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儒道互补看全盛期的汉赋流变

    李彩霞

    摘要:汉朝初年承接秦朝末年的战乱,采用了道家与民休息的思想作为指导策略,后来国力日盛,汉武帝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重用儒家思想并让儒家思想成为官方认可的正统思想。这一举措不意味着道家思想退出了历史舞台,相反的,而是作为一种学术思想,逐步发展演变成一种以老庄合流的思想体系。受学术思想的影响,汉代文学的代表——汉赋充分显示了儒道思想的相辅相成。可以说,汉赋流变正与儒道思想的演变有着异质同构的关联。而在汉赋发展的全盛时期,无论是汉赋的创作理念,还是赋作的思想内容,都透出儒道互补的影子。

    关键词:儒道互补;汉赋;流变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在中国传统思想的构成部分中,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是从始至终贯穿中国整个发展历程。不仅在于哲学,在文学方面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儒家思想到了明清时期,“经世致用”思想广为传播,道家的思想则以顺其自然、超脱凡俗为主要诉求。儒道思想在整个思想的发展史中,互相吸收融合,排斥中互补,贯穿始终。

    1.1.颂美

    颂美在汉赋的创作中不像讽喻一样需要反复强调和说明意图,颂美情怀体现在汉赋的每一个作品中,似乎已成为其写作的宗旨,例如,枚乘的《七发》作为汉赋的大赋典型的先锋之作,在这篇赋体中,总共以7段文字构成问答形式来展现楚太子卧病在床、吴客去探病这一过程。吴客借助丝竹之音、吃食、驾乘、饮宴、狩猎、观潮以及为圣之道,方方面面告知楚太子的行为不合规则礼仪的地方,从而引导他逐渐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

    1.2.讽喻

    在赋体中,颂美只是一种手段,讽喻才是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当下很多的研究学者,都认为在赋体当中,讽喻占据了较大部分的感情色彩,甚至可以说,讽喻已经成为了赋体的一大特点,并且当下很多人受到汉学研究的影响,对汉赋的看法和评价不够客观。

    二、儒道互补对赋作思想内容的影响

    2.1.感慨怀才不遇

    感慨自己怀才不遇,不能被君王器重为内容的赋,在汉赋的构成中占据很大比例。而这类赋体,与儒家思想的联系较为紧密。同时,在汉代,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這类的辞赋主要借助道家思想为精神依托,以此安慰自己,消除忧愁。在这个过程中,这种内容的赋体,融合吸收了儒道两家的思想,在综合程度上实现了融会贯通。儒家和道家,对于同一问题的不同视角的评判方法,思考问题的不同方式,正好极大的加深了赋体的内藏涵义,提高了对赋体写作和创作的鉴赏境界。这类赋体的代表作,经典的有董仲舒和司马迁。董仲舒在《士不遇赋》极力陈述自己的生平不如意。董仲舒身处于“汉兴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内脩法度,封禅,改正朔,易服色”的武帝时期,才学兼备,受武帝器重,按理来说不该有这种想法,但从他的个人遭遇来看,高山流水,难觅知音。

    2.2.赞美君王

    汉代的儒家学说,从大一统之后的一系列的思想,都迎合了国库充盈、国力日盛和中央集权的需求。董仲舒围绕大一统思想为中心,发挥了他对儒家思想深刻解读的本领,将汉武帝的思想外化成制度和文字。在很多大赋作品中,甚至以一种极为夸张的手法呈现了帝王大一统的思想。

    三、儒道互补对赋作艺术风格的影响

    3.1.用字艰深,博物征实。

    司马相如的赋,用词有一个特点,就是用字艰涩难懂,例如,在《天子游猎赋》中,对于上林苑的记录是这样的,“于是乎崇山矗矗,巃嵸崔巍,深林巨木,崭岩嵾嵳,九嵕、嶻嶭,南山峩峩,岩陁甗锜,嶊崣崛崎”[4]从中,可以看到,很多字词都是平时不常见的,这些字词,用在赋体当中,若非有些文字功底,一般人真是难得看懂。司马相如在赋体中使用如此多的生僻字词,一方面确实是从侧面体现了上林苑的的山石奇绝天下,另一方面,也可见司马相如自身对文字运用的非凡造诣。

    2.受道家思想影响大

    道家思想对司马相如汉赋的言辞影响,可以说是非常大。大致的表现可以分为几类:一是寓言的运用。二是对大、尽、极的崇拜和偏好,尝试开拓外部空间。三是夸张手法的使用。四是文章行文极具恣意。下面对这几方面详细解读。

    先谈谈寓言运用。其实大量使用寓言是道家思想尤其是《庄子》的特点。庄子经常用鱼、凤凰、梧桐等大自然的生物来寓意自己的荒诞的想法,给人似真似幻的迷惑感,同时又感觉极其浪漫,变得容易接受。庄子还特别喜欢运用一些假的名字来表述很多隐喻的意思。而司马相如对庄子的这几种思想深知其中的内蕴,在自己的赋体中也运用的非常好,有时候甚至把一些虚拟故事作为赋体的核心成分,例如:《天子游猎赋》中子虚乌有先生及无是公的对话,整个构成了司马相如赋体的全部内容,全篇司马相如要表达的寓意就蕴含在两个人的交流中。同时,司马相如还把一些抽象的东西赋予鲜活的生命力,深刻的传达这些事实上不存在的东西,其实对我们的影响反而更大,这一点,庄子的思想中也有涉及。因此,结合来看,不得不说,司马相如的汉赋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极深。

    其次,再来谈谈崇拜和偏好大、极、尽这一观念。在道家思想中,老子曾经说过,天、地、道、人为四大中的一大。庄子也曾以鲲鹏等极大的物种作为逍遥的象征,他们都崇尚大、极的美感。在司马相如的汉赋中,不论是内容,还是表达的形式,甚至是表达的手法,都主要追求大、极、尽,并且对这类题材的内容又极大的偏好,在表现手法的体现上,就是极好用夸张的手法来体现。

    最后谈谈行文的恣意。道家的庄子,他所著的《逍遥游》相信很多人都读过,庄子在文风上,极尽豪放,行文是写作之至,情之所至,文笔潇洒肆意,自然放纵,自由自在,没有拘束。这种行文的恣意之感在司马相如的辞赋中,也屡见不鲜。例如,在《天子游猎赋》中,对云梦泽的描绘,可谓是尽情恣意,运用打断的篇幅写出了云门之地的自由畅快,从不同的方位诠释了生机勃勃、昂扬向上的精神气质。很多以前的学者曾经认为司马相如的这种汪洋恣意是受到策士文风的感染,其实更多的是融合了道家庄子的风格,受到庄子用词用语及行文的启发。

    从司马相如赋作的用字艰深、博物征实,寓言运用,对具有“极”、“至”、“巨”等特征之事物的偏好,和对外部空间的努力开拓,夸张手法的大量使用,行文的恣纵,可以清晰的看出儒道思想互补的影子,也进一步发现儒道思想对当时的文人创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霍松林,尚永亮.司马相如赋的主体特征和模式作用[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01):41-48.

    [2]金生杨.试论司马相如的学术思想[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3):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