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类型与及物性过程之比较

    邵梦云

    内容摘要:作为某一语言的语义体系中固有的情景分类,情景类型与动词有密切关系。及物性过程只对应于用来体现过程的动词。因情景类型与及物性过程都与动词有联系,本文将就此对情景类型和及物性过程进行比较,分析两者异同,以便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准确交流。

    关键词:情景类型 过程 动词

    现实生活中,说话者常常用不同类型的动词表达不同的情景类型。某些固有静态动词用于描述稳定、不存在变化的静态事件,如“知道”、“喜欢”等;某些固有动态动词用于描述活动、变化的动态事件,如“跳舞”、“打球”等。在人类语言中,及物性集中体现了语言的概念功能,即语言用于表达说话者主客观经验的功能。及物性过程与体现该过程的动词密切相关。无论情景类型还是及物性过程,二者都与动词息息相关。鉴于此,笔者在本文比较了情景类型和过程,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似与不同之处,以期对日常生活中正确交流有所帮助。

    一.情景类型

    情景类型指某一语言的语义体系里固有的情景分类。英语动词本能地体现不同类别的情景,因此,语义学家们主张根据不同的事件类型对动词进行分类。国外有些学者对动词进行了分类:Vendler(1967)把动词/动词词组分为四类:状态、活动、成就和完成动词。Smith(1991)在Vendler体系基础上,增加了即时非终结性行为,总结了五大情景类型:状态、活动、成就、即时非终结性行为、即时终结性行为。这五种情景类型在静态、延续性、终结性语义特征上各自相异,但与实际存在的情景大体上对应,是对真实情景的解释。

    Smith的五大情景类型比较切合客观世界的真实,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有实践意义,因此笔者在下文采用Smith的分类方法对情景类型和及物性过程作比较。

    二.及物性系统

    系统功能语言学包含经验、逻辑、人际和语篇四大意义,其中经验意义就是通过语言来反映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的各种经历,主要由及物性体现。及物性的作用在于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和所作所为分成若干种“过程”,并呈现过程中的“参与者”以及与过程有关的“环境成分”(Halliday,1994:107)。

    Halliday & Matthiessen(2004)认为:在及物性系统中,小句构型中的“过程”是建构小句经验意义的关键成分。他们把小句分为物质、心理、关系三种主要过程和行为、言语、存在三种次要过程。

    及物性过程由反映该过程的动词体现。这与前一小节探讨的情景类型有相似之处,因为情景类型也与动词相关。笔者将在下文对二者进行比较,运用具体实例来论证。

    三.情景类型与过程之比较

    考虑到及物性过程内部划分和涉及内容较复杂,有些过程之间能够相互转换,而Smith的情景类型分类较清晰,故下文为了方便分析,把情景类型逐一与过程进行比较,系统地讨论两者间的联系与区别。

    1.状态情景与过程

    状态情景具有静态性、延续性,一般描述的是短暂时间内稳定的情景。状态情景包括对各种具体、抽象性质的归属,占有,位置,信念和其他心理状态,性情,习惯等。

    (1) a. Susan is happy.

    b. She hated ice cream.

    c. There was a storm.

    虽然(1)都是状态情景的描述,但三句话属于不同的过程:(1a)是关系过程,(1b)是心理过程,(1c)是存在过程。状态情景一般不能与动词的进行体连用,这与存在过程不用进行体是一致的。一旦状态动词用于进行体,它们就强调过程中的变化。这种状态动词进行体的特殊用法与心理、关系过程动词用法相似,如(2)。

    (2) a. Im hating rats more and more.

    b. English is becoming a worldwide language.

    (2a)心理过程与(2b)关系过程的这类动词进行体用法是有标记性的,不同于常规用法,也是强调过程中的变化。

    可以看出,状态情景不用进行体的常规用法,与心理、关系、存在过程动词一致。状态情景进行体的特殊用法只与心理、关系过程一致,都强调过程中的变化。

    2.活动情景与过程

    活动是涉及身体或精神活动并完全包含在这个过程中的过程。活动情景具有动态性、延续性、非终结性。

    (3) a. Mary is pushing a cart.

    b. Mary pushed a cart.

    c. *Mary pushes a cart.

    除特殊情况外(如表示习惯性动作和体育比赛的现场解说),具有动态性的活动情景不用一般现在时,具有延续性的活动情景可用进行体,表情景正在进行,因此(3a)(3b)是常见的活动情景,(3c)用一般现在时,是一种表习惯性的特殊活动情景,如(3c)可说是Mary每天的工作内容。从及物性角度看,push a cart是物质过程,物质过程未标记的时态选择是现在进行时而不是一般现在时,而物质过程一般现在时的用法表习惯或普遍真理。

    (4) a. Why do you laugh?

    b. Why are you laughing?

    (4)也是活动情景,属于行为过程。虽然行为过程未标记的时态通常是现在进行时,但也能是一般现在时且不表习惯,如(4a),(4)的两句几乎没有差别。

    以上可知,活动情景与物质过程一样常用进行体,一般现在时的较少用法表习惯性动作。活动情景与行為过程不同的是,后者一般现在时的用法不表习惯。

    3.成就情景与过程

    成就情景包括一个过程和一个结果,或者状态变化,这种变化是该过程的完成。成就情景是有限的,本质上是有界的。成就情景具有动态性、延续性、终结性。

    (5) a. I walked to school.

    b. *He writes a letter.

    成就情景和活动情景一样,都有动态性、延续性,所以成就情景也不能用一般现在时,可用进行体。特殊情况下,一般现在时的用法是表经常性的行为。(5a)是常见的成就情景,(5b)用现在时描述成就情景是不正确的,但加上“every evening”,就是经常性的成就情景。从及物性看,(5)都是物质过程。相关用法已在4.2论述,此处不再赘述。

    可以看到,和活动情景一样,成就情景与物质过程一样常用进行体,一般现在时的较少用法是表达经常性动作。成就情景与行为过程不同的是,后者一般现在时的用法不表经常性。

    4.即时非终结性行为情景与过程

    即时非终结性行为情景是没有结果的单阶段事件,具有动态性、瞬时性、非终结性。

    (6) a. Fred coughed all night.

    b. He is knocking at the door for five minutes.

    即时非终结性行为情景没有延续性,一般不与进行体连用,但句中出现持续性的时间状语,则可用进行体,如(6b)。从及物性看,(6a)是行为过程,(6b)是物质过程。即时非终结性行为情景和行为、物质过程一样,都能用一般过去时和进行体,但前者用进行体需加上持续性时间状语,后者可加可不加。还有一点不同,前者句中有持续性时间状语,无论动词是一般过去时还是进行体,都表示反复、习惯的意义。物质过程是一般时态表习惯,进行体不表习惯;行为过程是一般时态和进行体都不表习惯。

    5.即时终结性行为情景与过程

    即时终结性行为情景是导致状态变化的瞬时事件,具有动态性、瞬时性、终结性。即时终结性行为情景没有延续性,一般不与进行体连用,也不用一般现在时,根据其定义用一般过去时表示动作完成,如(7):

    (7) a. The teacher said goodbye to the students.

    b. Finally, Mary reached the top.

    从及物性看,(7a)是言语过程,(7b)是物质过程。言语、物质过程既可用进行体,又能用一般时态,这一点与即时终结性行为情景动词时态用法不同。

    本文根据Smith的情景类型五分法,比较了情景类型与及物性过程,综上得出以下发现:

    ①状态情景不用进行体的常规用法,与心理、关系、存在过程动词一致。状态情景进行体的特殊用法只与心理、关系过程一致,都强调过程中的变化;

    ②活动和成就情景常用一般過去时、进行体,一般现在时的较少用法表达习惯性动作,与物质过程时态用法一致。与行为过程不同的是,行为过程动词一般现在时的用法不表习惯;

    ③即时非终结性行为情景和行为、物质过程一样,都能用一般过去时和进行体,但前者用进行体时需加上持续性时间状语,后者可加可不加。如即时非终结性行为情景句中有持续性时间状语,无论动词是一般过去时还是进行体,都表示反复、习惯的意义。物质过程是一般时态表习惯,进行体不表习惯。行为过程是一般时态和进行体都不表习惯;

    ④即时终结性行为情景用一般过去时表动作完成,不用进行体,也不用一般现在时。而言语、物质过程既可用进行体,又能用一般时态。

    本文只对情景类型与及物性过程做了初步、简单的比较分析,对于情景类型间的转换、过程之间的转换、同个动词在不同语境下表现出的不同情景类型与不同过程等问题还未探讨,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1994).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ition).London:Arnold.

    2.Halliday,M.A.K.&Matthiessen,C.M.I.M.(2004).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3rd edition).London:Arnold.

    3.Smith,C.S.(1991).The Parameter of Aspect.Dordrecht:Kluwer Academic.Vendler,Z.(1967).Linguistics in Philosophy.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