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心理课课堂活动实效性的 探索与实践

    王秀烽

    〔摘要〕开展丰富的活动是心理辅导课的特色,如何提高课堂活动的实效性,是教师进行活动设计时需要特别考虑的问题。实践发现,教师在创设活动时,做到了解学情,设置反复,分层提问,链接生活,能有效促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思考和调适,潜移默化地养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关键词〕心理辅导课;教学经验;活动实效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34-0039-03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面向全体学生,把心理训练的内容巧妙地嵌在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调整认知、丰富情感、接受行为训练,从而逐渐提高心理素质。开展丰富的活动是心理辅导课的特色。实践中,有些课堂活动过多,从热身活动到总结活动,形式多样,场面热闹,但学生的感受仅停留在情绪表层,缺乏内心感悟的时间和深度;有些课堂活动呈现的策略或方法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不相符,难以激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和真实的体验;有些课堂活动中学生分享和讨论的面过窄,欠缺对学生群体的良好心理品质的熏染。

    心理健康教育课要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通过积极参与,有所思、有所悟,才能有所得。实践发现,教师在创设活动时,了解学情,设置反复,分层提问,链接生活,能有效促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思考和调适,潜移默化地养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一、了解学情,在取舍中贴近需求

    心理课重在引发学生参与体验活动后产生心灵触动,活动的创设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关键。面对丰富的教学资料,教师在取舍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心理发展为目标,深入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及主观需求。

    教学二年级“我的学习习惯”时,第一次的教学设计包含了以下活动:

    1.手指操。感受习惯和习惯是可以改变的。

    2.音乐厅。找歌词中涉及的学习习惯。

    3.明镜台。知道哪些是坏习惯及其危害。

    4.故事坊。了解好习惯和具体表现。

    5.事务所。讨论和介绍如何形成好习惯。

    6.扔“垃圾”。扔掉自己的坏习惯。

    7.定计划。制定一个良好学习习惯的训练计划。

    试教发现,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匆忙地完成了上述活动,但没有充足的时间分享感受,其中的故事坊、事务所、订计划等环节教师说教明显,理论味儿浓厚,与二年级小朋友的心理发展状况很不协调。这样的活动设计虽然形式多样,却只是引导学生从字面认识了学习习惯,学生的内在体验和感悟不足,内心难以形成共振。

    第二次教学,教师将原有活动做了大幅度的调整,变为以下几個环节:

    1.我说你做。在口令游戏中体验什么是习惯。

    2.故事坊。感受好习惯的重要性。

    3.天真屋。从两段视频中分别找出课前准备和上课听讲中的好习惯。

    4.聊天室。寻找身边的小榜样,说说他有哪些好习惯;想想自己需要改进的做法;手指游戏,体会一些做法形成了习惯,就很难改变。

    5.搭高楼。感受好习惯就像积木的底层,越稳越多,房子才会搭得更好。

    这次教学设计中删去了原先二年级学生不易理解的理论和方法的介绍,安排了手指游戏、口令游戏和搭积木,这些活动操作简单,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学生们兴趣盎然,在有趣的活动中领会到习惯的含义,感受到尽早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天真屋”和“聊天室”的活动内容都取自学生身边的现象,在熟悉的情景中,学生学会了辨识良好学习习惯和不良学习习惯的不同表现形式。“课前准备”和“上课听讲”这两个习惯的培养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学习需要,有一定的必要性,学生们在活动中表达自我感受时踊跃而深入,有真实的获得感。

    为了让课堂活动有效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有时还需要适当调整教学目标。教学五年级“带着问号学习”,教材原定目标是:了解复习、制定学习计划等科学的学习方法,懂得良好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并使其成为学习的习惯。教师课前调查发现,平时科任教师普遍将教学节奏把握得紧而细,学生自主制定学习计划的需求不太强。同时,许多五年级学生习惯考前搞突击复习,不会根据实际情况科学、主动地安排复习。据此,教师将课堂教学目标调整为:了解科学的复习方法,懂得良好的复习方法的重要性,并使其成为学习的习惯。教学中从记忆太阳系“八大行星”的顺序导入,展开记忆方法小PK、复习方法小辨析、合作探究共分享、复习效果当堂测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对比中体验、在分享中感悟、在合作中拓展。这样的活动安排目标明晰简洁,切合学生的学习现状,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使学生对复习方法的领悟直抵内心。

    二、设置反复,在对比中探寻智慧

    心理课教学中的反复,是指将一种活动多次开展,让学生体验到不一样的感受,从而促进心灵成长。

    (一)连续反复

    教学“合作创造奇迹”时,教师创设了游戏情景“过河”。第一次游戏,全班分成4组,每组2个垫子,要求各组在1分钟内都“过河”。1分钟的挑战后,学生们分享了自己的紧张、快乐,初步感受到合作的力量。接着,教师拿走4块垫子,让学生们再玩一次,依然是要求1分钟内全员“过河”。学生们先是觉得“不可能”“太难了”,后来经过互相商讨、协作,将4组的垫子放在一起,最终顺利“过河”。这次成功让学生们显得特别激动,“本来我们一组人过河都怕时间来不及,没想到4组的垫子放在一起,48人过河又快又轻松,真的是合作创造奇迹!”这一教学环节反复做“过河”游戏,第一次游戏让学生们有所领悟,是第二次游戏成功的铺垫,第二次游戏让学生经历了由“一定失败”到“挑战成功”,由“紧张”到“兴奋”不同的心理变化,最终获得了“合作产生奇迹”的深刻认识。连续反复做游戏,给学生即时的丰富的心理冲击,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感受自己是有能力的,自己拥有力量资源,对合作的正向认识悄然根植于心。

    (二)间隔反复

    教学五年级“带着问号学习”一课。教师设计了“最强大脑”活动:让学生们按照距离太阳从近到远的顺序依次说出八大行星的名称。第一次,上课初始开展这个活动,既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又让他们感受到“死记硬背法”和“奇特联想记忆法”的不同学习效果,体会到学习方法有优劣之别,选对方法会提高学习效率,懂得良好学习方法的重要性。第二次,下课前再开展这个活动,同学们的回答表现出了不确信,“明明刚才记住了,为什么现在又记不清了?”——真实而不一样的反应,让学生们通过亲身经历,感受到记忆遗忘的特点,自然而深刻地体会到及时复习的重要性。

    心理课堂拒绝简单灌输,拒绝机械地将主流价值观强加给学生。教学中紧扣教学目标,遵循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课堂反复开展同一活动,顺应他们内心真实的感受,其间学生们得到的内心体验是不一样的,他们的自我探索也在比较中自然发生,内心积累着成长的经验和智慧。

    三、分层提问,在觉察中提升感悟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遵循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设计教学活动时应以学生外显和潜在的积极力量为出发点,注重活动中的分层提问,激发学生内心的觉察。学生在表达自我感受时,教师以无条件的尊重、真诚和同感的态度,给学生一种可以信任、可以被接纳的安全感,能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和鼓励真实表达,培养学生个体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积极人格。

    教学“我的学习习惯”时,教师安排了操作性活动“搭高楼”,比比哪个小组把积木搭得又高又稳。一定时间后,教师请搭得最好的小组进行展示,给予表扬。这样的活动看似过程完整,实则活动的效能尚未达到,还需教师进一步发动学生觉察,让学生发现他们自己身上的积极力量。“搭高楼”展评时教师可以分三个层次去提问,发动学生的分享与交流。首先,请搭得高的小组介绍经验:为什么会搭这么高?帮助他们认识到小组成员具有的“会倾听,会谦让,会分工”等好的学习习惯。然后,请搭得不太高的小组说说他们的感受,学生表达时,教师不批评、不评价他们搭积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适时地肯定他们有“不怕输,会分析,有勇气”等优秀品质。最后,请没有发言的学生说说他们的想法,以调动全班学生内在的积极感悟,进一步加深对良好学习习惯的正向认识。

    情景表演是心理课堂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活动当中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预设问题,鼓励学生充分地交流,促进内心感悟。如教学“我助人,我快乐”,教师设置了情景表演:小明的腿骨折了,小东扶小明上厕所时,故意绕到老师办公室。而小宇在帮助小明时,细心认真,选最近的路走过去。表演之后的“讨论与分享”环节中,教师首先请小明的扮演者来说说感受,觉察受助者内心的“无助”“欣喜”“感激”以及绕道后产生的“委屈”“无奈”等感受。再请小东的扮演者说说想法,觉察到小东为得到老师表扬,搀扶小明时内心的“不专注”,未得到表扬后的“忿忿然”等心理感受。然后请小宇的扮演者说说体会,觉察到小宇为了小明行走方便,搀扶时的“热心”“认真”“细心”,以及完成任务后小宇发自内心的“开心”“自豪”等情感。最后,教师发动集体讨论:小东和小宇采取不同做法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是你,你会选择怎样做?在教师一层层提问的引导下,学生很快理解了助人行为是一种不求回报、表扬、奖励的行为,较好地感受到只有出于对他人真正的关心,才能体会到助人的快乐。课堂中,来自活动的内心感悟,使学生对于“助人为乐”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在分享和讨论中滋养心灵。

    具有鲜明的主体性、体验性的心理活动,能有效促进学生内心的觉察和感悟。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种种表现,成功或失败,都是宝贵的心灵财富,教师在活动中重视多角度多层次促进学生感悟,提升体验,帮他们学会自我反省,学会自助与互助,才能让他们渐渐直面现实生活中的困惑,尝试着从新的视角去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掌握自我心理保健的一些方法与技能。

    四、链接生活,在融通中积极赋能

    心理课堂的活动设计多与生活接轨,兼具针对性和实用性,才能减少和避免生活中各种不利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一)针对特殊事件开展专题活动

    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学生比较普遍出现“担心、焦虑、惊慌”等心理现象。为此,教师将线下心理课堂搬到線上,普及疫情防护知识,加强生命教育等心理健康教育。居家学习期间,“用声音共暖你我”的心育活动,吸引了许多学生及家长的共同参与,他们都动情地朗诵着杨静平老师创作的这段文字:

    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才定好的计划、安排、轨道瞬间失效。

    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一有需求,就有供给。想到就可做到。

    万物互联,人类共依存。在这个时代,我们更可以心怀希望,彼此关怀,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珍惜所拥有的一切,相信一切都会快速集结,山河无恙,岁月安康。

    通过朗读,学生感受到疫情来临,每人首先必须接纳这个事实,同时要尝试换个角度,看到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我们相信人类因爱而凝聚,因合作而伟大。朗诵通过声音安抚情绪,通过正向的文字内容接纳变化、坚定信念,又借助网络传递希望,传递战胜疫情的力量。

    (二)面向常态课堂链接生活场景

    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后,学生分批次复课。教师结合生活实际,开设了一系列的心理辅导课。课堂中,教师精心穿插了来自现实生活的对话、视频等资料。“我的居家生活”一课,播出了家长们夸赞“神兽”居家学习时带给他们的温暖瞬间,有疫情期间外出大采购时主动帮家长提购物袋的,有自觉上好网课的,有嘱咐爸爸戴好护目镜和口罩,偷偷在爸爸口袋塞了一小瓶灭菌液的……这一活动让父母可以静下心感受孩子居家学习时带给他们的感动和惊喜,也让孩子们感觉到被爱、被接纳、受尊重等,亲子关系更加融洽。“适应变化”一课,教师呈现了“小小调查报告”,列举了听说快要开学后学生的不同反应:开心型、害怕型、焦虑型、淡定型、后悔型、宅家型等,让学生了解到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和性格特点各不相同,所以,听说要开学,大家的反应也会有点不同。如果出现紧张、焦虑,也都是正常的,从而增强了学生调控情绪、适应开学变化的信心。“我会负责任”一课,播放了视频“武汉守夜人”,学生看到红色毛衣哥陆崧负责安置外地人住宿时,如何拒收并说服一位发热病人去医院诊治。学生从中明白了疫情面前,正是许许多多的平凡人做事情有担当、负责任,中国人民抗疫保卫战才最终取得胜利,学生感动之中体会到负责任的重要性,初步树立起责任意识。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空中楼阁,不能纸上谈兵,心理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让课堂的活动设计与生活链接,融通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升学生社会认知的发展,才能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积极主动、自我实现和自我指导,成为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南通,226001)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