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注意缺陷多动症的表现及干预策略

    徐晓涵

    〔摘要〕注意缺陷多动症(Attention deficit /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是一种以行为障碍为特征的综合症,儿童时期为多发期,通常出现于小学、初中阶段。注意缺陷多动症如果得不到及时矫正,会对儿童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本文综述了注意缺陷多动症的行为表现、神经机制等,并基于此提出了一些干预策略。

    〔关键词〕注意缺陷多动症;中小学生;行为表现;干预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36-0070-03

    一、引言

    注意缺陷多动症(Attention deficit /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一种常见的以行为障碍为特征的综合症,小学、初中阶段为多发期,发生率为3%~7%,其中有30%~50%的儿童的症状会持续到成年期[1]。如果儿童的症状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和治疗,将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等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本文对注意缺陷多动症的概念、行为表现、神经机制、对个体的影响等进行了系统的综述,并基于此提出了一些干预策略,旨在为一线教育者提供借鉴。

    二、注意缺陷多动症的行为表现

    注意缺陷多动症儿童在认知行为上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过度活动和冲动行为等。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一般表现为学习困难、小动作多、做事心不在焉,在完成规定的任务时比较困难,期间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与人交往或合作时冲动性行为增多,甚至会造成一些品行問题。根据DSM-V诊断标准,可以将注意缺陷多动症分为注意缺陷型(non-attentive type)、多动-冲动型(hyperactive-impulsive type)和组合表现型(combined type)三种类型 [1-2],不同类型的多动症又有其特有的症状表现[3]。

    (一)注意缺陷型

    注意缺陷型多动症儿童在行为上一般表现为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很容易被外界的刺激带跑,导致注意力分散,也很难再次将注意力集中于当前的目标任务上;在与他人互动时,往往听而不闻,或者东张西望;在执行他人交给的任务时,常因为注意力分散而出现任务遗漏;在学习中表现为粗心大意、上课容易走神儿等。

    (二)多动-冲动型

    多动-冲动型症状儿童通常自我控制能力较低,表现出更多的肢体小动作,甚至出现一些越线行为。例如,经常不由自主地用肢体触碰周围的人或者物,在完成课堂作业时总是做出更多的手部动作;当别人在交谈时,喜欢插话、攻击他人等。此外,这类儿童对自身情绪的控制能力比较差,表现为易激惹、做事不顾及后果、容易与他人发生语言甚至肢体冲突、延迟满足能力较差等。

    (三)组合表现型

    组合表现型症状儿童的行为表现集合了注意缺陷型和多动-冲动型的多种表现,既表现出注意缺陷症状,也表现出多动和冲动的行为。在现实情境中,组合表现型儿童较多,也更容易识别。

    三、注意缺陷多动症的神经机制

    大量研究发现,与一般个体相比,注意缺陷多动症儿童大脑神经活动存在明显的异常。注意缺陷多动症儿童与注意和奖赏加工相关的大脑神经网络存在异常,如注意网络(attention networks) [4]、奖赏/反馈加工系统(reward/feedback-based processing systems)、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等[5]。

    除此之外,在神经元电生理活动方式上也表现出明显的异常。Rezaeezadeh等[6]采用机器学习模型对注意缺陷多动症儿童的EEG信号进行识别时发现,在闭眼静息状态下,与正常被试相比,注意缺陷多动症儿童的EEG全脑平均能量值更高。对不同频段的EEG信号进行分析发现,额叶的delta波活动显著高于正常被试。Ahmadi等[1]在theta/beta指标上的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在该研究中,研究者将注意缺陷多动症儿童分为组合表现型和注意缺陷型两个亚型,采集被试静息闭眼状态下的EEG信号。结果发现,两个亚型的被试都表现出了比正常被试更高的theta/beta值。对于组合表现型被试来说,theta/beta值更高主要是由beta的减弱导致的,注意缺陷型被试的theta/beta值更高主要是由theta增强导致的。

    注意缺陷多动症对个体的健康发展具有明显的阻碍作用。如果得不到监护人或者教育者的重视和应有的治疗,往往会延续很长时间,甚至会延续到成年期,导致当事者出现一系列品行问题及伴发性的心理障碍、学习障碍等,无法高效完成学习、工作任务,严重者甚至会出现一系列冲动、暴力行为,做出违反道德、法律的事情。因此,客观认识并重视注意缺陷多动症,对于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注意缺陷多动症的干预策略

    (一)家庭角度

    父母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养育者和陪伴者,创设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极其重要。研究发现,夫妻关系不和谐、家庭机能不全等问题会使儿童更容易出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此外,儿童学业压力大、父母有家庭暴力倾向都会使儿童在该症状上变得更加易感[3]。一些父母在辅导孩子完成家庭作业时,往往是站在自己的认知水平层次上看待孩子的认知加工能力,因此表现出耐心不足、容易发脾气等,由此导致“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这样的家庭教养方式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导致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为此,父母应努力为孩子的成长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当孩子在学习中表现出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现象、完成任务时认知加工速度低于同龄人时,父母要根据实际情况,尽量以温和的态度引导孩子,降低其认知负荷,缓解其紧张状态。

    有研究指出,个体大脑的EEG活动具有节律性,并且容易被外界节律性声波刺激引发“夹带效应”[7-8],即节律声波会增强相近频率脑电的活动功率。人类的语音也具有明显的节律性,平静对话时的语音节律更加缓慢,情绪激动时的语音节律更加急促,也能对EEG活动产生 “夹带效应”[9]。注意缺陷多动症儿童大脑中的高频节律脑电活动功率更强,导致他们的大脑处于较高水平的激活状态。因此,作为父母,应该尽量以平和的心态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潜移默化地增强低频节律脑电的活动功率,使他们的神经活动状态与其他个体保持一致。

    (二)学校角度

    儿童一天当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学校教育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的教学方式、班级管理方式等都会影响儿童行为、认知的形成与发展。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和班级管理技能,尽量兼顾到全体学生。教师对学生给予足够的关注,会增强学生的学业安全感,减少学业焦虑,预防或改善儿童的多动症状。此外,当发现学生出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教师应该制定个性化的认知行为训练方案,制定合理的行为目标和奖惩制度,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有效改善学生的症状。此外,研究发现,适当的体育运动对于改善注意缺陷多动症状具有明显的效果[10-11],因此,学校应当多为学生创设参加体育运动的机会,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品质,降低学生出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风险。

    (三)社会角度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社会团体、社会组织应该加强公益宣传,让人们能够正确认识注意缺陷多动症,这对于识别和矫正儿童的多动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应该建立一些专门的公益/半公益培训机构,制定科学有效的培训方案,对儿童进行训练,对养育者进行指导等。

    总之,预防或改善中小学生群体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需要各方的努力和付出,只有相关各方真正重视起来并采取有效措施,才能减少中小学生出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风险,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

    五、小结

    注意缺陷多动症作为一种常见的以行为障碍为特征的綜合症,通常表现为注意集中方面的障碍和多动、冲动等症状,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关注与治疗,会对儿童的正常发育、身心健康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家庭、学校、社会等应该对这类儿童给予足够的关注,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与策略改善儿童的症状。

    参考文献

    [1] Ahmadi M,Kazemi K,Kuc K,et al. Cortical source analysis of resting state EEG data in children with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J].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2020,131(9):2115-2130.

    [2] Herrmann C S,Demiralp T. Human EEG gamma oscillations in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s[J].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2005,116(12):2719-2733.

    [3]郗春艳.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诊断及治疗[J].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J]. 2014,6(3):197-199.

    [4] Konrad K,Neufang S,Hanisch C,et al. Dysfunctional attentional networks in children with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evidence from an event-related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tudy[J]. Biological Psychiatry,2006,59(7):643-651.

    [5] Bush G.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nd attention networks[J]. Neuropsychopharmacology,2010,35(1):278-300.

    [6] Rezaeezadeh M,Shamekhi S,Shamsi M.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diagnosis using non-linear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EEG measurements:a preliminary study[J]. Physical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 in Medicine,2020(1):1-16.

    [7] Ngo H V V,Miedema A,Faude I,et al. Driving sleep slow oscillations by auditory closed-loop stimulation—a self-limiting process[J]. Journal of Neuroscience,2015,35(17):6630-6638.

    [8] Ngo H V V,Claussen J C,Born J,et al. Induction of slow oscillations by rhythmic acoustic stimulation[J]. 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2013,22(1):22-31.

    [9] Ding N,Melloni L,Zhang H,et al. Cortical tracking of hierarchical linguistic structures in connected speech[J]. Nature Neuroscience,2016,19(1):158-164.

    [10] 张功. 儿童多动症运动干预疗法述评[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2(12):50-53.

    [11] 姜永志.我国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心理干预现状[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4,2(5):9-13.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大连,116029)

    编辑/于 洪 终校/刘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