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传播角度浅析国际电影行业中种族洗白现象

    黄樾庭

    【摘 要】由于全球化以及电影行业的蓬勃发展,国际电影已成为人们娱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使电影成为了一个输出文化观念的有力工具。本文从跨文化传播(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角度研究了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电影行业中的种族洗白( Whitewashing)以及文化挪用(Cultural Appropriation) 现象,通过跨文化传播中的权力(Power)以及再现(Representation)的理论概念,分析了电影行业中频繁出现的高加索演员饰演非高加索人种角色现象。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国际电影;种族洗白;文化挪用

    中图分类号:J9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6-0062-03

    一、背景概述

    近年来,国际上对非高加索人种参与电影行业的少数比例现象进行了非常多的讨论。尽管在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社会对非白色人种的印象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但目前社会上仍有大量的种族歧视针对非高加索人种。其中最明显的莫过于电影行业中对亚洲人的种族歧视,表现为电影行业常常选择高加索人种演员去饰演黄色人种角色。

    自2018年《奇异博士》上映以来,以美国为首,亚洲人形象在电影行业的问题瞬间成为公众话题的中心。在《奇异博士》中,编导组选择了美国高加索女演员蒂尔达·斯温顿(Tilda Swinton)饰演一位生活在藏区的亚洲男性。除此之外, 梦工厂(Dreamwork) 在《攻壳机动队》(Ghost in the Shell)的演员选择上也让这一议题惹上了风波。

    目前,社会上针对当前国际电影行业提出了三大指控:种族洗白(Whitewashing)、文化挪用(Cultural Appropriation)以及种族抹杀(Racial Erasure)。种族洗白是指在选择演员时,电影行业常常使用高加索人种演员来饰演非高加索人种角色(Hetterly,2017)。文化挪用是指在电影拍摄过程中,当拍摄一个特定的文化族群时,拍摄人员将另一个文化族群的个性特质混入拍摄过程中。这种现象常常用于描述西方对于非西方国家或非高加索人种文化的剥削和利用。这两种现象导致电影行业中的种族抹杀,在这一过程中,拍摄者直接隐藏了角色的原有的种族身份。

    种族洗白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美国的戏剧制作。第一个涉及到种族洗白的戏剧是《中国孤儿》(The Orpahn of China),在其中,电影化妆师为了让高加索演员达到亚洲人的妆效,他们使用了橡皮带以及黄色粉底来追求“种族特异性”(Ethnic Distinction)。在当时的人看来,亚洲特异性为:黝黑且笔直的长发、稀疏的面部毛发、略微肿胀的眼睛、圆且平的脸,以及硕大且平的鼻子 (Egan,159)。纵观电影历史,第一位涉及到亚洲角色被种族洗白的演员为瑞典裔美国籍演员华纳·奥兰德(Warner Oland),他饰演了一位邪恶的亚洲博士傅满洲(Dr Fu Manchu)。在1937年,德国裔美国籍演员路易斯·怀内( Luise Rainer)在电影《美丽地球》(The Good Earth)靠种族洗白饰演了一位中国农民,并通过此角色获得了Academy Award最佳男演员奖。这个奖项,证明了当时国际社会对电影行业发生的种族洗白现象的认知度以及包容度。

    当涉及到现代电影业时,根据一项由南加州大学的研究指出,随着全球化以及人口的急剧变化,其中亚裔在美国的人口增长速度中稳居第一,然而,电影行业似乎丝毫没有在意到人口族裔的变化,2018年所有电影角色中只有4.4%为亚裔。即使是涉及到亚裔角色的电影,如最近知名的电影《Annihilation》《Dr.Strange》《Ghost in the Shell》等,也被严重指控存在种族洗白、文化挪用现象。

    二、权力与再现

    笔者试图从跨文化传播领域去分析这些现象,认为这三大现象主要归根于权力(Power)以及再现(Representation)问题。对于跨文化交流专家霍夫曼(Hoffman)以及凡多亨(Verdooren)来说,权力被定义为:“(一种)去影响当下形势和人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仅出现于同一种族内,还出现于种族定义其他种族。”主流媒体通过电影以及各种媒体传播渠道所呈现的故事都是权力的表达。除此之外,掌握权力的人可以通过各种媒介告知受众他们对某一族群的期望并建议他们所构建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s), 这些刻板印象要么是过于简单化,要么是彻头彻尾的不真实并限制了受众对事件以及当事人的理解。权力和支配性主流故事几乎不可避免地遮蔽了我们的世界观以及对其他人和群体的观点。因此,关于非高加索族裔的电影实际上并不是关于他们的电影,即使其原始剧本来自亚洲,但是电影制作的每个部分都渗透着充满特权的白种人力量,试图从民族中心主义的角度界定少数族裔。

    当今主流电影业常常旨在展现东方主义,而不展示具有亚洲血统的人们及其身体,这明确表明电影行业中使用了权力。这种排斥亚裔人的做法暗示着白人自封的优越性,他们自认为高加索人比亚洲人更有能力讲述亚洲世界的故事,他们认为高加索演员可以更好地表现亚洲文化特征(Ono&Pham,2009)。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种族歧视也可以与排斥(Exclusion)联系在一起。霍夫曼(Hoffman)以及凡多亨(Verdooren)认为,排斥通常不会直接采取行动拒绝其他族裔获得机会,而是采取抽象的方式,例如假定其他族群的能力。排除也可以采用符號化的形式,他们不会直接将人们排除在机会之外,而是直接不将他们容扩在正常或有能力的人群之内。这种排斥往往是基于对其他种族、民族或宗教背景的低期望,以及负面联想或刻板印象的交流中(Hoffman et Verdooren,2018)。编剧马克斯·兰迪斯(Max Landis)在解释《攻壳机动队》的演员表时,他只是说:“目前在国际层面上还没有亚洲顶级女性名人。”这意味着他认为亚洲女性演员仍然缺乏专业的表演水平,明显表明了他对亚洲族裔的排斥。

    在真正的种族间互动中,想要为他人设定清晰的定义永远是一场灾难,因为人们会觉得了解自己并了解他人,即使他们出于很好的理由,通常也会以羞辱和误解为结尾(Hoffman et Verdooren ,2018)。 这个因素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电影业会使用白人演员来扮演少数派,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是通过无意识的刻板印象来了解少数派的。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再现(Representation)以及权力(Power)问题之外,“色盲”(Colorblindness)也是解释这种现象的关键。“色盲”是后现代的主流种族意识形态,“不是通过直接表达种族差异来提供种族权力,而是通过掩盖种族权力的运作,保护它免受挑战并允许通过种族编码方法进行的种族化来实现。”(Kim,2000,17)这种种族中立观点通过拒绝种族主义的存在而与种族主义相吻合(Andersson等,2017),并声称种族歧视已成为历史(Bonilla-Silva等,2004,569)。Alecia Anderson和Scott Grether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即使是主流电影评论家,在当他们讨论种族问题时也会产生“色盲”言论。更令人不安的是,很多主流观众认为种族不再是生活中歧视的主要来源,从而更能怂恿当代电影业做出白人演员扮演非高加索人角色的选择。

    三、结语

    当涉及到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时,笔者不禁想到弗莱德·德文(Fred Dervin)曾经讲过:“这个世界永远都在变化,因此我们对跨文化传播的理解永远都是在变革的迷雾中。”(Dervin,2011)由于电影中对一个族群的表述都是被人类构建以及不稳定的,笔者尝试从跨文化傳播的角度来提供几个建议。

    首先,国际电影行业应从源头消除以文化挪用和种族洗白为中心的电影剧本。国际电影业应仔细观察并发现这些剧本的不公平之处,同时密切关注由于地缘政治变化而引起的跨文化差异。其次,电影业尝试制作一部有一位亚裔演员作为主演的电影。对于很多国际电影制作人来说,这个选择似乎有些冒险,因为他们认为非高加索演员代表着票房不稳定性。但是,即使对于很多高加索演员来说,他们的成名也是在经历了“不稳定性票房因素”时期后逐渐成为一流演员的。除此之外,当编剧试图描绘非高加索角色时,应尝试打破刻板印象,去除自身的偏见,客观描述源自其他文化的角色。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人类的偏见比原子更难破裂。”公众需要时间深思种族洗白现象的起源以及为何如今这一现象仍在持续着,同时国际电影行业也应认识到,通过自己高加索种族特权去偏见地描述其他族群是危险的。

    参考文献:

    [1]Yuko Kawai (2005) Stereotyping Asian Americans: The Dialectic of the Model Minority and the Yellow Peril, Howard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s, 16:2, 109-130, DOI: 10.1080/10646170590948974

    [2]Hoffman, E. G. & Verdooren, A. (2018). Diversity Competence: Cultures Dont Meet, People Do. Bussum, Netherlands: Uitgeverij Coutinho.

    [3]Bonilla-Silva, Eduardo. 2003. “Racial Attitudes or Racial Ideology? An Alternative Paradigm for Examining Actors Racial Views.” Journal of Political Ideologies 8(1):63–82. DOI:10.1080/13569310306082

    [4]Egan, J. (1992). Imaging the Role: MakeupMakeup as a Stage in Characterization Books on stagecraft. SIU Press.

    [5]Fang, J. (2018, August 8). Yellowface, Whitewashing, And The History Of White People Playing Asian Characters. Retrieved 02/10/2019 from https://www.teenvogue.com/story/yellowface-whitewashing-history/amp

    [6]Bonilla-Silva, Eduardo, Lewis, Amanda & Embrick, David. 2004. "I Did Not Get That Job Because of a Black Man: The Story Lines and Testimonies of Colorblind Racism." Sociological Forum 19(4):555–581. doi:10.1007/s11206-004-0696-3

    [7]Cultural Appropriation - Oxford Reference. Retrieved October 7, 2019, from

    [8]https://www.oxfordreference.com/view/10.1093/oi/authority.20110803095652789

    [9]Andrist, L. (2015, October 7). What Is Whitewashing And Why Does It Matter?. @TheSocyCinema . Retrieved October 7, 2015, from https://www.thesociologicalcinema.com/blog/what-is-whitewashing#

    [10]Dervin, F. (2011). Cultural Identity, Representation and Othering. Retrieved October 8, 2019, from 10.4324/9780203805640.ch11

    [11]HETTERLY, J. (2017, March 24). The Psychological Impact Of Whitewashing Asian Characters | Shrink Tank. Shrink Tank . Retrieved from https://www.shrinktank.com/psychological-impact-whitewashing-asian-characters/

    [12]Scherker, Amanda. 2014. “Whitewashing Was One of Hollywoods Worst Habits. So Why Is It Still Happening?” Huffington Post, July 10. Retrieved February 7, 2016, from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2014/07/10/hollywoodwhitewashing_n_5515919.html.

    [13]Ryan, Patrick. 2016. “#OscarsSoWhite Controversy: What You Need to Know.” USA Today, February 2. Retrieved February 7, 2016, from http://www.usatoday.com/story/life/movies/2016/02/02/oscars-academy-award-nominations- diversity/79645542/.

    [14]Caty Borum Chattoo (2017): Oscars So White: Gender, Racial, and Ethnic Diversity and Social Issues in U.S. Documentary Films (2008–2017), 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DOI: 10.1080/15205436.2017.1409356

    [15]Ono, K. A., & Pham, V. (2008). Asian Americans and the media. London: Po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