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科竞赛方式提高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龚雪飞 胡莹

    摘? 要:本文基于两届全国高校档案学专业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对其参赛作品进行分析,从而指出参赛作品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此为例,分析竞赛作品所显露的人才培养问题,关联延伸至档案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进而提出将学科竞赛引入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并进行相应的分析与论证,为培养创新型和实践型人才建言献策。

    关键词:档案学;学科竞赛;人才培养;竞赛作品

    Abstract: Based on the two extracurricul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etitions of Archives maj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ntries and points out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ntries. Taking this as an example, it analyzes the talent training problems revealed in the entries, which are related to the innovation of the training mode of Archives talents,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introducing the subject competition into the training of Archives talents, and carries out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he analysis and demonstration of this paper will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nd practical talents.

    Keywords: Archival science; Subject competition; Personnel training; Competition works

    教育部、財政部2007年1号文件中明确地关注学科竞赛和人才培养工作,提出开展大学生竞赛活动,重点资助具有较大影响和参与面大的竞赛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1]2016年起,已经成功举办两届全国高校档案学专业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可视为一种可运用于档案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尝试。本文以这两届高校档案学专业课外科技竞赛为研究背景,对其参赛作品进行分析,找到参赛作品存在的问题,旨在解决投射到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为培养创新型和实践型人才建言献策。

    1 学科竞赛的概念和价值

    1.1 学科竞赛的概念

    尹仕、肖看在《构建大学生多学科竞赛平台培养新型拔尖人才》中提出“学科竞赛是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或新技术应用的基础上,是以竞赛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完成竞赛任务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学习及研究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系列化活动。”[2]本文所指的学科竞赛是目前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档案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全国高校档案学专业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

    目前学科竞赛模式引进了档案学研究领域,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档案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教指委)主办全国高校档案学专业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该竞赛自2016年起,至今举办过两届,每两年举办一次。竞赛专家评委的组成:教指委主任、副主任,国家档案局、中国档案学会、中央国家机关和中央企业的有关领导和专家。

    1.2 学科竞赛的价值

    1.2.1 提升人才实践能力

    竞赛规定,参赛作品需带有鲜明的“档案特色”,具备内容专业性、思想新颖性、方案可行性、成果实用性、语言文字或图表数据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其形式可以是档案工作调研报告、档案工作政策建议、档案管理业务方案、档案网站、档案视频短片、档案编研成果、档案管理服务企业创业计划、档案管理软件、档案建筑和设备设计和其他档案管理技术等。

    在竞赛中,学生以作品为核心,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专业知识融入作品创作过程中,以新理念和新方法为导向,将所想之处变为成果,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档案学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

    1.2.2 提升人才创新能力

    培养档案学专业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离不开实践探索和研究。自2016年至今,举办过两届全国高校档案学专业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反响甚好,涌现出一批优秀团队,众多优秀作品,获得档案学领域内师生的一致好评。

    纵观两届竞赛作品成果形式丰富,例如有贴合社交的表情包、满足娱乐体验的游戏、精美的敦煌绘本、朗朗上口的档案库房之歌、高端大气的可视化网络云端平台等等。档案学学生在参与竞赛过程中,能够挖掘当下社会所需要的档案信息,采用先进技术或是大胆构想理念,紧贴社会,扣紧档案资源,采用多彩形式展现了档案学魅力,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

    1.2.3 促进专业培养反思

    学科竞赛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在竞赛中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能力逐步增强,能够改变传统培养方式,具有很大的创新性。在竞赛中不断提高学生竞赛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兼顾在竞赛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不断完善学科竞赛体制。在竞赛中不断地发现人才培养问题,反思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从而致力于更好地培养理论与实践和创新结合的档案学专业人才,丰富档案学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1.2.4 丰富专业教学方法

    学科竞赛最大的优点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将学科竞赛融入档案学专业发展中,对培养学生成为能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人才具有借鉴意义。

    在准备竞赛过程中,以各种类型档案为切入点,采用不同的方式展现出档案学所蕴含的专业内容,能够呈现国家、社会或者个人保留最珍贵的记忆。学科竞赛能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解决学生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弥补传统专业培养方法——老师教学生被动学的不足之处。例如郑州大学的档案库房宣传歌曲《我为档案库房代言》,让人听过之后记忆深刻,加深学生对档案学的了解。歌曲与档案学内容相结合,是传统上课教学中难以企及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专业教学方法。

    2 档案竞赛作品分析

    2.1 入围作品概括

    2016年在北京举办的“首届全国高校档案学专业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展”,有12份作品入围全国决赛。2018年在南昌举办的“第二届全国高校档案学专业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经过各个开设档案学专业院校的积极响应,最终有29所高校推荐了42份作品,最终有15份作品入围全国决赛。[3][4]

    2.2 檔案竞赛作品分析

    2.2.1 作品表现形式分析

    对比两届档案竞赛,可以发现作品表现方式不断丰富,理论知识的呈现更多转向以新媒体、游戏、绘本等多种表现形式。作品表现形式归纳为几方面:第一,以文字为主的档案管理业务方案、调研报告和资料汇编,如云南大学的第一届竞赛作品《社工机构档案整理方案设计》,湘潭大学的《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求学经历汇编》。第二,以实体为主的实体或虚拟档案展馆,如南昌大学的第一届竞赛作品《千年回想——景德镇陶瓷记忆展设计方案》,山东大学第一届竞赛作品《校史档案虚拟展览方案设计》。第三,以多媒体为主的视频、音频、电影,如武汉大学的第二届竞赛作品《档案文献遗产儿童绘本——敦煌遗书漂流记》,郑州大学的《我为档案库房代言——古代档案库房知识宣传视频》,黑龙江大学的《档案惊情矞皇行己量》。第四,以互联网为媒介的网站、软件和游戏,如中国人民大学的第一届竞赛作品《老照片时光机——漫步北京古都记忆》,河北大学《红色冀忆APP设计方案》,上海大学的第二届竞赛作品《档案资源游戏开发利用模式——以为例》。

    2.2.2 作品来源分析

    对两届档案竞赛的参赛作品进行分类,可以大概上分为:

    第一,特色记忆类,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老照片档案“时光机”》,以老北京照片为切入点建立展示网站;苏州大学《一纸苏大》,利用苏州大学档案馆馆藏并加以实地考察,手绘地图,发展成为文创产品,展现百年苏大历史;湘潭大学《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求学经历汇编》,利用档案探寻青年毛泽东成长的足迹,了解伟人风采,追寻红色记忆;河北大学《红色冀忆APP设计方案》,将河北的红色档案资源在地图上呈现,将不同的情怀、英雄人物、爱国激情融合在APP上,呈现给大众,称为“红色教室”;

    第二,历史文化类,如武汉大学《基于世界记忆名录的表情包开发》,利用新媒体,以东巴古籍文献为切入点,紧贴当下社交正火的“表情包”,实现东巴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商业开发和文化参与相结合,实现双向发展;南昌大学《景德镇陶瓷记忆展设计方案》,景德镇陶瓷展览大多数展示常规的陶瓷的纹路、形状、装饰、色彩等外在形态,记忆展就着眼于被人忽视的陶瓷发展历程、陶瓷烧制工艺、陶瓷蕴含的文化习俗等档案资料。

    第三,技术整合类,如山东大学《校史档案虚拟展览方案设计》,利用VR与山东大学实体校史馆结合,通过XML前端技术实现了虚拟的人机交互,营造出虚拟展览场景,虚拟校史馆网页版也投入使用;安徽大学《档案信息图像隐藏软件》,为了安全地传输信息,提出来了档案传输加密,给档案文件加上专属水印,以便于标注档案文件的形成机构和作者,容易追根溯源,以便于保护档案的根本属性“原始记录性”。

    第四,管理模式类,四川大学《成都市社区档案管理模式调研报告》,针对目前不断壮大的社群档案,通过调研提出五种社区档案管理模式;云南大学《社工机构档案整理设计方案》,构想社工机构行动类项目档案整理方案和卷内文件目录结构。

    2.2.3 作品成果实现分析

    王玉珏、龙家庆等人曾对首届档案竞赛入围作品进行分析,从作品后期成果转化和成果实现统计结果来看,参赛作品持久力有限,生命力有限,并没有在后期实现,很多参赛作品“中途夭折”,实现度不高,并没有持续跟进。一方面说明团队成员对项目本身的兴趣不足以支撑其在比赛后继续开展相关工作,另一方面也说明项目本身的设计与现实接轨存在一定差距。[5]

    以竞赛作品《老照片时光机——漫步北京古都记忆》为例,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团队以北京六朝古都作为切入点设计开发的“北京老照片档案‘时光机”照片展示平台。该项目的理念是将老北京建筑风貌、文化传承、民间风俗等珍贵的照片资源,构建成展现老北京风貌的网站,与此同时,更加注重线上用户的交流互动,它倡导用户可以贡献自己的北京老照片档案,丰富老北京照片资源,构建老北京城市记忆。

    笔者在“档案那些事儿”微信公众号上查阅关于该项目的介绍,看到用户的留言,除了有称赞该创意的之外,还有用户反映了以下问题:第一,创意很好,但百度上找不到该网站;第二,提供个性化服务才有市场,共性的作品难以实现。该项目理念和法国国家档案馆网站板块之一“记忆中的男人”理念类似,注重线上用户的交流互动,由用户贡献照片,可以做网站的参与者与建设者,不同的是“记忆中的男人”是为二战时被人遗忘的战士建档,做得很成功,而“漫步古都记忆”网站做得精美且彰显着文化底蕴,然而在各类网站信息繁多的情况下,该网站却没有持续跟进,网站上提供的照片很少,也反映了并未注重后期宣传和公众参与,略显遗憾。与此同时,笔者也去搜索其他竞赛作品,发现网站并未完全在运营,APP也没有在应用市场上架,文创产品也并未得到相应的开发。

    2.2.4 作品生命力分析

    笔者从教育部高等学校档案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官方网站上关注“创新竞赛”,仔细了解参赛作品,发现参赛作品理念很新,表现形式紧贴当下社会,可实现度较高。然而,从对两届最终入围的27件作品成果转化和成果实现来看,参赛作品竞赛后的生命力持久力有限,部分作品展示时提出的目标,并没有在后期实现,或者是后期竞赛成员放弃实现作品,导致作品处于无人管理或者是无人问津的尴尬状态,因此导致很多作品最终停留在“半成品”的状态。很多作品的核心理念很强,但是缺乏孵化和开展,因而相当于“废品”,这是笔者感到很遗憾的事情。

    例如,湘潭大学的《恰同学少年——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求学》中对毛泽东求学经历汇编也并没有最终形成汇编成果并出版,参赛作品竞赛后的持久力有限;四川大学的《成都市城市社区档案管理模式调研报告》中对提出的五种社群档案管理模式,也只是提供参考作用,并没有付诸实践。对第二届15件最终入围作品而言,情況和第一届竞赛作品差不多,很多作品实施至一半,竞赛结束后作品的生命力也到了尽头。

    3 发现问题

    3.1 专业知识融汇不足,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不强

    笔者查阅第一届档案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作品的选题视角大部分是本地特色档案资源开发,纵观入围作品,本身未对档案及档案资源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开发,停留在表面的阐释,虽有档案资源之名,其实作品中表现的档案专业知识和档案价值未能深层次地体现。由于竞赛队伍的主力军是大二大三的本科生,档案学专业知识掌握有限,未能综合运用专业知识也在情理之中。

    以《东女国的馈赠——丹巴嘉绒手工藏装档案化传承研究》为例,该项目以古老的嘉绒手工藏装为切入点,探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为其建立档案,保护嘉绒手工藏装,但是观其项目,并未谈具体的保护和开发措施,大多介绍嘉绒手工藏装的服饰含义、服饰特征等内容,并未深入地研究对嘉绒手工藏装的建档保护和服饰档案的开发措施,创新团队为西藏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的学生,虽然拥有民族地区优势和档案学专业优势,但作品内容未能深化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使得该作品停留在初始阶段,立意虽好,但缺少打磨,未能更好地展现档案学的专业知识和对少数民族档案的理解。

    3.2 师生未能积极参与竞赛,对课外非传统形式的教学实践认同度不足

    开设档案学专业的部分高校举办了作品初选,但是最后的推荐入围作品很少,大部分高校是只在2-3个报名作品中择优推荐1-2个,第二届竞赛中29所高校推荐了42份作品,最终有15份作品入围全国决赛,平均每个高校推荐作品不到两个,竞赛作品数量较少,未能踊跃参与。

    结合调查,细数入围作品,参与竞赛院校数量不多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第一,参赛学生积极性不高,学科竞赛需要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比赛中,才能体现出档案学专业课外科技作品的目的,但正如金锐在《学科竞赛在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与提升策略分析》一文中提到“现代多数学科竞赛因为缺乏激励制度,导致师生对竞赛参与度不高,积极性不足”。[6]由于竞赛激励机制与学生综合测评等机制之间缺乏协同,故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参与热情。第二,指导教师队伍不健全,实际竞赛中,通常变成“一个教师带领所有参赛选手”的模式,这种模式使得教师时间、精力和想法受到影响,往往不能很好地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更好地指导学生完成作品。

    3.3 学生创新能力囿于外部环境,人才培养的特色化与主流化不平衡

    吕文婷在《档案与创新:首届档案创新作品展及参展作品的分析与启示》中提到,很多竞赛只是提供创新思路,创意并未得到实际实现,因而倡导要发散思维,将优秀理念付诸实践致力于档案学发展。[3]在分析竞赛作品来源时,发现参赛者较为关注特色记忆类和历史文化类,参赛作品与参赛团队有着地域联系,一般参赛团队会选择当地特色文化记忆和与之相关的档案资源作为切入点,这是“因地制宜”,能够充分地进行调研;但从其反面来看,它也使参赛作品打上地方标签,也使参赛团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理念受到地域限制。

    3.4 人才培养未形成知识共享体系,教指委指导功能未完全彰显

    从入围的档案竞赛作品来看,竞赛参赛对象是全国高等院校档案学专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团队,团队成员非档案学专业本科生不能过半,限制研究生、非全日制本科生、非在校生的参与,专业名称非档案的也限制参与。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非档案学专业学生参与竞赛或者档案学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合作,因而导致竞赛中缺乏其他学科思维的学习交流和思想碰撞。

    由于没有很好地发挥学科竞赛中思维的训练和碰撞,不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也反映教指委指导功能未完全彰显。笔者在教指委官方网站上查阅信息,发现存在“教学资源”板块内容更新不及时、教学资源稀少、表现形式刻板等问题。对于竞赛只发布竞赛相关通知和报道竞赛作品,缺乏竞赛指导信息,并未给参赛者提供任何理论支持或者技术支持。

    3.5 高校缺少联合合作,相互不重视横向比较与协同合作共赢

    笔者分析两届竞赛作品以及以往其他档案作品,并未发现有高校共同合作培育档案作品,一般都是高校自身负责本校竞赛作品。虽然高校在其他学术研讨上一直积极交流,但是却缺少联合交流合作,共同引领和联合培养档案学专业人才。

    就档案学学科性质而言,作为一门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管理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开设档案学的高校课程设置中要打破专业之间的壁垒,积极与非专业课程融合,更重要的是,要打破高校之间各自发展的壁垒,因而,笔者倡导高校间需要创建联合培养的新模式。这就要求高校间要重视横向比较,协同合作,教育资源共享,利用每个学校的教学资源优势或是地域优势,开放教育资源,相互协同合作,共同引领跨校区、跨地区的人才培养。

    4 解决问题

    4.1 在人才培养中融入实践能力培养,培育学生专业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