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技巧及创新教育探析

    张娟

    随着社会的进步及教育的发展,创新教育成为当前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学生的创新教育尤为重要。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学生科学文化、认知能力、道德素质等综合能力的提升。语文是学生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也是其他课程教学实施的工具,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应格外重视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通过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继而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但结合实际语文教学,语文教学课堂呈现出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老套的情况,大多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应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大胆创新,实施语文教学创新发展。

    一、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需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促进创新教育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一,营造公平、平等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多多交流,加强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教学中保持愉快的心境,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第二,明确学生教学主体地位,在教学中以引导者的身份,构建自主和谐的教学模式,从而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第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灵活转变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创新教学课堂之中,为学生多多提供动手、动脑。思考的机会,为学生营造大胆创新的环境。第四,教师可在课余时间与学生共同探讨当前焦点,组织学生开展辩论会,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同时让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感受语文魅力,能够主动思考、主动分析,最终实现大胆创新。例如,鲁迅《藤野先生》因文章时代背景的差异,学生往往不易理解。设疑是强化学生思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意识的方式。教师利用课前提示设置问题,文中写了藤野先生的那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哪些品质?你认为藤野先生是什么样的人?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思考,实现思维的创新。

    二、摒弃传统教学方式,实施创新教育

    1.教师做好课堂准备,大胆创新

    学生创新教育的实施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在教学中不单需要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同时还要灵活运用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教师应该在每节课开展之前,结合教材内容并仔细分析,借助网络查询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信息,从中挑选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内容入手,进行教案设计。教案的设计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结合学生当前认知水平,同时还要体现教学知识内容、过程、方法等因素,从而组织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

    教案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应仔细对教学过程进行推敲,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细节。例如,朱自清《春》的教学,在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春的景色的课件,如此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同时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中启发学生灵感,实现创新教育。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学生创新教育是基于学生对学科兴趣之上。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在此基础上实现创新。例如,在《范进中举》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为其编写后续,如此可大大提升學生读语文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的研究教材,把握剧本,将自己变为剧中人,同时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创新了语文教学实践天地,开阔思维与现象力,为学生的创新教育起到良好的基础作用。

    3.借助语文人文性,为学生提供创新动力

    新课改环境下,初中生的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促进人格的健全为目标。语文教材每一篇内容都是通过精心挑选编排而来,语文课程本身蕴含了大量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通过可学生带来精神上的熏陶,从而为更好的实施创新教育提供基础。例如,侯仁之《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徐霞客踏遍祖国的山山水水,为求知而探险的科学精神。《鲁迅自传》鲁迅目睹了国民麻木,弃医从文寻找救国新出路。这些精神都值得敬佩,长期在前人精神环境下熏陶,刺激学生创新。

    三、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使学生通过问题的产生,激发学习动力,同时学生思考的过程即为思维碰撞的过程,如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鲁迅名篇《孔乙己》的教学,在教学课堂内容完成之后,教师组织学生以“导致孔乙己人生悲剧发生的原因”为题,开展辩论会,一部分学生认为“悲剧的产生是自身导致的”,一部分学生认为“悲剧产生是社会导致的”,基于两种观点,将学生分为两组展开辩论。如此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为创新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模式,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中心,运用灵活教学手段,使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运用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实现创新教育的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三垛镇初级中学(22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