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微

    唐立华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与发展,教育教学越来越重视乘新课改之势,打造高效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功效,小学语文亦是如此。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吸收新课改提倡的新理念,将其灵活融入到语文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构建出更加适合他们发展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放松身心,轻松掌握语文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质量,为教师打造高效语文课堂奠定坚实基础。文章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就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提出几点看法,以供各位同仁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改;教学策略;高效课堂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给教育教学带来不一样的教学体验。除了深刻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之外,还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效打破小学语文教学常规,突破语文传统教学的壁垒,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情感体验和学习经历,促使学生积极跟随教师的脚步进行学习,真正落实新课改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能力吸收语文知识,成为“主动摘取知识果实之人”,借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为教师高效开展语文教学提供保障。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开展语文教学呢?

    一、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当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低效问题,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心中的一根刺。众多一线教育工作者不断摸索,试图为语文教学寻找到新的出路,但是却逐步被现实击败,难以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在教师百思不得其解,众里寻“它”(新的教学之法)千百度时,蓦然回首,“它”却在灯火阑珊处。新课改要求教育工作者能够跟上时代潮流,将现代化教辅工具灵活地运用到语文教学活动中,为语文教学注入新鲜血液,促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转变语文教学“裹足不前”的境遇。借助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教学,引领学生更好地发展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推动语文教学向前发展。尤其是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化教辅工具,以其声情并茂、图文并存的优势,将枯燥、乏味的语文文字转化成学生易于接受且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构建出直观化、生动化、形象化的语文教学空间,借声、光、电综合之效,有效突破传统教学黑板、粉笔和教材“三点一线”教学模式桎梏,真正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引领学生步入语文殿堂,让学生自主积累、吸收语文知识,汲取语文营养,促使语文知识携优良之品、带优良之风,滋润学生的心田,让文化之根深深根植于学生的内心深处,让学生灵魂深处住满花香,形成良好的品质,成为素质高、学习好的新时代小学生。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以下统称“教材”)五年级上册《桂花雨》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后想象出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体会作者留恋童年、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化教辅工具进行教学。全文围绕“桂花”开展叙述,其中“摇桂花”是作者童年时期最为期待的事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作者“摇桂花”的片段以多媒体动态化视频的方式展现出来,引领学生深入到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中,用第一视角去观看“桂花雨”。唯美的桂花纷纷飘落,携带花香,浸润整个村庄,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桂花盛开之时浸在桂花香里的感受,从而促使学生带着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进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自主进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爱动脑筋、爱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进而启发学生的思考意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引领学生进行合理联想,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促使学生通过体验作者的美好回忆,去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中阐述“根”与“木”,“源”与“流”的辩证关系: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由此可见,若“木茂”就必须“固其根本”,若想“流长”就必须“浚其泉源”。小学语文教学亦是如此,教师若想期待教学长远发展,就必须重视“固根”与“浚源”,让教学能够有稳重根基,才能够更好地发展。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生活是知识之源,是知识之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生活之间构建起桥梁,以加强它们之间的沟通,便于学生更好地自主探索、合作探究语文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语文素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立足教材,深入挖掘其中的生活化元素,以便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到教学中,让学生产生一定的归属感,便于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放松身心,进而更好地理解、掌握语文知识,促使学生懂得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解决语文学习活动中所遇到的难题,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发展生活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懂得借助生活经验解决语文中的问题,并借助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让生活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能量宝库”。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从生活中汲取、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丰富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今后的写作过程中能够有物可写、有情可表,懂得从笔尖将自己的情感倾泻而出,字里行间皆充满着魅力。

    例如,在教学教材五年级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这篇课文时,童年生活是每个人所必须经历的,童年是纯白的百合,美丽、清秀又不失典雅;童年是一朵朵白云,承载着希望和欢乐。学生正处于童年阶段,若以他们的童年生活为引,将其引入自己的童年趣事中,学生便能够很快进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集中注意力,跟随教师的脚步探究作者的童年生活。在教学中,教師以一首音乐歌曲——《童年》引入教学,创设童年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曾经做过的趣事,以及自己曾经有过的奇思妙想,进而将这种心思和情感拉入到阅读文本中。通过全文的品读,自主学习一件件趣事,理清文章的脉络,并通过合作学习对本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感悟,逐步加深情感体验,结合生活实际,充分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美好的同时,也能够发现自己童年生活的美好,进而促使学生珍惜自己的童年时光。

    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鲍波尔曾经说过,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实践,去观察。问题是学生产生疑虑并进行有效思考的源动力,是学生进行思维运转的良好契机。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以便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思考,以免被教材“牵着鼻子走”,最后为教材所累,导致学生深陷知识的迷雾中无法自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很好地阐述了这一道理。教师作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指路者,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观,遵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语文教学中实现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进行师生平等对话,以便更好地开展语文学习活动。问题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能够为学生发展思维能力提供有利契机。这就需要教师深入了解教材内容,结合相应的教学手段,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巧妙设置疑问,以便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引领学生走入阅读文本中,帮助他们吃透文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掌握语文知识,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体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达到“吹皱一池春水”之效,从而构造高效语文课堂,成就高效率教学。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乘新课改之风,化小学语文教学之雨,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观,为学生创设更加适合他们的教学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相长的教学境界。

    参考文献:

    [1]许艳双.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模式探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0(11).

    [2]赵婷婷.打造生动课堂,开展高效教学:浅析素质教育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