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社会档案的民生新闻是记录抗疫的“史记”

    冯小霓

    摘? 要:本文在分析公文中“意见”的使用情况基础上,探讨“意见”文种异化的问题,提出了规范化建议。

    关键词:意见;公文;异化;规范建议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use of "opinions" in official document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opinions" language type alienation, and puts forward standard recommendations.

    Keywords: Opinions; Official documents; Alienation; Standard recommendations

    2020年的開年,世界笼罩在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灾难中。这场疫情,有史以来罕见,在人类对于疫情的记载中,也堪称重大灾害。但是全世界抗疫的空前力度,体现了前所未有的医学科学与社会的融合。尤其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齐心协力、团结抗疫的伟大壮举谱写了一曲曲人民胜利的颂歌。

    在灾难中新闻记者是共赴国难的英雄群体,也是为共和国书写抗疫史的先头部队。

    1 抗疫中,最权威的发布依然是时政新闻,这是史实的基础

    疫情中,党中央的战略定力,国家的综合实力,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社会组织的科学有效,让中国社会临危不乱。主流媒体的技术装备、技术水平也在更新和重塑,这使得一场没有硝烟的战疫,打得有声有色。可以说,如果没有大数据,仅抗疫的数月时间发生的大事件、大决策等,都难以建立和存入档案。

    以半年来的新型冠状肺炎有关新闻报道为例,关于疫情的报道成为媒体报道的重中之重。疫情期间,媒体生产力、传播力没有受到报纸停刊的影响,给新闻的改革创新提供了开足马力的空间,众多新媒体担纲了重大新闻报道的重任,却基本上还是围绕时政新闻做文章。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进入融媒的传统媒体,以其公认的实力赋能新媒体,让传统的时政新闻有了民生落点的生动表达。第三方数据显示,媒体内容生产、用户增长和传播数据实现了一波“井喷”。首先,由于受众在危难时刻更加相信传递党和政府声音的主流媒体;其次,主流媒体在时政新闻民生表达方面的变化适应了疫情中的受众需求。

    在疫情初期的时政报道中,无论是抗疫一线日常工作内容的呈现,疫情数据的报告,还是疫情形势的反映或对医务人员奉献精神的歌颂。因为这是抗疫时期社会生活的绝大部分内容,是百姓关注的重心,也应当是史册中的浓墨重彩。这次抗疫报道,主流媒体在纸媒在无法正常出报的时间段,基本与自媒体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他们把自己的网端微做得比以往更加吸引受众:直播、视频、音频、海报、H5、二次元、Vlog、VR等百花齐放,既有内容的丰富性,又有主流媒体的真实性、导向性。个性化制作、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特别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更加精准地传播信息,通过“主流算法”更加有效地引导舆论。新闻界的创新,不仅给档案工作的征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促使档案部门在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的档案管理方面,必须加快智能化运管水平,尤其是对于移动互联网信息的收集、存档、使用、留存和新媒体各种体裁的信息搜集留存都提出了革命性的要求。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在海量信息中打捞可用、可存档的信息,唯有依靠主流媒体的客观报道。当我们将抗疫第一时间的报道存入历史档案时,须臾不可遗漏这样的有时间节点、有温度、有感人故事、有英雄人物的新型时政新闻。这一特殊时期的特殊报道产生的历史意义本身,就值得存入社会档案,“立此存照”。

    2 抗疫时政新闻、民生新闻的共同落点是时代的真实写照

    如果说关于疫情的报道是时政新闻民生化的缩影。我们就不得不深入思考时政新闻中民生落点的体现与抓取。

    这时的民生新闻里的“生”字,已不单单是生计、生活、生存,它更多的表达是“生命”“生死”“生路”……所以这个时段的民生新闻担纲的也是重大新闻的重担,每一则报道,都是受众的精神食粮,都是在艰难困苦中玉汝于成的普降甘霖。例如,疫情发生前,时政新闻中报道的硬核科技、高新技术多数尚处于研发阶段,我们虽期待,却并无感知。在抗疫时段的民生报道用实例告知人们,这些高新技术已经投入大范围使用。这是一次没有预知的大机遇,中国以民本主义导向的互联网乃至整个科技发展的大思路,使我们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一部手机,全部搞定”的国家,方便了人民生活,企业也寻到了无限商机,中国迈入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第一方阵”。此外,各种大数据的个性化信息服务也大显身手。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有的健康码,极大方便了疫情防控。这一切,其他国家艳羡不已,而对于中国,意味着什么?在以往的工业革命、互联网革命中都是跟在时代潮流的后面的我们,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终于站到了引领时代潮流的、弄潮的C位。于是我们看到,还是这些技术,还是关于它们的报道,已然成为老百姓人人都能看懂的民生新闻。

    3 民生新闻为记录时代,创新写史手法

    2020年1月29日接受单位指派,大河报武汉“疫”线采访小组从郑州赶往武汉采访。虽然只有3名特派记者,但这支精兵强将组成的小分队是武汉封城之后,河南省内最早从本土抵达武汉采访的记者团队。在武汉采访58天时间里,他们冒死发回文图、视频、直播等各种报道过百篇,其中绝大多数是河南援鄂医护人员战“疫”的现场报道,在省内产生了较大影响。例如,为了真实地报道确诊病人的救治全过程,报道小组最先在全国媒体中采用跟访急救车转运确诊病人的方式,直播河南省援鄂医疗转运队的艰险工作。在救护车狭小的空间里,与新冠肺炎患者密闭在一起,动辄就是几个小时。这样的采访,这样的现场,记者没有英雄情怀几乎难以进行。2月15日当天,通过全程4个多小时的跟访,《武汉一线跟访 | 急救车转运确诊病人:一个多小时内衣已湿透》、《视频|直击雷神山病患转运过程,全程跟踪武汉街头的摆渡人》,引发多方广泛关注,并有不少国内媒体跟进报道,这让后方的河南人民充分了解抗疫的艰辛和拯救生命的大义,了解河南医疗队抗疫援鄂的艰苦卓绝的努力。这些必须载入史册,让这一页辉煌照进后世的人心。

    现场和现场报道,是真实记录抗疫和抗疫报道的第一手资料,是未来史册中最硬核的“史料”。连同现场新闻的被采访者、新闻事实、采访者、记录新闻的过程及幕后新闻、后续报道等都充实着史册和档案所需的真实,留给后人珍贵的战疫一线实录。

    4 载入史册的时代记录既要真实,也要有温度

    讲政治,是抗疫时段中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共有的特点。信息公开、数据公开是中国抗疫报道的特色,这些特色和特点给抗疫报道以真实性的严格要求。人民群众强烈的家国情怀,众志成城,共战疫情给新闻报道以导向性的严格标准。讲政治是新闻工作者的爱国心。针对个别自媒体的不负责任、不顾大局、不客观、不真实的报道,能否让时代的记录、抗疫的真实载入史册,成为抗疫报道讲政治的初心和考验。

    例如“国家治理能力”的说法经常出现在抗疫报道中,但很多普通人认为这个词与我们相距甚远。通过抗疫报道,许多老百姓的爱国情怀深深地被触动,对国家的担当和定力成为大多数人的自律和追求。“国家治理能力”在抗疫中成为每个中国人可以看到、听到、感觉到的实际能力,大家把这个能力看成多方位判断的标准。从中央到社区,每一级都严格尽责,阻击疫情,让每一个公民都有安全感和幸福感,这就是老百姓眼中的“国家治理能力”。大事面前方寸不乱,社会治安波澜不惊,社会管理秩序井然,及时解决人民在疫情期间的所有困难,让百姓对“国家治理能力”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感觉。疫情期间的经历,让每个中国人都能感受“国家治理能力”和自己生活的关系、分享“国家治理能力”与自己得到的实惠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解读“国家治理能力”的方方面面,对比任何国家、历史上任何时期的“国家治理能力”……老百姓的口碑,是“国家治理能力”的丰碑,讲政治的报道,才是载入史册的时代记录。

    (作者单位:郑州西亚斯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来稿日期:20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