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角度看习题

    陈天日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关注课堂课程改革的同时,如何设计练习成为老师们关注的重点。有从生活情景出发,有从探究创新出发,也有从一题多解出发,形式多变,层出不穷,精彩纷呈。笔者认为设计练习无论如何改进,最终根源都应从学生角度出发,以严密性为关卡,从而使相关知识点真正落实。

    ◆关键词:习题:思维方式;学科素养

    有这样一道习题:给下面是角的图形打上√。

    个别学生给第三个图形也打上了√。一开始我认为这只是他们的基础知识不够,只要再听老师讲解一遍就没问题了。但后来却发现一位平时数学成绩很棒的孩子也给它打上了,这使我觉得非常奇怪。学生为什么总有与我们背道离驰的答案呢?是因为他们有与我们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存在吗?经询问,那几个学生的理由是这样的:直线的两端是无限延长的,而这两条线是直线,虽然图案显示没有交点,但实际上根据直线的性质它们是会延长并相交的,一相交就会出现角。所以这题图形也是角。

    这番论述不得不引起我的思考——

    学生的答案到底对不对呢?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角:从一点出发引出两条射线就构成了角。而这道图形显然既没有顶点也没有射线,因而不能算角,学生的答案是错误的。

    那么学生的解释到底有没有合理的成分呢?他们很好地利用了直线的性质,萌生出两条不平行的直线会相交的空间观念,这是难能可贵的,我们应该给予肯定及表扬。那么题目中的两条线会不会是线段呢?我们知道其实线段与直线一样也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其存在状态都是直的不是弯曲的。而线段有长度,直线可以无限延长,人为的给线段的两端添加端点以更好区分它与直线。而有些学生甚至教师,没有给线段添加端点的习惯。到底此题是哪种情况呢?是教师的习惯性画法造成了题目答案的模糊性吗?

    像这样有模棱两可答案的题目是否会是编题者的一次偶然出错,应该直接否定其价值,无须再讨论呢?我查了一些新课程教材及配套练习资料,发现这样的题目不止出现一次,如由宁波出版社出版的二年级上册数学《单元评价卷》P14、P56均有此类型题。而且据了解,鄞州区很多所小学订购并使用了该卷,可见其影响面还是比较广的,我不得不进一步思考:

    一、要考察學生的“角概念”知识应如何选择习题呢

    首先习题要为教学目标服务,使学生做了习题后可更明确地掌握角的相关知识,不出现有歧义的题。其次要把知识适当延伸,发展学生思维的同时,为往后日继学习铺垫准备。

    如1、让学生给下图写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目的是复习角的概念。)

    2、判断哪些图形是角。

    (让学生进一步明白数学中的“角”不是生活中的“角”,“顶点”不是圆的、“边”是“射线”。)

    3、画三个角。一个直角,一个比直角小,一个比直角大。

    (让学生自己创作角,深刻理解角。)

    4、分别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二、对新课程下的习题“严密性”作为数学教师应具备哪些知识或素养

    首先,数学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数学专业知识。数学专业知识是教师学科素养的基础。现在不少教师都是大专或本科毕业,学历较高,但数学专业知识未必扎实。虽然凭借已有的知识应付小学数学没有问题,但要把数学“教透”,确实能用习题落实教学目标,恐怕这点知识还不够。因此,我们要多看数学方面的专业书籍,多聆听数学专家的讲座,通过这些途径,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

    其次,数学教师应具有思维严密性的特点。与其他学科不同,数学知识更具有逻辑性,很多知识点是层层铺垫,紧紧相扣,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容许出差错,要不然会引起知识间的相互矛盾。教师出题有了严密性,可以更好地梳理学生头脑表象中的知识,反之,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混肴。

    再次,数学教师应具有开往继来的情怀,即了解数学的一些发展史。数学是一种文化,不同的民族由于各自的文化背景,产生并发展了不同特色的数学。了解本民族和全人类数学发展的历史,能使我们清晰地了解学科知识产生的背景和作用,感受到数学的美妙和神奇,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数学并热爱数学。在习题中,如能溶入数学知识的相关背景,想必学生会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产生对数学更深意义的认识。

    作为新时代教师,提高自身的数学素质越来越重要。当习题与知识发生矛盾时,我们是否可以早先料知。我们可以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怀疑,但不能让他们的怀疑得不到正确的释然。所以在我们设计练习甚至设计教学时是否可以问一问自己:我们的习题严密吗?是否能被学生真正接受?

    参考文献

    [1]高铭秀.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道习题的教学反思[J].文理导航,2015(17):2-3.

    [2]范建兵.基于学生视角的习题教学[J].中小学数学(初中版),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