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教学文道统一的思考

    王万国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引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在部编标准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篇思想性很强,教人明事理,激人深思的文章,如《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一文歌颂了董存瑞临死不惧,为了祖国和人民大无畏的英雄精神;《白求恩》一文歌颂了白求恩大夫为了帮助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在抗战前线全心全意为八路军伤员服务,英勇献身的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十里长街送总理》《落花生》等这些文章,不胜枚举,这些文章均做到了“文”与“道”的辩证统一。

    多年来,我深刻体会到在讲这些文章过程中,不仅有“授业”“解惑”的任务,更重要的还有一个“传道”的职责。所以我始终坚持语文课堂教学“文道辩证统一”的原则,重视在阅读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并使之渗透在语言文字的教学当中,和读写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在一起。

    一、抓住“突破口”进行点拨

    有些词语,看似平淡,但由于使用恰到好处,是表达课文中心的传神点睛之笔,我们把它作为揭示课文思想内容的“突破口”,指导学生仔细咀嚼体味。《董存瑞舍生炸碉堡》一课有这样一句:“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炸药包,顶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这句里一连用了几个看似平淡的动词“昂首挺胸”“托”“拉”,但用在这里却不一般,我觉得有必要把这几个动词“剖一剖”。教学时我问是什么意思?学生说是抬头挺起胸膛。我再问,这时候,董存瑞所面对的是什么?学生答是死亡。面对死亡,还能这样站立,这需要一种什么精神?学生答道这需要一种勇敢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我又用同样的方法步步引导学生理解“托”,明白此时董存瑞托起的是使自己丧失生命的炸药包,还能用力猛地去“拉”。通过这样理解,使学生明白它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突出了英雄董存瑞临死不惧,为了祖国和人民大无畏的勇敢精神。透过这几个词,学生看到了一个对革命无限忠诚,对祖国和人民有着深厚感情的战斗英雄的光辉形象。激起了学生共鸣,导之以正确行动,达到传导的目的,并在潜移默化中激发起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取得“传道、受业、解惑”三位一体的良好效果。

    二、启发学生善于想象,让学生有所感

    “作者胸有境,人境始与亲。”许多好的课文,作者总要把强烈的感情倾注在描写的对象上,表达出鲜明的爱憎。要使学生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共鸣,像作者一样,追求真善美,比起假恶丑,光靠教师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中,我们要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意境中,因入“境”而动“情”。

    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要学生设想自己就站在长安街旁的人行道上,总理的灵车正牵动着自己的心……随后,我抓住课文中的语言凝练处、空白处、省略处,让学生对人物的言行、心理、外貌或故事的结局等展开想象写一篇片段作文。这样,学生感到课文中的人一个个活起来了,课文中的事,一件件历历在目,他们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受到的教育就更深刻了。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途径是多方面的,我们教师要把着重点放在学生积极思维的点拨与诱导上,善于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善于捕捉偶然事件或稍纵即逝的瞬间,及時发现学生的长处,并加以引导发扬。

    三、潜移默化,让学生有所悟

    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用课文中正确的思想观点,自觉地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自己教育自己,我们强调语文教学要培养能力,那么培养学生具备自我教育的能力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当然,这样做还是要从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出发,坚持“文道辩证统一”的原则,即联系应该是顺理成章,教育应该是潜移默化的,方法应该是以文悟道的。

    教《落花生》一课,在导入新课时,我讲了这样一段话:“据我观察,我们班上有很多同学注重服饰穿着,讲究穿名牌,比派头,图外表。对于这个问题应该怎样认识,学了《落花生》一课相信大家可以受到启发。”我一说完,学生就迫不及待地翻开课本,因为我说的就是他们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是他们的表现,所以学习这一课,他们的积极性很高。课后,我让学生谈体会,有的学生说:“我明白了做人不能光图外表,更重要的是内在美;我们应该像花生一样,虽然外表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做人就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而不要光讲外表好看却对别人没有用。”这些体会发自学生内心,使学生从心灵深处得到教育,深有体会。

    我们的语文教学应树立整体的大语文观,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充分发挥教材本身内在的思想性,把语文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家庭生活相联系,与学生生活相联系。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感受时代脉搏,与时俱进。这样,语文教学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的心灵得到陶冶。

    作者单位:甘肃省酒泉市总寨学区(73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