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 积累 创新

    余晖

    摘要:本文作者有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在培养学生提高习作技能方面,摸索出一些可操作的习作思路和方法,总结概括为从“积累”到“创新”、从“模仿”到“创新”、从“想象”到“创新”的习作训练方法。运用此法,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地进行习作训练,对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激发孩子们的习作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逐步形成相对成形的习作基本思路和方法,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模仿?积累?创新?农村小学?习作指导

    一、从“积累”到“创新”

    丰富的知识底蕴是创新的源泉,“厚积”才能“薄发”。因此,让学生从生活和阅读中积累丰厚的习作素材,使学生的大脑不断地沉淀学识,筛滤旧知,活化新知,从而奠定创新的基础。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深感农村小学生的习作选材单调,语句干瘪而缺乏新意。针对这种现象,我根据农村小学的实际,有目的、有选择地向学生推荐各种读物供他们课外阅读,指导他们背诵一些文质优美的文章,鼓励他们搜集农村谚语、传奇故事、歇后语等,经常开展乡土文化赏析班会。在此基础上,加强“隔日一练”的小练笔活动,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积累素材,培养学生多看、多听、多想、多问的习惯,教给他们留心观察生活的方法,着眼于身边的人和事,及时练笔,以弥补课堂作文的不足,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思,不限篇幅,贵在真实感人。

    创新作文要求学生在习作中倾诉自己的真实情感,讲真实的话语。“文章不是无情物,作文最是多情人”。我一贯鼓励学生把习作和做人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说真话,在习作中表达自己最真切的感受。长时间坚持下来,学生收获颇丰。有位学生在习作中这样倾诉:“昨天,我的爷爷去世了,阴暗潮湿的草棚里,再也看不到爷爷那张苍老的面孔了,再也听不到爷爷那悲哀的叹息了,也再听不到妈妈那没完没了的诅咒了……妈妈当着众人的面跪在棺材旁哭喊着‘爸爸。可爷爷活着时,何曾听到妈妈喊过一声‘爸爸。我真的弄不懂父母这样做的原因,爷爷生前没有得到的,死后竟都得到了。听着远方亲戚赞叹妈妈的孝顺,我的心在流泪,在滴血……”习作,固然要遣词造句,但布局谋划感则在于平时积累真切的经验。这位学生正因为平时细致入微地观察生活,善于深层次思考所看到的现象,并能把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渗入文章的字里行间,所以才能写出如此真实感人的习作。教师课上点评、表扬,让学生明白:习作构思要别出心裁,下笔要情真意切,这就是创新。

    由于每个学生生活的环境、观察的角度、思想的深度不同,因此小练笔的内容各具特色,丰富多彩。我也常常为学生新奇的构思和真情的流露感动着、喜悦着。经过日积月累,学生手中的日记本就成了百科书。打开它,各种写作素材信手拈来,彻底改变了以往学生写作时搜肠刮肚、临时拼凑、千篇一律的尴尬局面,从而使学生习作的自主能力得以提高,创新能力得以培养。

    二、从“模仿”到“创新”

    兴趣对一个人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刚刚接触习作的少年儿童来说,如何激发起他们习作的欲望,是引导他们“入门”的关键一步。著名作家茅盾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从“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模仿是少年儿童思维的一大显著特征。所谓“模仿”,就是学生依据老师提供的范文临摹、仿作、借鉴,绝非生搬硬套,更非抄袭。大家肯定有这样的体会:在以前的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课文《小木船》,当学生学完这一课写作《我和**》时,大多数学生的作文结构都是:睹物思人—友谊形成—友情破裂—重归于好。只有极少数学生的思路不同,可见模仿是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的一个显著特点。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通过学习范文写文章,是中低年级习作教学行之有效的途径,应该允许学生有一个模仿的过程,这是他们习作的第一步。《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习作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所以教师选取模仿的内容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易于理解、易于模仿并且愿意模仿,在模仿中创新,在创新中获得乐趣。比如很多学生都知道《小猫钓鱼》《狼和小羊》的故事,针对学生喜欢童话故事、爱幻想的特点,我在课堂上开展模仿课文续编故事比赛,告诉学生想象作文要学会“折腾”。学生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发言踊跃,每个学生都在原有故事基础上说出自己的独到构思,创造出不同的人物,所以原有的故事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在此基础上,我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找出这两篇课文的叙述方法,要求他们按照这种方法把刚才所说的写下来,题目自拟。因为有了内容,有了习作方法,更有了习作的兴趣和创新的欲望,加上老师的点拨、启发,所以学生感到有章可循,有话可说,使每个学生都找到了自己最佳的写作角度,进而“创新”出属于自己的作品。

    当然,由“模仿”到“创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了扎实的“模仿”基础,才能不断地走向“创新”。也只有以“创新”为目的的“模仿”,才能真正达到不断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目的。

    三、从“想象”到“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達。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有想象才会有创造,无论是创造性想象还是再造性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习作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科的特点,在学生个性得到发展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对此,我在习作教学过程中,特别增设以“想象习作”为主题的系列训练:看、思、说、写,求新、求异、求变。例如,我曾经设计了一堂表演、开展想象、续写片段的习作活动课。内容:一个学生放学之后,高高兴兴回到家,一打开门,被眼前的情境惊呆了。让学生想象,家中发生了什么事,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我在课堂上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大多数学生参与进来,在学生发言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在学生动手练笔时,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分别提出要求,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真正体现习作“主体参与,分层指导,及时反馈,激励评价”和“以人为本”的思想。习作只给了一个开头,限制比较少,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意识和想象能力,一改以往以教师“说”为主的指导课为以学生“说”为主的创作思维展示课。

    新课程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允许有差异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善于发现学生作文的独到之处,哪怕是一点点进步和创新,老师也要给予表扬和鼓励,这对班级中的后进生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我班有个学生,对习作不感兴趣,作文处于后进状态。有一次,我要求学生描写一种植物,题目自拟,他就写了《小草》。虽然文章的篇幅不长,安排顺序也不够妥帖,但他的有些语句写得很有新意:“风雨过后,我站在田埂上,望着那些东倒西歪的小草发呆。突然,我看到那些小草动了一下,又动了一下,慢慢地挺直了腰,虽然脸上还带着泪珠,但它们仍然顽强地站了起来。”在这段话中,小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加上自己的想象,用独特的视角写出了柔弱的小草顽强不屈的精神,这就是创新。我很惊喜,在班里习作讲评时,特地把这位学生的这一段话挑出来朗读、点评、鼓励,这时我分明看到他的眼睛里闪耀着异样的光芒。

    在课改日益深入的今天,我们的作文教学在指导习作共性的基础上,更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为习作毕竟是个人思想感情的表达,必然要体现个性特色与创新意识。有的学生的习作情感虽然不是很丰富,但有个人独特的感受;有的选材不够新颖,但有自己的眼光;有的分段表达不尽合理,但有些文句很有新意。作为教师,我们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认真点评,积极鼓励。只有这样,才能在习作教学中真正落实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