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促进科学教与学

    王圆圆

    摘 要: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是以生为主、以学为主,要求教学要促进学生思维的有效发展,走向高阶思维。但是在我们的课堂中,学生的思维是否得到调动,以及最大程度的发展呢?课堂中的问题现象,如学生精神不振、课堂主动参与度低、作业成效低等是否是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激发学生主动而有效的思考?本文就以科学课堂为载体,利用3个案例,从教师个体、学生个体、学生集体方面对教学现象背后的问题进行思考,以期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思考的地方。

    关键词:科学课堂; 思考; 高效

    中图分类号:G623.6? ? ? ? ?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10-051-001

    思考是指针对某一个或多个对象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代表师生角色转换,真正以学生为主,课堂归于学生。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程度取决于其自身对知识的思考、内化。然而作为教师,教而不思亦罔。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成长取决于平时对问题现象的不逃避以及剖析反思。

    一、教而不思亦罔

    在一次低年级《做中学》公开课的备课活动中,我有幸听了授课教师每次集体备课之后的课堂教学。课题是沉浮模块的第一课《沉与浮》。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们选择用一个故事情境贯穿:小蚂蚁过河。小蚂蚁要去参加好朋友的生日宴会,可是当它来到河边时,小桥被河水冲垮了。

    “你能帮小蚂蚁想个办法过河吗?”

    “找一条小船过河。”“用树叶过河。”“用树枝过河”“请大象驮着它过河。”

    “同学们办法真多呀,不过,为什么树叶/树枝可以帮助小蚂蚁过河呢?”

    教学自然引到了关于浮的问题上来,此环节教学目标顺利完成。在几次听课中,这个环节没有出现意外情况,但是有个孩子却着急地一直举着手:“不对,树叶和树枝不能帮助小蚂蚁过河。”

    教学似乎被打断了:“为什么?”教师本人和我们也觉挺奇怪。

    “河水能把桥都冲断了,那树叶和树枝也会被冲走了啊,还怎么过河?”

    我们哑然。为了达到目标,而忽略了过程的细节,是教师思考的不足与缺失。

    二、有思考才有收获

    在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中,《食物链》一课中要求学生画出食物链的箭头方向,如“狼[→]羊[→]草”。学生写的都是“狼 [→]羊[→]草”,表述为:狼吃羊,羊吃草。这符合我们的语言习惯。但是当教师指出科学上规定的写法是“草[→]羊[→]狼”,表述为:草被羊吃,羊被狼吃时,学生显然并不买账。在后续的食物网食物链的描述中,学生依旧采用旧方法。也就是说,学生并未因教师已经指出正确的说法而改变原始说法。学生没有真正接受科学性的说法。为什么会这样?没有思考就没有知识的内化。

    “为什么要规定这种写法,‘草被羊吃,羊被狼吃,这种写法与大家原先的写法相比,有什么合理之处?”教师的提问点燃了好奇的种子。学生七嘴八舌,虽然学生还没学到能量传递单元,但经历思考之后的答案才是可以被真正接受的。

    三、集体思考更有力量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摆》一课任务之一是设计实验验证摆摆动的快慢和什么因素有关(主要是摆角、摆线长度、摆锤重量等),这会运用到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

    课上,先讨论了可能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然后每组确定一个因素来研究,即需要改变的“自变量”。最重要的是为了保证实验的科学准确性,要保证其他“无关变量”始终保持不变。很快,各个小组就设计好了实验,开始动手操作。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却发现如下情况:1.小组四人的实验册上,“无关变量”写得不全,甚至有“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混淆不清;2.学生对控制“无关变量”的实际操作不准确,如怎样保证摆角每次都相等的操作。

    我并没有急于纠正各个问题,我希望在展示研究结果时,学生们自己就能发现问题并分析原因。于是,在展示环节,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数据的出入较大,得不出有效结论。之后,我们又得重新设计实验,集体分析具体哪里出了问题。经过交流和共享的思考更有力量。

    反思我们的课堂,总会发现有学生精神不振、开小差、实验过程参与度低、实验记录明显错误的现象,这些令教师们倍感头疼。但其实除个别原因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没有真正对学习内容进行思考。学生会不会真正思考取决于教师。1.首先让自己成为一个会思考的教师。2.让学生有时间去思考,有价值的思考是需要时间的。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描述了人思考的两种系统,即系统1与系统2。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完全处于自我控制状态。系统2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长期习惯于运用系统1的便捷,惰性就会抑制系统2的发展。学习需要的不是看似反应迅速的回答,而是认真思考后的想法。3.有梯度的思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乐于跳一跳而且够得着,而不是一步登天式的难度,勇于表达不同意见。这取决于教师提问的内容和方式。同时我们不能总是进行回忆性提问,应该考虑更多的理解、分析、运用、评价水平性质的提问。4.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上集体思考的力量。古有百家争鸣造就了一代思想文化的盛宴,现有百花齐放成就了一代教育的璀璨。

    同样,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懂感情地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所以,教师必须让学生乐于思考,感受思考带来的成就感。

    参考文献:

    [1]刘芙蓉.新教育下小学生思考能力培养探析

    [2]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M]北京:中信出版社

    [3]王春妮.關注课堂教学中关键问题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