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以传导式题型为例,这一题型是全国卷Ⅰ首创的题型,并且是多年来比较稳定的题型。学生在答题的时候,经常出现逻辑性差、思维混乱的情形。对此,教师要精选试题,专项训练。这类试题可以从起点开始找寻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也可以从终点开始推论最终目的。在高三上复习课的时候,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四个必修模块中的前因后果。《经济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根本之策是大力发展生产力,诸多举措最终都是为了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政治生活》中各个主体的活动,根本上是国家性质决定的,目标是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文化生活》中各类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于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目标是建设文化强国。《生活与哲学》中原理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生发。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传导式单项选择题由四个题肢排序,向三个题肢排序转化,这就要求在采取原有解题技巧的基础上,加上排异法和排误法,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谨防传导式试题向主观题转换,这对学生能力要求更高,学生要总结出若干关键词,理顺每个模块的逻辑线,解读单元题处的导语,理解课题处的引言,明白框与框的联系,达到高考评价体系中的综合性要求。

    三、问学科素养是否生成

    学科素养的立意,是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政治试题的灵魂。第14题的背景材料为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正式启动,第39题材料中介绍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丰硕成果,第40题材料中介绍中医药走出国门,助力全球抗疫,彰显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坚持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15、16题依托十九届四中全会设置情境,将数据列为生产要素体现了首创精神,政府机构改革中创新设立大数据管理局,引导学生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唤醒学生的理性精神。这两道客观题采取“一材多题”的形式,考查考生用学科内外的知识渗透交叉分析的能力,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挑战。第17题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为背景,有助于增强青少年的法治意识。第40题第(3)问,引导学生为“健康中国”献策,力图引导学生有序参与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成为有担当的公民。

    培育学科素养不仅需要理论学习,更需要立足生活实际。时政是培育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宝贵资源,通过课前的时政播报,学生能够了解国家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而采取的举措,知晓经济成就、文化成果、社会进步等诸多方面的信息。课中教师合理选择与书本知识相关的时政,鼓励学生评析时政,深究缘由,坚定“四个自信”。课后围绕要闻回顾,组织開展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公共参与。例如,开展《民法典》进校园、《民法典》伴我行活动,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为了适时培育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笔者多次调整教材上的知识点讲解顺序,在两会召开的时候,提前做好铺垫,关注两会议程,参与政治生活。在疫情最严峻的时期,调整知识板块,及时学习党和政府的应对策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前置《生活与哲学》中的价值观的内容,帮助学生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念,为疫情防控尽微薄之力。

    四、问核心价值是否践行

    核心价值的凸显,是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政治试题的使命。核心价值指标体系包括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世界观和方法论、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第12题考查企业作为最重要的市场主体所承担的社會责任,非常时期,非常作为,彰显企业经营者的道德品质。第19题从文艺作品来源于实践的角度,讴歌伟大的时代,引导学生站稳政治立场。第20题着眼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体现世界情怀,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涉及《生活与哲学》知识,没有直接考查辩证唯物论,第22题和第23题分别考查历史唯物主义中的价值观和历史观,出乎很多教师的预料。第21题考查联系观,倡导唯物辩证法,并且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巧妙地渗透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观点,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

    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支撑,学科核心素养要在核心价值的指引下,通过教育教学实践落地生根。这要求学生在知识积累、能力提升和素质养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笔者在教学中运用榜样示范法,营造人生处处是课堂、生活处处遇名师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观看习近平总书记为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和奖章的视频,并让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深入探讨。阜阳师范大学教师高思杰是十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有扎根新闻采访一线二十一年的经历,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中国好人等荣誉称号,受邀赴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教师和学生一起跟随高思杰的视角,感受时代的最强音,立志“守初心,担使命”,做新时代的最美奋斗者。利用线上学习平台观看《一堂好课》,跟随金一南教授体味苦难、辉煌,聆听戚发轫院士讲述航天精神,利用线下课堂教学交流学习心得。学习《求是》杂志刊发的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引导学生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相信历史唯物主义让我们行稳致远。

    五、问根本任务是否明确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政治试题,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政治方向不偏、政治纪律不懈。教师要把这种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之中,围绕立德树人这个目标来教,学生也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个目标来学。

    我们借用过程控制效应,90% ×90% ×90% ×90% ×90% = ?学习由预习-探究-讲解-练习-反思等许多细节构成,上一个环节对下一个环节的影响符合乘法规则,如果不追求每个环节的完美,每个环节都打折扣,整个过程的结局就不合格。展望2021年高考,既要关注必备知识的积累、关键能力的提升,又要关注学科心素养的培育和核心价值的践行,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高考承载着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承担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政治使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做到方向明晰,目标明确,措施得当,成效显著。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朱明光.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