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制小学生利他行为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

    黄芳

    

    

    

    〔摘要〕本文采用利他行为倾向量表、青少年社会支持问卷、幸福感指数量表,对广东省某寄宿制学校的 1147名小学生进行调查,考察利他行为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检验社会支持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利他行为不仅可以直接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还可以通过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因此社会支持在寄宿制小学生利他行为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具有中介效应。

    〔关键词〕利他行为;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寄宿制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35-0015-04

    幸福是人类一直在探寻的主题,对自身情绪和生活状态的良好评价是幸福人生的重要内容。主观幸福感 ( Subjective Well -being) 是指个体根据自己制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做出整体性的评价,主要包括两个基本成分:情感体验和生活满意度[1]。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对其进行研究,在提高个体身心健康水平方面有重要意义。

    现阶段,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体倾向于大学生、成人以及初中生、高中生为主的青少年群体,以小学生尤其是寄宿制小学生为对象的研究较少。寄宿制学校是教育体制改革下的新型办学模式,与普通小学生相比,寄宿制小学生在学校学习状况、生活环境等方面都有着不同之处,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因此受到影响。探讨寄宿制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響机制,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有促进作用。

    研究发现,利他行为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变量[2]。利他行为是亲社会行为的最高水平,是个体自愿且未期待他人回报的助人行为[3]。研究表明,更乐意帮助他人,做出亲社会和利他行为的人,更倾向于认为自己是特质性快乐者[4]。积极参与利他服务可以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满意度[5]。也有研究表明,学生的利他行为可以提升其主观幸福感[6]。一项提升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实践干预研究显示,利他的小学生更幸福[7]。综合已有研究认为,利他行为可能是提高寄宿制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一条佳径。目前对二者关系间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还较为缺乏,本研究旨在初步考察寄宿制小学生利他行为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利他行为究竟如何引发寄宿制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其中的影响机制是什么?根据互惠利他模型(Reciprocal Altruistic Model),个体做出越多的助人行为,则越容易被社会所接纳,更容易获得他人的支持[8]。多项实证研究发现,利他行为可以改善个体的人际关系,为社会关系中的个人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9-10]。社会支持主要是来自家人、团体组织成员的关心、尊重和需要等心理帮助或物质支持,对维护和促进身心健康有重要作用[11]。国内外研究均表明,社会支持是影响青少年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12-13]。社会支持是儿童心理健康的保护性因素[14]。王玉花[15]将社会支持作为中介变量,发现对主观幸福感有较强的正面影响,社会支持在有童年期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依恋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自我决定理论(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认为,人类存在三种基本需求:自主需求(对自己有自主决定权)、胜任需求(认为自身有能力和价值)、关系需求(自己同他人有联系,有归属感,能够得到他人的帮助)[16]。当个体这些需求得到满足时,则会得到积极健康发展。利他行为可以使个体的社会关系需求得到满足,获得他人的帮助与支持,这些满足可以使个体拥有更多的积极向上的情绪,进而促进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利他行为会影响社会支持的获得,而社会支持又会进一步影响主观幸福感,所以社会支持可能是利他行为与主观幸福感关系间的中介因素。

    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1.寄宿制小学生利他行为正向预测其主观幸福感;2.寄宿制小学生利他行为通过社会支持影响其主观幸福感,即社会支持在寄宿制小学生利他行为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

    选取广东省某寄宿制小学四至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整班方便取样的方式发放1200份问卷,剔除异常值和缺失值超过10%的问卷后,有效问卷为1147份,有效率为 95. 58% 。其中,男生658人(57.2%),女生489人(42.6%);四年级345人(30.1%),五年级419人(36.5%),六年级383人(33.1%)。被试平均年龄在9~13 岁之间(10.48 ± 0.96)。

    (二)研究工具

    1. 小学生利他行为倾向问卷

    该量表由曹瑞、张海霞、马丽莉等[17]编制,包括奉献帮助、爱心助人、分享合作、友善慷慨四个维度,共计17个项目。信效度分析表明,量表的结构效度良好,4个维度的克伦巴赫α系数分别为0.70、0.70、0.68和0.61,总量表克隆巴赫α系数为0.85(p<0.01),问卷的信度良好。

    2.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

    该量表由戴晓阳、叶月妹等编制而成,共计17个条目,包括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3个维度[18]。量表的结构效度较好,三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在0.84~0.89之间,总量表α系数为0.92,各维度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86、0.84、0.82,总量表重测信度为0.88(p<0.01)。

    3.幸福感指数量表

    该量表包括生活满意度问卷、总体情感指数量表两个部分内容[19]。问卷的生活满意度与总体情感指数的一致性系数都为0.55,总量表的一致性系数为0.56,量表重测一致性系数为0.89(p<0.001)。

    (三) 数据收集处理

    由心理学专业的心理老师担任主试,采用统一指导语进行集体测验。使用SPSS24. 0和Amos24. 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进行数据收集,所以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采用 Harman 单因子检验方法, 对所有变量的项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 23.55%, 小于40%的临界值,因此认为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20]。

    (二)寄宿制小学生利他行为、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关系

    相关分析表明,利他行为与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 p<0. 01) (见表1)。说明寄宿制小学生的利他行为与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三者具有密切联系。

    (三)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检验

    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检验利他行为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分析社会支持在利他行为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效应,采用Amos24. 0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本研究参考温忠麟、叶宝娟[21]在综合新近研究成果后推荐的方法建立中介效应模型。首先,验证利他行为对主观幸福感的直接作用,以主观幸福感为结果变量,利他行为作为预测变量建立模型1。在模型1基础上,加入社会支持作为中介变量,建构模型 2。

    结果显示,两个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数均较好(见表2)。模型1路径结果表明,寄宿制小学生利他行为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β= 0.382,p<0.001);模型2路径分析显示,利他行为能够显著正向预测社会支持(β= 0.472,p<0.001);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正向预测作用显著(β= 0. 571,p<0.001);利他行为可显著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β=0.111,p<0.001),表明社会支持在利他行为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见图1)。

    运用非参数百分位 Bootstrap方法进行中介效应检验,重复取样2 000 次,计算 95 % 置信区间。结果显示,“利他行为→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的 95 %置信区间为[0.232,0.309],该区间不包括0,再次表明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值为0.472×0.571 = 0.270,中介效应占总效应之比为 0.270/ 0.381=70.9%。

    三、讨论

    研究结果发现,寄宿制小学生利他行为与主观幸福感显著正相关,而且在利他行为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的模型中,寄宿制小学生利他行为可以独立地显著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研究假设1得以验证。陆彩霞、姜媛和方平[7]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利他行为与小学生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利他的态度和行为能够提升主观幸福感。国外研究发现,青少年儿童的利他行为对幸福感、身体健康等有显著的正向预测[6]。也有研究者证实,利他者不管是成人还是儿童,都会感受到更多积极愉悦的心理体验,感知到更多的幸福[22]。研究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利他行为能提升助人者的自我价值感,自我价值感是获得生活意义感和幸福感的基本要素之一[23-24]。寄宿制小学生在从事利他行为时,有助于提升学生自己的价值感,觉得自己是有用的,从而产生成就、愉悦感等积极情绪。因此,寄宿制小学生利他行为会对其主观幸福感产生积极正向的影响。

    本研究在验证寄宿制小学生利他行为对主观幸福感的正向预测作用后,引入社会支持这一中介变量,对利他行为起中介作用的过程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利他行为可以通过社会支持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在利他行为与主观幸福感之间有着中介作用,验证了假设2。有研究者发现,利他行为能够为个体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而社会支持又对青少年儿童的幸福感有显著预测作用[9,25-26]。李占宏、赵梦娇、肖紫瑶等[27]研究证实,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在利他行为与生命意义感关系间具有中介作用。根据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利他行为可以使学生的自主需求、能力需求、关系需求得到满足,他们感知到自己是与他人有联结的,能够得到他人的关心与支持,这能使学生拥有更多的积极情绪,进而拥有更强的满足感和主观幸福感[16,28]。寄宿制小学生的利他行为可以增强他们与团体中他人的良性联结互动,这使得他们获得更多的他人支持,而社会支持的增加又可以提高其主观幸福感水平。

    与以往仅关注利他行为对主观幸福感的直接影响不同,本研究以寄宿制小学生为对象,从社会支持出发,明确了社会支持是利他行为影响寄宿制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一个内在机制。本研究结果提示,应重视寄宿制小学生的幸福感。小学阶段处于成长的关键期,寄宿制小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生活,与父母相处的时间较短,教师和父母除了关心学生的成绩,也应关注学生内心是否快乐。利他是寻求幸福的有效途径,在现实中,将利他教育与主观幸福感相结合,明确利他行为有益于助人者的身心健康,能够提高助人者自身的主观幸福感。同时,须注意不可过于强调无私利他。社会支持在利他者提升主观幸福感中起着关键作用,家长和教育者对有利他行为的学生给予鼓励、奖励、关心等社会支持非常重要。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被试选取范围较为单一,样本代表性有待提高;其次,进行的是横向研究,不足以完全揭示三者间的因果关系,其他可能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如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并未涉及。未来的研究应扩大样本群体,使用纵向追踪和实验设计进一步考察这个问题。

    注:本研究系广东省佛山市青年教师成長专项课题(2019qnzx011)的项目成果。

    参考文献

    [1] Diener,E D. Subjective well-being[J].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4,95(3):542-575.

    [2] Graham Music. The good life: wellbeing and the new science of altruism,selfishness and immorality[J]. Journal of Child Psychotherapy,2014,41(1):1-6.

    [3] Shaw B L L. Evidence for altruism: toward a pluralism of prosocial motives[J]. Psychological Inquiry,1991,2(2):107-122.

    [4] Lyubomirsky S ,King L L ,Diener E . The benefits of frequent positive affect: does happiness lead to sucess?[J]. 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5,131(6):803-855.

    [5] Kumar S ,Calvo R ,Avendano M ,et al. Social support,volunteering and health around the world:Cross-national evidence from 139 countries[J]. Social ence & Medicine,2012,74(5):696-706.

    [6] Stephen G. Post . Altruism,happiness and health: it's good to be good[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2005,12(2):66-77.

    [7] 陆彩霞,姜媛,方平.利他者更幸福吗?——提升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实验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2018(11):32-37.

    [8] Trivers R L . The evolution of reciprocal altruism[J]. The 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1971,46(1):35-57.

    [9] Brown S L . An altruistic reanalysis of the social support hypothesis: The health benefits of giving[J]. New Directions for Philanthropic Fundraising,2003(42):49–57.

    [10] Piliavin J A ,Siegl E . Health benefits of volunteering in the wisconsin longitudinal study[J]. Journal of Health & Social Behavior,2007,48(4):450-464.

    [11] 李温平,郭菲, 陈祉妍. 社会支持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链式中介模型[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27(4):817-821.

    [12] 张向民,张静. 我国青少年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对1995~2011年间287篇学术论文的文献综述[J]. 卫生职业教育,2011(20):32-34.

    [13] Jorge Castellá Sarriera,Bedin L M ,Abs D,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upport,life satisfaction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Brazilian adolescents[J]. Univ Psychol,2015(14): 459-474.

    [14] 杨强,叶宝娟. 感恩对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影响: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及压力性生活事件的调节作用[J]. 心理科学,2014,37(3):610-616.

    [15] 王玉花. 有童年期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 心理学探新,2010,30(2):71-75.

    [16] Ryan R M ,Deci E L .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soci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J].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1):68-78.

    [17] 曹瑞,张海霞,马丽莉,等.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利他行为倾向分析[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7(4):70-75.

    [18] 戴晓阳.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

    [19] 汪向东,王西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20] 周浩,龙立荣. 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J]. 心理科学进展,2004(6):942-950.

    [21] 温忠麟,叶宝娟. 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J].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5):731-745.

    [22] Aknin L B,BRoesch T,Hamlin J K,et al. Prosocial behavior leads to happiness in a small-scale rural society[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2015(4) :788-795.

    [23] 林章俊. 试论利他行为的几种理论及其决定因素[J].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1):44-45.

    [24] Klein,Nadav. Prosocial behavior increases perceptions of meaning in life[J].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2016,12(4):354–361.

    [25] 郑显亮,丁亮,袁浅香.网络利他行为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J].中国特殊教育,2017(8):80-87.

    [26] Chu P S ,Saucier D A ,Hafner E . Meta-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well-being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2010,29(6):624-645.

    [27] 李占宏,趙梦娇,肖紫瑶,等. 利他行为与生命意义感:领悟到的社会支持与自尊的中介作用[J]. 中国特殊教育,2018,215(5):94-98.

    [28] 郭庆科,冯琳琳.善有善报:利他行为得到回报的心理学机制[J]. 齐鲁学刊,2016(5):99-105.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外国语学校,佛山,528000)

    编辑/张国宪 终校/卫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