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健康中国视域下大学生健康意识培育有效对策研究

    应茜清 张军生

    ◆摘? 要:大学生健康意识的培育是国家有效促进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支柱。重视当代大学生健康意识的培育,有助于提高国民健康意识水平,从而更快、更有效地建设健康中国。然而,据调查显示,高校作为大学生健康意识培育的主体在开展相关工作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高校应敢于通过破旧立新来提升高校健康教育质量,从而提升大学生健康意识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健康意识培育;健康中国

    建设健康中国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重要战略部署。习总书记曾从“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这五个方面强调了如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同时强调“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大学生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的基础要求。大学本科教学作为增强健康意识的关键阶段,抓牢大学生健康意识培养至关重要,依靠具备较高健康意识水平的大学生建设健康中国不失为一个有效途径。

    一、建设健康中国视域下大学生健康意识培育的重要价值

    《“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指出: 要强化个人健康责任,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引导形成自主自律、符合自身特点的健康生活方式。[2]重视当代大学生健康意识的培育工作,能够进一步加快建设健康中国步伐。首先,提升大学生健康意识水平,有利于其增强体魄,更有效地践行健康行为,其次,具有较高健康意识水平的大学生有望成为建设健康中国的中坚力量。对建设健康中国具有较深认识与理解的大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参与相关志愿活动并协助政府有效开展相关工作。此类高素质大学生更易辐射带动建设健康中国,深化工作开展效果。因此,重视建设健康中国视域下大学生健康意识的培育对建设健康中国具有重要价值。

    二、高校大学生健康意识培育的主要问题

    笔者为了解大学生健康意识与行为的现状,面向大连市多所高校在校生进行了小范围抽样调查,调查问卷共发放520份,回收有效问卷490份,有效回收率达94.2%。通过分析,笔者发现高校虽然不断重视并设法提高大学生健康意识水平,但其在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时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高校大学生健康认知程度有待加深、知行结合意识相对薄弱

    建设健康中国视域下,高校相关健康教育的效果不明显,大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不理想,知行统一程度较低。首先,据调查结果显示,超过20%的学生无法正确选出对应的病毒缩写名称,并且分别约有70%的学生无法明确常见病毒的传播途径。其次,在大学生生活行为时发现,近60%的学生存在熬夜现象,近40%的学生有经常性不吃早餐的不良习惯,并且超过50%的学生不运动。再者,笔者所在调研小组通过对封校期间大学生日常活动进行观察发现,只有约20%的大学生在上下课、就餐和购物途中佩戴口罩,并且超过80%的大学生基本不对快递包裹进行消毒处理。综上,高校大学生对健康意识的认识相对薄弱,且缺乏知行结合意识,健康行为践行程度较低。

    (二)高校健康教育内容相对单一、有效形式较为缺乏

    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对教育形式的要求有所提高,并且其对健康教育内容的需求也有所增加。但高校健康教育普遍无法较快应对学生需求的转化,及时革新教育内容与形式,有效教育形式亟待挖掘。通过调查发现,约84.69%的学生希望受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教育,超过75%的学生希望更多接触营养、饮食健康方面的知识,各有60%左右的学生希望接受大学生常见传染病、常见内外科疾病、急救等知识的健康教育。并且在调查学生参与高校健康意识教育程度时发现,近80%的学生参加过健康类讲座或者宣讲,超过63.2%的学生有受到过心理委员的定期宣传普及,其余文化宣传类、知识竞赛类、体育课程普及等活动形式学生参与度均不及50%。由此可见,高校健康教育内容无法满足大学生多样化需求,大部分传统教育形式见效不够理想。

    (三)高校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形式单调

    健康中国建设应重视高校健康教育工作,但高校普遍存在健康教育专业人才较少,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相关课程缺乏趣味性的问题。据了解,部分高校健康教育工作与校门诊联合开展,专业教师资源稀缺。大部分高校本科期间面向全校数万名在校大学生只开设一学期的健康教育课程,并且一位教师需同时面向百余名同学进行授课。这种大班式教育往往忽视学生学习体验感,师生互动性不高,课堂氛围沉寂是常有现象。再者,相关教师教学压力较大,其缺乏精力去丰富健康教育内容、探索创新课堂教育形式,从而导致健康教育课程趣味性缺乏,课程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三、建设健康中国视域下提升大学生健康意识培育成效的对策思考

    (一)高校应重视互联网教育作用,拓宽健康教育载体

    当全民“为国宅家”,与外界信息的交互基本通过互联网完成时,更證明了这个时代对互联网的依赖性。高校应顺应时代潮流,勇于创新健康教育形式,强化互联网有关健康知识的教育作用,拓宽健康教育载体。据统计显示,近80%的大学生喜欢通过上网自行了解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近60%的学生通过关注公众号了解健康知识,超过68.3%的大学生希望高校通过建立健康公众号的形式进行健康意识教育。大学生了解健康知识的途径对互联网的依赖性可见一斑。因此,建议高校尝试开设健康公众号、抖音账号等方式,在网络平台进行相对体系化的健康教育知识普及,丰富健康教育的内容,修补线下形式无法深入学生群体的短板。善用互联网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健康教育形式,有利于加深大学生对健康知识的认知程度,增强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

    (二)高校应加强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强化大学生知行结合意识

    重视大学生健康意识培育,加快建设健康中国步伐,需充分利用大部分青年最后一个接受系统化教育的机会。高校应加强健康教育意识,设计丰富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建设,用创新的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形式,加强学生健康意识认识。高校健康教育课程可以适当增加课时,并贯穿本科各个学习阶段,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常态教育,而非将其当成一项硬指标任务。因此,为加强学生的健康意识,高校首先应做到“三个转变”,一是教师角色应与学生角色进行转变,重视学生主体性;二是教学方式应有所转变,积极创新教学方式;三是健康教育应丰富其课堂形式。[3]其次,高校应完善学生考核标准,将学生健康意识认知程度可视化,增设专项考核,将其与各专业课考核并重,并实行激励机制,促进学生对健康知识学习的热情,增强践行健康行为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大学生知行结合意识。

    (三)高校应积极与校外专业资源合作,强化健康教育师资力量

    建设健康中国对高校健康教育人才要求较高。但高校健康教育人才资源稀缺,难以及时作出应变。短时间内培养高素质健康教育人才难度较大,积极寻求与专业资源合作来加强自身教育实力不失为一个快速有效的形式。校外专业资源各有其针对性,并且具备较强的专业实力。高校与其开展合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修补自身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较弱的短板,并与高校健康教育课程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体系。通过与校外专业资源合作,可以对课堂内容进行适当补充。譬如在疫情时期。在一定程度上,这不仅规避了高校因自身教育实力不强而无法开展更多专业化教育工作的难题,还增加了学生学习健康知识过程的趣味性,强化高校健康教育工作效果。

    (四)高校应深化建设健康校园,夯实大学生建设健康中国基础

    建设健康中国工作不容松懈。高校应深化建设健康校园,规范大学生行为,提升大学生健康意识水平,夯实大学生建设健康中国基础。首先,高校应加大建设健康中国宣传力度,强化大学生健康意识。其次,高校应通过深化建设健康校园,完善健康行为倡导机制,针对学生层面设立倡导小组,以良好的行为规范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健康意识,引导大学生更大程度践行健康行为,推动建设健康中国工作在大学生层面全面落实,通过建设健康校园进一步促进建设健康中国。

    参考文献

    [1]魏敏,丁洋.落实新时期卫生健康方针助力健康中国建设[N].中国中医药报,2016-08-22.

    [2]周芳.“健康中国”视域下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路径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21,37(03):70-73.

    [3]刘乃红,常爱铎,曹丹丹.高校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与行为方式的培养途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17):99-100.

    作者简介

    应茜清(1999.09—),女,汉族,浙江宁波人,大连大学法学院2018级本科生,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法律意识与健康意识培育研究。

    张军生(1981.11—),男,汉族,河南巩义人,讲师,大连大学人文学部组织员,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法律意识与健康意識培育研究。

    项目来源:大连大学2020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011258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