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演实践角度浅谈苏剧的几个问题

    杨光

    

    

    

    【摘 要】苏剧,作为苏州市地方传统戏曲,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昆曲、评弹并称为“苏州艺坛三朵花”。苏剧的前身是苏滩,由对白南词、滩簧和昆曲合流衍变而成。苏剧的唱腔曲调特色鲜明,而从表演实践的角度审视苏剧与昆剧的历史关系、苏剧当代表演影响力等问题,会对发展、继承和弘扬苏剧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苏剧;唱腔曲调;表演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6-0018-02

    苏剧分为前滩和后滩,前滩剧目大部分改编自昆曲,且还沿用了昆曲的一些曲牌,音乐温和舒畅;后滩,又称“油滩”,加入了一些滑稽风趣的生活小戏,很受观众的喜爱。关于苏剧的相关书面资料不多,加之该剧在20世纪末因种种原因萧条甚至消失,故很多苏剧艺术家自身就是苏剧宝贵的文化资料。苏剧的历史发展、唱腔特点以及传承弘扬等问题,从表演实践的角度综观,可谓更加明朗一些。

    一、苏剧的唱腔曲调

    苏剧的唱腔曲调很多,常规分为基本曲调、常用曲调和其他曲调。苏剧最基本的唱腔曲调是太平调,简称“平调”,例如《花魁记》①中的经典唱段《醉归》(谱例1),基本使用的都是“太平调”。太平调常规旋律是:,标志性的过门是:1 3? 2356 | 3? 3 2 |。“太平调”基本是C调,所以观众一听就知道是“太平调”。一般过门后生和旦等角色各自再唱,各用各的唱法。因为苏滩最初是由女子演唱,所以小生和花旦的唱腔差不多是一样的,大都使用“太平调”,只是小生的声音稍硬一点,花旦的声音偏柔和些,也就是所谓的“同调异腔”。

    苏剧的常用曲调有弦索调、流水板、费伽调、柴调、迷魂调等。弦索调适合年纪比较轻的角色演唱,节奏的跳跃性强,例如,弦索调的经典唱段《岳雷招亲》(谱例2)。

    “流水板”,苏剧演员称之为“快板”。其速度稍快,多使用1/4拍,演员的各唱句通常不断开,例如,苏剧《五姑娘》中经典的“流水板”唱段《瞒天瞒地瞒神灵》(谱例3)。

    费伽调是情绪转换比较多的一种唱腔调式,例如,费伽调的唱段《一壶热茶来泡好》(谱例4)。

    柴调是男口唱的较多;迷魂调在唱哭腔的时候使用较多,旋律一般级进下行。

    苏剧是由昆曲、花鼓滩簧和对白南词融合而成,属板腔体格式。苏剧中还有部分曲调是从昆曲中移植来的曲牌,原封不动地演唱,保持了曲牌体的格式。苏剧中长短句的词由昆腔来唱;七字句的部分就可以按苏剧中的具体唱腔来唱。同时还有一些其他苏剧小调,比如山歌调(苏剧《五姑娘》中《四望》)、大九连环、四季相思、南方调(《国鼎魂》第二场中男主唱的就是南方调)。谱例5为《四望》部分唱段。

    另外,不同角色,演员在唱腔方面还是有一定规律的,比如花旦和小生唱“太平调”比较多、小花旦(丫鬟)用“小调”、“费伽调”和“弦索调”比较多,烘托出活躍的气氛。吐字方面,花脸的吐字要大一些,花旦吐字稍收敛一些,而小丫鬟就要放开一点。当然,同一个角色,演员在演唱时唱腔也不会完全一样,例如《国鼎魂》中的潘达于,同样一个角色,根据其不同年龄阶段,演员的吐字归韵、用嗓都不一样,舞台呈现出来的差异非常大。

    同样作为滩簧剧种,锡剧、沪剧是从苏剧唱腔中衍生出来的,只是苏剧是女子苏滩,其调门比锡剧、沪剧等高一些。其他滩簧剧种的剧团和从业人员较苏剧多,演员个人的创新也比较多,因此其他滩簧剧种比苏剧发展得快,苏剧还是原来的模式。而其他滩簧剧种较苏剧最大的突破是解决了“男女声同口唱”的问题。例如,锡剧和沪剧是男、女声差四度,而苏剧除了“太平调”和“流水板”是同调外,其他调式就不能同调唱了,必须得转调。

    苏剧是地方文化孕育出的剧种,唱腔和方言语汇风格统一,很多观众觉得苏剧曲调比较平淡,其实这种发展的“不够完美”正好吻合了苏州文化,含蓄内敛、雅致清丽。

    二、苏昆互养

    苏剧旧时是坐唱,七八个人围坐在一张桌子旁,每人拿一件乐器,起一个角色,称为堂名。苏剧从头至尾就演“我”,是代言体,即一人演一个行当,不同于评弹,可以在角色内外进出。苏剧搬上舞台后,昆剧却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走下坡路,到四五十年代已经非常低迷了。1944年昆剧传习所“新乐府”彻底生存不下去了,里面的昆剧老师全部进入了苏剧家班。两个剧种始终在一起,苏剧接地气、平民化、受众面广,所以苏剧在经济上支持昆剧。所谓艺术上“以昆养苏”,经济上“以苏养昆”。从艺术表演的角度来看,苏剧吸收了很多昆曲的艺术养分,同时也给了昆曲很多滋养。昆曲要想演得好必须要塑造人物,但限于昆曲有许多中规中矩的程式,很多演员用了手段忘了人物,手段没有为人物去服务,只追求身段的好看、声音的好听。沈传芷②老师说过,昆曲最高境界是“然”,是人物的自然,所有的行为是人物角色自然的体现,而不是为了做而做。例如《牡丹亭》中体现杜丽娘③思春情节的场景,老艺人们能够想出“磨桌子”这些动作太了不起了,他们能把生活中的具体情感动作融入到戏曲的肢体语言中,着实伟大。如果演员在舞台上表演得不好,就会让观众感到不舒服,所以这也考验了昆曲演员如何恰到好处地运用这些艺术手段。苏剧,虽没有这些程式,但同样注重人物的塑造。

    著名昆剧、苏剧艺术家王芳曾说过:“我很幸福,也很幸运,因为我既学了苏剧,又学了昆曲。如果可以结合得很好,在舞台上演绎的时候,就会让观众很可信,你的这个角色既有形体四功五法,又有人物。”这是最高级别的艺术追求,因为艺术到最后表现的是对角色的理解,你了解了,理解得深了,你的演绎就会更到位。而如果只是一知半解,那么诠释出来的形象就会有偏差,也不唯美了。

    王芳在讲座时也说过:“戏曲肢体动作中,演员的手连指到哪个位置都是区分人物的标志。”演绎一个有内涵的人物的时候,她的手是不会往外指的。所以,具体到杜丽娘和李三娘④这两个人物时,她们手指的动作是完全不同的。李三娘如果要说哥哥嫂嫂,她的手是不能指出去的,如果指出去,说明她有怨气,虽然她确实是有怨气,可她更多的是承受,承受着十几年在磨坊里辛苦劳作,这种耐力和承受力是不会有“手指出去”的动作的。李三娘的内心独白是“我不会和你们计较,但我也不会听你们的,我做我自己该做的。”这些都是昆曲中了不起的人物,同时也是生活中可爱的人物,都不是外形张狂的人。所以,这也是昆曲和苏剧表演上互相借鉴、互相影响的一个典例。

    三、苏剧演员的“表演力”

    普通欣赏者从看扮相、听嗓音、想剧情到真正走进苏剧、品味苏剧,苏剧演员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在这里称为“表演力”。

    其实大部分苏剧观众的欣赏水平都不低,尤其愿意进入剧场的观众,多少都具有对艺术的感悟力。所以只要演员演好了,观众是不会“躺着看的”⑤,会很投入。所以演员的能力决定了观众观看的投入程度。

    在舞台之外,如果苏剧演员要给观众讲解,那么她会讲某个动作在舞台上代表的意思,以及这个动作是怎么从生活中来的。比如“打哈欠”的这个动作,当人物很困马上要睡觉时“搓手”式的打哈欠(《惊梦》中春困要睡的哈欠)和人物刚睡醒时“揉手”式的打哈欠(《游园》中醒来“梦回莺啭”的哈欠),这两种哈欠是有区别的。观众如果仔细看过表演,再听我们演员讲解这些表演细节,就会明白很多。再如“手的表演”,在古代,女子如露手或者脚给男子看的话,就是要嫁给这个男子。所以剧中情人间的握手是要从腰间伸出去,而且是羞答答的;如果是夫妻间的握手,就是要大胆地从上往下去握。

    对于一个剧团来说,必须由老艺术家、中年骨干、青年演员组成,因为针对的观众也分三个梯队。比如戏迷,属于第一梯队,他们是老艺术家的“铁杆粉丝”,他们不需要看任何的布景,只是来看表演的,甚至还认为有了布景会影响他们的观赏。第二梯队是喜欢看戏,但不挑戏的普通观众,他们还没有到“追星”程度。这部分观众人数最多,会比较爱看中年骨干的演出。第三梯队的观众是基本没有看过戏,只是偶尔去剧场看个热闹,这些观众比較爱看青年演员表演,这类观众注重的是扮相美、舞台呈现美、唱腔美和形体美。针对这类群体,苏剧演员如果能够演得好,演得投入,感染到第三梯队的部分观众,他们以后还会继续来观看演出,直至一步一步往“戏迷”方向发展。

    苏剧代表着苏州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用方言演唱、塑造本地区人物形象,让它拥有厚实的群众基础,愿苏剧这朵吴地艺术之花越开越鲜艳。

    注释:

    ①苏剧经典剧目,讲述了北宋末年“花魁”名妓莘瑶琴与卖油郎秦钟之间发生的爱情故事。

    ②昆曲演员,生于苏州,昆剧世家出身。

    ③是明代流传很广的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中的女主角,为汤显祖的《牡丹亭》提供了基本的故事情节,经由《牡丹亭》而闻名于世。杜丽娘乃是古典戏曲中少有的少女形象之一,为了追求爱情,敢于反抗、敢于斗争,表现了青年男女冲破封建思想束缚的战斗精神。

    ④后汉高祖刘知远的皇后,刘知远与李氏的爱情故事,被元人刘唐卿改编成《刘知远白兔记》南戏,京剧以及川、滇、湘、豫、汉、潮剧等地方剧种,有《磨房产子》《井台会》《磨房会》《红袍记》等剧目,李氏在戏中称李三娘,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⑤王芳的话,意指靠着椅背较为随意、不走心地观看。

    参考文献:

    [1]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江苏卷(上卷)[M].中国ISBN中心,1992.

    [2]顾聆森.苏州滩簧独白[J].艺术百家,2015.

    [3]黄敏捷.苏剧音乐的曲调与声腔研究[J].戏剧之家,2017.

    [4]顾笃璜.苏州史话(苏州文史资料第三十辑)[M].苏州市文史委员会,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