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教学研究的高中生物实验改进策略

    黄增财 郑晓花

    摘要:根据深度教学特点,结合实验教学实际,从实验准备、实验方案、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实验材料和对实验有效整合等方面对高中生物实验进行部分改进,旨在提升实验能力和生物学科素养。

    关键词:深度教学 ?高中生物 ?实验 ?改进策略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实验都是专家们经过多次考量而精心设计的。高中生物实验从方案、内容、设计、材料和方法等方面都是从统一性和普遍性的角度出发,对于各地差异和地方特色,无法做到完全兼顾。而课标也提到实验设计应当多样化,鼓励师生在采用规范的实验仪器设备设计实验的同时,也可以设计低成本、低消耗、低(无)污染的教学实验。通过实验改进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

    近些年,深度教学为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所提倡和实施。深度教学的基本理念就是追求教学的发展性,这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深度教学追求实现知识的内在发展价值的同时,极其强调反思性学习、批判性思维。笔者以本区域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内容为出发点,对部分高中生物实验进行有效的尝试、改进和总结。

    一、改进实验准备

    实验准备阶段,是很多教师容易忽略的,因为教师认为已经交代学生要做哪些实验,用到的实验材料和实验仪器在教材里已经明确体现,学生们要做的就是及时去预习,熟记实验内容要点。其实不然,对教师来说,教材内的实验当然是熟知的,直观的;可对学生来说,教材里未学习过的实验往往是一大段费解的文字。基于这种学习困难,教师在开展实验前,可以通过课堂进行相应的教师示范和教师辅导进行有效的学习帮助。针对一些微观、抽象且不易操作的实验,教师还可通过制作微课视频,用相应的图片和影像对学生的困惑进行有效的释疑、解答。例如在《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课程进行授课前,制作了微课视频《血球计数板的使用》,利用微课短小精悍、信息量大、化微观抽象为直观形象的特点,布置学生在课前观看并及时解答微课布置的几个小问题。在后续的该部分实验内容授课中,学生们根据课前观看的微课介绍,就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内容。

    二、改进实验内容

    在必修二第一章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教材中的实验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两种不同颜色的彩球各20个,一种彩球标记D,另一种彩球标记d……这部分内容容易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会误解为雌雄配子的数量比为1∶1。因此建议进行如下的修改:准备不同形状或两种颜色的两个小桶,代表雌性卵巢的小桶内仍然放有小球20粒(两种颜色小球各10粒),代表雄性精巢的小桶内放有小球100粒(两种颜色小球各50粒)。这样的改进,有利于学生获得准确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和强化学生的知识体系,直指分离定律的问题实质;有利于学生思考和分析实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改进实验方法

    高中生物實验中,有些实验方法按照教材要求进行,操作难度大,操作时间长,而且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不理想。以下是三个改进实验方法的实例:

    (1)在使用洋葱鳞茎外表皮观察植物细胞的渗透吸水与失水实验中,在撕取洋葱鳞茎外表皮时,教材建议用刀片在洋葱鳞茎上划一个“井”字,然后再用镊子夹住切口旁的外表皮,进行轻轻的撕取。其实这个操作并不容易,因为洋葱外表皮在撕取过程中容易卷曲断裂,并且使用刀片无形中增加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可用两手捏着以其弯曲的反方向轻轻折断,折断处会有“藕断丝连”的感觉,这个“丝”就是大片的外表皮。同理,在观察“线粒体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如需获取内表皮,也可以采用如此“掰断”的方法,只不过要顺着鳞片弯曲方向进行轻轻折断。

    (2)在生物教材中涉及的另一个用刀片的实验就是“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教材建议用双面刀片对浸泡过的花生子叶进行徒手切片,而且要求越薄越好。笔者发现学生们对此操作完成不好,大量课堂时间被用来切片,慌乱不说,还忽略了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而对浸泡过的花生子叶统一进行磨碎匀浆处理,在载玻片上进行涂抹,制成匀浆涂片,既能节约大量实验时间,提高效率,又能取得良好的观察效果。

    (3)“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根据教材要求,通过毛细吸管吸取少量色素滤液,然后根据“水平画法”在描有铅笔细线的位置画上色素滤液,要求画得直、细、深,等到滤液细线干了以后,再重复几次。但毛细吸管较粗,画出的线粗细不均,而得到不整齐的色素条,影响后续的效果。笔者进行如下改进:在绿叶经过研磨后,取出待用的滤纸条,在要画上色素带的位置进行对折,用研磨棒蘸取不经过过滤的色素溶液,在折痕位置轻轻地直线涂几次,所得的色素条较为整齐,而且还省去了过滤的环节,实验效果明显。

    四、改进实验材料

    在“使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的实验中,教材建议的观察材料是黑藻。有些地区获取黑藻很难,获取苔藓反而容易。而且苔藓的叶片更薄,一般只有一层细胞,观察效果良好。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使用的材料是鸡血,鸡血作为实验材料有着红细胞容易破裂的优点,但是鸡血很难定时定量供应。如果改用鱼的精巢,也就是俗称的“鱼白”作为实验材料,那么实验现象将因为精巢内含有非常丰富的DNA而更加明显。“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实验,需要添加 CaCO3 保护色素。CaCO3 不仅不容易获取,而且不溶于水,造成色素提取液中CaCO3 白色粉末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实验效果。同为弱碱性物质的Na2CO3 不但易溶于水,而且同样能保护叶绿素,会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在市面上的碱面(Na 2CO 3)也很多。“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中,用到的 NaOH是强碱,具有强烈腐蚀作用,产生的废液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使用红墨水代替 NaOH和酚酞的实验效果不仅良好,而且安全并能有效阻止污染产生。通过多种材料反复实验,学生熟练了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后,对课本实验材料的再次探索,可激活求异思维观,培养创新精神。

    五、对各个实验进行有效整合

    在高中生物实验操作中,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所以对各个实验从时间上的整合很有必要。“对于植物组织中的还原糖鉴定”实验,教师可以先期用榨汁机制作好大量的苹果或梨的匀浆。对于水浴加热环节,可以先期烧好开水,冷却至50~65摄氏度,并放置在相应的保温容器中保温,再将学生们滴加了斐林试剂的待测样液进行水浴加热即可。

    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作为基础自然科学的中学生物学亦是如此。教师必须克服守旧和囿于定论的思想,从尊重学科特点和学生长远利益出发,勤于思考、总结与反思,对原有实验进行行之有效的改进,既达成了在深度教学的目标要求,又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掌握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自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英姿.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实验改进策略[J].教育与装备研究,2018(10):83-85.

    [2]郭元祥.论深度教学:源起、基础与理念[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3):1-11.

    [3]董菁.浅谈高中生物实验教学[J].甘肃教育,2019(8):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