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振兴背景下应用经济学一流人才培养研究

    丁义文 魏博文

    [摘 要] 应用经济学人才以其广泛的就业领域和较强的专业性一直为经济社会所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对于应用经济学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推动应用经济学一流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文章从培养目标、育人体系、培养机制、管理体制、课程教学、监控保障等角度提出推进东北地区应用经济学一流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关键词] 人才培养;一流人才;应用经济学;东北振兴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18年度辽宁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2018ZS01)

    一、应用经济学一流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中多次提到大学要承担起“四个服务”的时代使命,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和“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版对提升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的服务能力,培养一流人才提出了具体要求。

    应用经济学是应用理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各个专业领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规律性,或对非经济活动领域进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分析的各个学科,培养的人才主要服务于经济政治和经济规划领域、职业教育规划、地区和组织规划领域、会计和财政领域、统计部门或执行其他管理职能的部门,就业面广、专业性强。全力做好应用经济学人才培养工作,培育一大批具有远大理想抱负、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强烈求知欲、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具有国际视野和本土经验,了解并掌握领域内前沿动态,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应用经济学一流人才,是缓解东北地区经济增长乏力、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的应急举措,是围绕东北区域经济振兴和国家经济发展全局重大问题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经济问题研究中心和政策影响力的高端智库的潜在基础,是推进区域经济整体转型升级,焕活新动力、打造新增长极、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需求,也是东北地区高校服务地方不容有失的时代使命。

    二、东北地区应用经济学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一流人才培养定位不清

    长期以来,东北地区各大高校一直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但相较于国外一流大学和国内顶尖高校仍有差距,体现在对“一流人才”的定位不清晰,缺乏专业群层面的顶层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往往着眼于就业方向,缺乏价值重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东北人才流失的困境[1]。

    (二)人才培养模式固化单一

    跨学科、跨专业教育界限分明,优质资源共享不畅,国际合作、校际联合培养匮乏,“政产学研”协同培养机制流于形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缺乏主动性和突破性,人才培养方案“生硬”对标或者换汤不换药,实际执行不到位,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开放融合创新的人才培养新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三)专业能力塑造不足

    “重理论、轻应用,重经验、轻创新”的顽疾没有得到根治,课程设置实践学时比重低,开设的实践类课程多以校内模拟实验为主,缺乏贴近就业岗位的技能训练,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开发不足,学习效果评价过程中也多以考卷、论文作为主要评判标准,缺乏对应用能力的考评。

    (四)一流人才流失严重

    梧桐果平台统计的2019届毕业生人才吸引指数省份排名显示,东三省的人才吸引指数普遍较低,黑龙江人才吸引之数为-6.19,排在最后一名,而辽宁和吉林也分别以-4.17和-2.97分别排在倒数第三、第五位。从毕业生去向来看,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学生多选择经济相对发达、工资待遇高的省份或直辖市就业,而绝多大数成绩拔尖的学生多选择去往国内外更高层次的学校深造,学成后返东北就业的人数较少,应用经济学一流人才的缺口较大。

    (五)一流人才培养载体相对窄小

    一流学科是一流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东北三省11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仅有辽宁大学应用经济学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从全国范围来看,应用经济学列入双一流建设名单的也仅有6所高校,主要集中在北京。

    三、推进东北地区应用经济学一流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一)订制人才培养目标,“肥沃”人才培养载体

    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立足东北振兴战略任务,明确办学定位,加快推进东北地区“双一流”高校建设,形成有地方性特色的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和订制化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提升各大高校应用经济学人才培养层次,培养大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经济学一流人才,最大限度发挥人才和智力优势,为东北振兴提供精准服务[2]。

    (二)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四位一体”德育体系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思政育人、文化育人、专业育人、实践育人“四位一体”的德育体系,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挖掘专业理论课、实践课、创新创业教育课的思想政治元素,结合东北地区典型事迹形成独具学科特色的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模式,激发学生的东北情怀。

    (三)完善“政产学研”协同培养机制,推进高质量人才培养方案落地落实

    政府职能部门应提升人才培养参与度,拓宽省际校际合作渠道,提供政策引导,激励企业、研究机构与高校联合育人,同时提供一些政府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统计分析部门的实习岗位。高校应吸引相关企业、科研机构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一流课程体系构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建设、实习实践基地建立、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搭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等全过程。

    (四)全面改革教学管理制度,推进完全学分制

    建立跨校、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机制,全力打造复合型应用经济学人才。做多做精“2+2”“3+2”国际办学项目和国际间短期访学活动。试行跨校辅修专业或课程,形成1+X的个性化学业修读计划,即1个主修专业+1个辅修专业或N门跨专业课程。推进应用经济学创新人才实验班和书院制改革,全面实施“教学+行政”双导师制,形成融合性、交互性、創新性全员育人模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用高水平的创新成果转化学分[3]。

    (五)加快教学模式探索,推进课程教学现代化

    加快智慧教室改造升级,综合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和高水平慕课资源,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丰富授课内容,提升教学层次。改革传统重教轻学的课堂氛围,通过小班化教学、翻转课堂激活学习主体自觉意识,强化自我管理、自我提升。推进“教师+”教学主体机制,即在主讲教师的基础上,聘请企业家、科研机构人员等将真实问题引入课堂,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进行专题讲座,提高学生对经济现状和前沿热点的敏锐度。延展实践课程教学场所,将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实习实践基地、创客空间等作为学生学习实践的大课堂,引导学生真感受、深思考。推进多元化考核和形成性评价机制,从根本上消除学生“死学习”的应试心理。

    (六)改革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以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人才培养模式实操度、人才培养质量满意度作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基本标准。切实履行教学质量监控中心职能,联合校内外专家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质量监督委员会”,对人才培养各环节进行测评督导。建立用人单位、学生和家长反馈机制。多维监控,直击痛点,靶向整治。

    四、结语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资源的质与量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全局起着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积极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的服务能力,着力加强应用经济学一流人才培养,是推进新时代东北振兴的迫切需要,是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重要支撑。高校及教育工作者要勇担时代使命,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东北区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孙畅,张晴云,王纯.“四位互动”的应用经济学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9(03):240-242

    [2]吴云勇.“双一流”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理论内核、特质要义与建构方略[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0,41(01):194-200.

    [3]丁义文,李雯.高校创新实验班设立模式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