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战略战术

    李鹏飞

    摘要: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我军的立军之魂、强军之本、治军之道,是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战争观和方法论。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革命武装斗争历史经验的总结,汲取了古今中外军事思想的精华,是毛泽东思想科学理论体系当中非常璀璨夺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结晶。而毛泽东军事思想当中的战略战术内容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理论体系当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关键词:战略战术;游击作战;诱敌深入;歼敌为主;后打强敌;集中兵力;因敌施策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11-0019-02

    前言:毛泽东认为所有的战略战术、阴谋诡计,从本质上、核心上归纳起来只有一句话:“掌握战争主动权,陷敌方于被动,以己之长攻敌之短。”这是所有毛泽东军事思想战略战术的精髓。毛泽东指出,主动的地位是可以能动创造的,每打一仗都务必力求在己方预期的时间和地点,以有利于己的节奏和方式与敌交战,真正做到制敌而不制于敌,把战争完全导入扬我之长、击敌之短的轨道。掌握战争主导权的最高境界就是,你要打,我不打;我要打,你不得不打;你打我时,打不到,摸不着;我打你时,打的准,打的狠。毛泽东制定的所有战略战术都是围绕着“掌握战争主动权,陷敌方于被动,以己之长攻敌之短”这一原则来进行的,这也是毛泽东一生用兵艺术最经典的概括。

    一、战略藐视,战术重视

    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1946年6月蒋介石不顾一切开始进攻中原解放区,国共内战全面爆发。此时美国著名进步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在延安采访了毛泽东,毛泽东则给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并指出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反动军队必将失败,中国革命必将取得胜利。毛泽东所提出的“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就是在战略上藐视了敌人,这也给了前线作战将士的士气以极大的鼓舞,但事实上毛泽东可绝没有把国民党军队当成是真正的纸老虎,反复强调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次作战都要尽最大努力做好充分准备尽全力消灭敌人,真正做到了在战术上重视敌人。

    二、游击战争,出奇出新

    在西方有一些军事学者把毛泽东的军事才能仅仅归纳为游击战大师,这显然只是管中窥豹,非常片面。但如果说毛泽东是靠打游击战起家的那绝对是千真万确。为什么毛泽东一生都偏爱游击战呢?因为我们进行了22年的武装斗争打出一个新中国,而这前21年我们都是处于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状况下,而游击战则是应对这一状况的最好方式,集中的时候可以打击敌人,分散的时候可以发动群众。毛泽东强调游击战每时每刻都离不开人民群众,就好比鱼儿离不开水一样。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将游击战发展到了全局的战略高度,这在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第一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地道战、地雷战、平原乡村联防战、麻雀战、铁道游击战、破袭战等等游击作战把日本鬼子打的魂飞胆丧。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做了这样一个比喻,日本皇军好比是一头狮子力大无穷,而共产党领导的各个游击队就好比是很多的小老鼠机动灵活,狮子虽然力大无穷但对捕鼠却无能为力,反而被这些老鼠咬的浑身是血、遍体鳞伤。

    三、消灭敌人,保存自己

    “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毛泽东强调,光打不走是战争进攻中的冒险主义,而光走不打是战争撤退中的逃跑主义,“打和走”是一对辩证统一的关系。有人说中国革命的胜利是走出来的,这句话有其一定的道理。无须讳言毛泽东也打过败仗,但他从“不二过”,总是能从败仗中汲取经验,更多的时候则是因势利导,巧妙的将败仗转化为胜势,形成令人惊叹的战争转换,而“走”是完成这种转换的基本方法。这里需要注意毛泽东的“走”绝不是惧敌避战,指出“走”是手段而“打”才是目的,一切“走”都是为了“打”,以“走”创造战机,以“打”达到目的。总之,每次作战都要尽全力吃掉对方,即使我吃不掉你,也不能让你吃掉我,赚钱就来、蚀本不干,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四、集中兵力,各个歼敌

    有人说中国革命从头到尾都是在以少胜多,而事实上毛泽东并不相信以少胜多,而真正相信以多胜少,毛泽东指出我们战略方针是以一当十,而我们的战术方针是以十当一。相对于中国革命的全局而言,我们确实是以少胜多,而相对于各个局部具体的战场而言,我们都是以多胜少。兵散则势弱,聚则势强,兵家之常情也,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集中兵力可一战而胜,改变敌进我退的态势,还可以转入反攻改变攻守形势,还能将战略防御中的弱者地位改变为战役战斗中的强者地位。而且毛泽东还强调要集中兵力打歼灭战,指出对于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敌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所以毛泽东每次用兵都要集中超过敌军五倍、六倍的兵力来消灭敌人,力求全面彻底的歼灭敌人。

    五、诱敌深入,后发制人

    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毛泽东引用了水浒传中林冲棒打洪教头的故事形象地刻画了诱敌深入的基本内涵,聪明的林冲退让了一步,而愚蠢的洪教头却一上来就使出全副本领,结果很自然的林冲将洪教头打败。毛泽东指出诱敌深入有这样几个好处,首先,敌军从自己熟悉的地方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敌人的心理就会害怕,因为这里我们熟悉而他们陌生;其次,敌军远道而来被我们引诱到深处的同时,敌军柴米油盐、武器弹药的供应就会日益捉襟见肘,长此以往军心势必动摇;再次,敌军被我军诱致深处时,其战线势必拉长,原来集中的兵力就会分布的分散,这就创造了被我军各个击破的大好战机。在前四次反“围剿”作战中,毛泽东把诱敌深入后发制人的战法运用的炉火纯青,并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

    六、先打弱敌,后打强敌

    民间有一句话叫“老太太挑柿子,专捡软的捏”,这显然只是一个贬义,但毛泽东用兵就一定要捡软的捏,挑弱的打。毛泽东做过这样一个比喻,好比你面前有三个敌手,其中一个强手,两个弱手,如果你直接挑这个强手来打,那么不但很难击败这个强手,还极有可能被这三个敌手拧成一股绳将你击败,但如果你先把容易打的两个弱手一一打倒,剩下的那个强手前后失去了照应,他就孤立了、胆怯了,强手就变成了弱手,你就很容易击败他。把弱的消灭了,强的也变弱了,把分散的打了,集中的又会变的分散了。中国革命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处于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的形势,如果直接打击敌军的主力部队那一定是要吃大亏的,毛泽东针对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形势采取的是蚂蚁啃象、各个击破的办法,先打弱敌后打强敌,积小胜为大胜,从局部胜利逐渐过渡到全局胜利。

    七、歼敌为主,略地次之

    1946年胡宗南统领数十万大军进攻延安,毛泽东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果断决定放弃延安,这时有一些人说放弃延安是中国革命遭受的巨大挫折,毛泽东听到之后却说如果这也算挫折,那我们这个党、这支军队就是在无数这样的挫折中走出来的,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我们就是要用延安去换取全中国。实践证明仅仅过了一年,延安就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怀抱,又过了两年彻底打败了蒋家王朝。毛泽东做了这样一个比喻,一个人背着满是金银财宝的包袱赶路,这时在路上碰到一个强盗,如果他背着包袱和强盗打斗那么他的动作就不会灵活,很可能被强盗打败包袱也会失去,但是如果这个人甩掉包袱和强盗对打,那么他的动作就会灵活,就会打败强盗保住包袱,我们就是要把这个包袱甩给蒋介石,好让解放军痛打对手,毛泽东所指的包袱就是各个大中城市。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指示不计一城一地的得失,而主要在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蒋介石忙于占领各个大中城市,而毛泽东则恰好把这些包袱都甩给了蒋介石,因为每占领一个城市都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战线就势必要拉的过长,兵力分布也势必要变的分散,这就为我军制造了先打孤立分散之敌的大好时机,进而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

    八、战略持久,战役速决

    中国革命战争敌强我弱的特点决定了敌人一般总是处于战略进攻的地位,而红军则是处于战略防御的地位,敌人在战略上总是期望速战速决,而红军则要求逐步地转换敌强我弱的形势,因此必须实行战略上的持久战,要转换敌强我弱的形势,红军必须抓住一切战机实施战役战斗的速战速决,毛泽东把战略上的“稳”和战役战斗中的“拼”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在反“围剿”作战中这一原则运用的淋漓尽致,毛泽东不急不躁诱敌深入,以一个“磨”字贯穿战略指导,而以一个“快”字指导具体战役战斗。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当时以汉奸头子汪精卫为代表的亲日派宣称“抗战必亡”,这是悲观的“亡国论”,在台儿庄大捷之后又出现了“速胜论”,中国抗战前途到底如何?究竟怎样才能取得抗战最后胜利?一时间众说纷纭,而毛泽东始终坚持三条原则,就是持久战、游击战和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为了澄清国内和党内的错误认识,坚定全党、全国、全军对抗战胜利的信心,毛泽东写出了《论持久战》。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不会亡!最后的胜利一定是属于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也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日本是东方一流的帝国主义国家,日本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都优于中国,但是日本所进行的是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非正义的战争,中国虽然国力比较弱,但进行的是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战争,日本的军力虽强,但日本毕竟是小国,经不起长期战争,中国军力虽弱,但地大物博,能经得起长期的战争消耗,因此中国必胜,日本必败,但这个过程是长期的过程。实践证明抗日战争的走向完全是按照毛泽东的预期进行的,最终我们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没有人民军队就没有人民的一切,而没有毛泽东军事思想就没有人民军队的一切。毛泽东军事思想中的战略战术部分是毛泽东军事思想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学好这一部分内容会有助于更好的推动当今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在其他领域也有一些重要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论持久战[J].《解放周刊》.

    [3]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思想卷[M].军事科学出版 社,1997.

    [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毛泽东军事文选[M].北京:军事科学院战士出版社.

    [责任编辑:秦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