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张迪 那威 丛艳丽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地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本文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根据新形发展要求,教学内容如何与时俱进;怎样使学生有效地参与课堂活动等问题进行思考和阐述。着重论述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应如何围绕教学目的和任务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溶入课程教学中,如何以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深化教学内容,从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生为本、增强教学能力等方面,论述了以高尚的师德和精湛的教法赢得学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10-0063-0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展示了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是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作出“四个选择”的一门重要课程。怎样把握好这门课程的精髓和课程体系,突出其特点,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着力关注的问题。

    一、围绕教学目的任务科学安排教学内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目的是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使学生牢记历史的经验,永远不忘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奋起英勇反抗的历史;使学生懂得社会主义事业,就是在打破外国敌对势力对我国的孤立、封锁和挑衅的过程中巩固和发展起来的,中国人民从来没有,今后也决不会屈从任何外来压力,从中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的教育;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巩固和发展,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中国决不能“全盘西化”,走资本主义道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证明了的颠扑不破的真理;教育学生了解我国解放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这是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做出的正确选择。在中国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替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才能发达昌盛,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讲授中国近代史部分的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要紧紧抓住两条线索:

    一条线索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主要讲授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五次侵略战争。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在中国强占租界,划分势力范围,形成瓜分中国的狂潮;西方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封建统治集团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开始和外国侵略者互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受侵略、受欺侮、任人宰割的痛苦史,认识封建统治者的腐败,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本质。

    另一条线索是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和探索国家出路的历程。

    在讲述中国人民英勇抗击侵略时,通过大量的史实,如鸦片战争中,中国爱国军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斗争;中法战争中,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爱国军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使学生认识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催人泪下、催人奋进的反侵略史,许多仁人志士和广大群众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抵御外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讲述中国仁人志士探索救国图存的道路又相继失败的历史时,通过讲述封建地主阶级的进步代表(林则徐、魏源)的探索和失败;封建农民阶级知识分子(洪秀全)的探索和失败;资产阶级改良派(康有为、梁启超)的探索和失败;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的探索和失败。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民主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这是历史的选择。

    在讲授中国近代史部分的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时,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英勇奋斗,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第一次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缔造人民军队,建立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遵义会议拨正革命航船;进行两万五千里长征,打开革命新局面;伸张民族大义,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和全民抗战;八年抗战中起中流砥柱作用,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到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气势磅礴的解放战争,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程,使学生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理,对学生进行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

    在讲授中国现代史部分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巨大成就的历史,从粉碎国内外阶级敌人的破坏和颠覆活动,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完成土地改革,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完成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超额完成;在文化大革命的坎坷曲折中,国民经济建设取得重要成就;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和开放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使学生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的真理,对学生进行热爱党和社会主义祖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教育。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溶入课程教学中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任务,强调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为高校思政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指明了方向。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中,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深入的研究和阐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实质和要求有机地融入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内容当中,引导学生不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几千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凝练和升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包含着优秀的中华传统美德,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讲述上编综述中的“灿烂的古代文明”这一节的时候,要讲清我们有着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正是因为有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的滋养,我们的民族才能生生不息、发展壮大。要教育学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中华民族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些宝贵精神财富一代一代地继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在讲述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等内容时应紧紧围绕着爱国主义这一主题,对学生进行深入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让学生讨论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爱国主义的表现形式,让学生讲述近代史上民族英雄的事迹,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结合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组织系列活动等等。总之,就是要通过各种形式使爱国主义在青年一代的头脑中扎根,并转化成发奋读书、立志成才、报效国家的强大的精神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追求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即为之奋斗的社会理想,为了这一理想,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前仆后继、流血牺牲、艰苦奋斗、矢志不渝。在讲述中编和下编各章内容的时候,都应该贯穿这一目标追求,通过讲授,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自觉地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之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适应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国际大局深刻变化的新形势、新要求,在对各种纷繁复杂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分析批判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国家文化成果的结果。“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既是中国文化中的固有之义,也是对外来文化的扬弃,吸收了人类文明成果。在讲述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等内容时,要讲清,对于外来的文化和价值观,我们向来不是采取一概而论的态度,凡是积极的我们就要学习、借鉴,凡是消极的就要抵制、排斥,这是我们一贯采取的正确态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以上各章,深刻分析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不能独立于世界之外,任何文化文明的发展,都必须借鉴其他国家文化中有益的精华。要求学生视野宽广,胸怀远大。

    进入新世纪,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有全社会广泛认同的价值共识和价值追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立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局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凝魂聚力、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作为思政课教师,能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是无比欣慰和无上光荣的。

    三、以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深化教学内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课堂活动,应紧紧围绕着课程的目的、任务、教学要求,在总体设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活动,更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的宝贵时间,激发学生的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能动性,让学生全员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实现教学目标。

    为保证课堂活动的质量,需要提前给学生布置作业,以便给学生留出充裕的课后阅读、准备及写作业的时间。对于作业题目的设计,既要能够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又是教材内容的有益补充,同时还能引起学生的足够兴趣。我们从教材中梳理出四十个问题、近八十个人物,布置学生回去查找资料,写出书面作业,之后带到课堂上。基本上学生人手一题,互信不重复,这样做避免了作业的雷同学生讲述内容的重叠,同时体现了我们的初心即珍惜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同样为了珍惜课堂教学时间,我们布置作业都是利用课间休息时间,不去占用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就交待给了学生写作的侧重点和方向,让学生按照要求去做,保证了作业的质量。

    学生带着写好的书面作业进入课堂,有准备、有目的的参与教学活动,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高效有序。教师在准备教学内容的时候,要在课程的教学体系中揉和进学生参与活动的内容,把二者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学生的活动就不显突兀和多余,而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而又自然而然的环节,只能有助于教学内容的完成,而不会使人感到课堂活动可有可无或者画蛇添足。

    四、以高尚的师德和精湛的教法赢得学生

    (一)坚定理想信念,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路者

    教师要重视提高政治思想水平和自身修养,要以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崇高责任感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工作。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掌握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要认真学习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重视提高政治思想水平,用饱满的政治热情,颂扬我们祖国的光辉成就,崇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用坚定的信念,激励学生为实现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要自觉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扎扎实实的作风,循循善诱的方法,和满腔热忱的态度,关怀和爱护青年一代,精心培育和全面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要重视教师的示范作用,严以律己,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地做出表率,用自己的言行熏陶感染学生,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做出贡献。

    (二)坚持以生为本,既传授知识又注重教育

    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教学和思想教育的统一关系,做到寓思想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教师要用科学的观点、鲜明的立场和真挚的情感来进行教学。坚持正面教育为主,正确地使用对比方法加强教育效果,可根据教学需要适当补充材料增强教育的说服力。课内教育和课外教育相结合,学习统编教材与指导阅读课外书籍、观看相关影像资料相结合,多途径地进行教育。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借重大节日、纪念日之机,充分利用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对学生进行中国近现代史和国情的教育。

    (三)增强教学能力,有效地驾驭课堂教学

    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掌握各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根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特点,指导学生收集资料、阅读课外书籍,引导学生自发提出问题、思考问题,通过自身思考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综合使用研究式、启发式、案例式、专题式、参与式、互动式、讨论式、体验式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有效地驾驭课堂教学,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还应学会把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技术相结合。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的生动性,运用网络技术进一步延伸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李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互动式教学模式探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8).

    [2]方晓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模式改革初 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3).

    [3]周文宣,唐平,罗剑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研讨型 教学模式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4,(1).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