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慕课(MOOCs)研究综述(2009-2020)

    

    

    摘 要:自2008年慕课(MOOC)诞生以来,有关这种新型开放式学习方式的研究不断增多。为了更好地了解国外MOOC研究的趋势和主题,有必要对MOOC研究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综合。本文通过回顾2009年至2020年在国外期刊发表的294篇文献,系统探究慕课的起源、定义、分类、平台、优缺点以及研究的趋势和主题。目的是对MOOC的研究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以帮助MOOC研究者更多地了解MOOC的研究主题、研究趋势和典型的研究方法,并为MOOC的未来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慕课;综述;研究趋势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1)05-0017-08

    大规模的开放式在线课程(MOOC)是一种在线学习环境,学习者可以免费访问并以极低费用或免费注册[1]。MOOC与传统的在线课程之间的区别在于,MOOC对所有潜在的学习者都是开放的,并且如果学习者无意获得证书,通常不会收取注册费。随着MOOC参与者数量逐年增加,公众对MOOC的兴趣和关注也随之增加。过去几年来,有关MOOC的接受度、优势、设计、实施、影响和成果的实证研究增长迅速[2]。为了更好地了解国外MOOC研究的趋势和主题,我们有必要对MOOC研究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与综合。对MOOC研究的深入分析可以帮助政府和决策者从战略上规划MOOC和其他形式的开放教育所带来的教育机会,还可以帮助MOOC研究人员掌握现有MOOC研究中的不足和空白。此外,对MOOC的研究进行全面、系统的回顾,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了解远程教育中这一新兴领域的概念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本研究的目的是对MOOC的研究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以帮助MOOC研究人员更多地了解MOOC的研究主题、研究趋势和典型的研究方法,并为MOOC的未来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本文对2009年至2020年发表的294项MOOC研究进行了回顾,回答以下特定研究问题:

    首先,MOOC的研究现状如何?该问题旨在发现有关MOOC的真实信息,揭示截至2020年已进行的研究,主要为了了解有关慕课的起源、分类、慕课平台等信息。

    其次,MOOC优势与局限性的研究现状如何?该问题旨在概述MOOC的优势和局限性,目的是为研究人员提供有关慕课的发展潜力和局限性方面的信息。

    最后,MOOC研究的主题或重点是什么?该问题旨在总结近十年来有关慕课研究的主题或热点话题,揭示慕课研究方法和主题的变化。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中使用的方法是系统的文献综述,包括实证性和非实证性文献,例如文献综述和理论性论文。本综述的文献是从Springer数据库中收集的,并且必须满足以下选择标准:首先,鉴于MOOC最早出现于2007年和2008年,因此,本综述的文献发表于2009年至2020年之间。然后,使用关键词“MOOC”和“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s(大规模在线公开课程)”来筛选标题和摘要。第三,这些文献包括书籍章节、会议论文、杂志和期刊论文等形式,并且以英文发表。经过搜索,共检索到301篇文献,排除7篇与本研究的主题和关键词无关的文献,最后共筛选出294篇文献供研究使用,其中包含书籍章节和会议论文共135篇,期刊论文59篇。尽管本综述涵盖了自MOOC诞生以来所发表的论文,但在2008年至2013年间,有关MOOC的研究出版物很少,绝大部分文献主要分布在2014年到2020年。在2017年之前人们普遍认为慕课只是一种免费的开放性的教育资源;而自2017年以来,慕课已发展成为学位课程的一部分,参与者可以获得学分和结业文凭。因此,本研究将MOOC的研究范式和重点领域综述分为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2009-2016年和第二階段2017-2019年。

    二、研究结果

    (一)慕课的起源、定义和相关概念

    实际上,MOOC始于2007年,当时David Wiley创建了第一个MOOC或MOOC原型[3]。Dave Cormier和George Siemens在2008年首先使用MOOC这个术语来描述George Siemens和Stephen Downes在加拿大开设的一门课程,该课程强调了连接式教学法和开放式学习[4]。2012年MOOC开始流行,并迅速向全球扩展。今天,世界各地提供了更多的MOOC课程,包括来自Udacity,Coursera和edX等著名MOOC提供者的课程。尽管有人对MOOC的未来表示怀疑,但目前的数据表明MOOC的数量仍在增长。实际上,Shah(2019)报告称,2018年有900多家不同的大学提供了超过11400个MOOC,注册人数超过1亿[5]。Brouns(2014)详细指出了慕课的定义和特征,慕课是指:“专为大量参与者设计的课程,只要有互联网连接,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访问,没有入学资格要求,并免费提供完整的在线课程体验”[6]。

    慕课的特点有:大规模。大规模是指慕课扩展到承载大量学习者的能力。虽然大多数MOOC仅有几百名参与者,但某些课程的注册人数已超过15万。因此,其挑战在于在大量参与者、内容质量和学习者的个人需求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开放性。在MOOC的背景下,它指的是向全球众多参与者提供学习体验,不论他们的位置、年龄、收入、意识形态和教育水平如何,也没有任何入学要求或获得高质量教育课程的费用。开放性也可以指提供开放的教育资源(OER),例如课程笔记、PowerPoint演示文稿、视频讲座和评估。在线。“在线”是指通过互联网连接世界各地的这些课程的可访问性,并为这些课程的参与者提供同步以及异步交互。课程。在MOOC中,它是指要传授给学习者的学术课程,包括开放教育资源、学习目标、网络工具、评估和学习分析工具。MOOC的最初概念是为大量的学习者提供免费和开放的访问课程。但是,近年来,一些MOOC提供商会对其课程收费或免费提供课程,但学习者必须支付考试、证书或第三方合作伙伴的教学辅助费用。因此,随着慕课的迅速发展以及面临的各种挑战,MOOC的原始定义也发生了改变[7]。如今,许多互联网平台也提供各种主题的在线课程,这些课程与慕课的区别在于,慕课得到了大学和国际组织提供的支持。慕课在每个教育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慕课:(1)提供不断发展的终身培训;(2)提出了一种基于自主性的教学模式;(3)提供大量免费访问知识和信息的途径[8]。

    (二)MOOC的类型

    随着MOOC平台和概念的发展,不同学者从不同维度对慕课进行了分类。最早、最知名的分类是由Daniel(2012)提出来的,他把MOOC分为cMOOC和xMOOC两类[9]。后来,Conole(2014)为这些术语提供了更详细的定义[10]:

    xMOOC:主要基于与内容的交互,基本上采用行为主义学习方法;

    cMOOC:专注于利用社交媒体的力量以及与同龄人的互动,采用联接主义学习方法。

    这是一种基于MOOC的基础教学法的简单而实用的分类。随着MOOC数量的大规模增加,出现了更多的分类方法,这有利于详细了解多样化的MOOC发展格局。Clark(2013)从教育学视角根据慕课的呈现方式将其分为八种类型[11]:

    (1)转换慕课(transfer MOOC):从大学的电子学习平台上获取现有课程,然后将其转移到MOOC平台上;

    (2)定制慕课(made MOOC):专门为慕课制作的课程;

    (3)同步慕课(synch MOOC):具有特定的开始、完成和评估日期的课程;

    (4)异步慕课(asynch MOOC):无固定开始和结束时间的课程;

    (5)适应性慕课(adaptive MOOC):使用适应性算法提供个性化学习体验的课程;

    (6)团体慕课(group MOOC):专为特定学生群体设计的课程;

    (7)联接式慕课(connectivist MOOC):通过社交媒体上参与者之间的联系和讨论开展学习的课程;

    (8)小型慕课(mini MOOCS):內容少,持续时间短(通常适合学期结构以及传统机构的时间表)。

    值得注意的是,单个MOOC可能适合多个类别,例如,“转移慕课”也可以是“异步慕课”或“同步慕课”。

    在对学习者的参与度和MOOC质量进行研究之后,Conole(2014)提出了对MOOC进行分类的12个维度,包括规模、多媒体的使用、沟通程度、合作程度、学习途径、质量保证、认证、自主性、多样性等[10]。Pilli和Admiraal(2016)根据规模和开放性两个基本维度,提出了一种能够更好地定义不同种类的MOOC的区别的分类方法[12]。任何MOOC都可以根据规模(即参与者的数量)和开放性(即可访问性和灵活性)来定义。基于这两个维度可以将MOOC分为四类:(1)规模较小且开放程度较低;(2)规模较小但开放程度较高;(3)规模较大但开放程度较小;(4)规模较大且开放程度较大。如下图所示:

    第一类慕课规模较小且开放程度较低,参加人数受到限制(通常只有200-500名参加者),访问部分课程需要付费;第二类慕课规模较小但开放程度较高,课程材料和考试对所有参与者免费开放;第三类慕课规模较大但开放程度较低,对参与人数无限制,但免费内容有限;第四类慕课对课程内容和参加人数均无限制,这类慕课通过专家视频授课传递知识和学问,因此名气最大。根据这四种分类标准,Pilli和Admiraal(2016)确定了28种MOOC,其中包括:

    COOC(社区开放在线课程):公司为客户或员工提供的在线开放的小规模,非营利性课程;

    DOCC(分散开放式协作课程):由不同结构协作制作的课程,其中每个机构围绕核心学习资源组织一门课程;

    POOCs(参与式开放在线课程):旨在创建参与式而非大规模的课程,使参与者能够与课程内外的人们互动;

    LOOCs(小型开放在线课程):只对15-20位付费学生开放,也允许少量未注册学生付费参加该课程;

    VOOC(在线职业公开课):基于职业教学法,可以在实际示例中显示实际任务和程序,并由专家作为“会谈负责人”提供建议;

    HOOC(混合开放在线课程):是翻转教室的一种版本,用于增强MOOC参与者与校园内学生之间的协作;

    SPOCs(自调式在线课程):学习者自定进度的在线课程,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日程安排课程。

    最后,有两种新型的MOOC正在发展之中。NOOC(纳米MOOC)使参与者能够在1-20个小时的时间内对某种能力要素或某个知识领域进行探索、学习和评估,它最重要的特征是知识构建所需的时间大大减少,但很少有研究对其效果进行分析。另一种是LMOOC(语言MOOC),仍处于发展阶段,指的是“用于第二语言的基于网络的专用在线课程,可以不受限制地访问和参与”。这种慕课是专门针对外语学习的最强大的课程,虽然主要是以英语学习为主,但是对其它语种例如汉语、日语、西班牙语等的兴趣正在不断增长。到目前为止,尚未有学者对NOOC和LMOOC进行过深入的研究[8]。

    (三)MOOC平台

    近十多年,世界上出现了许多新的MOOC平台。 最初的MOOC平台都是以英语为语言服务,但现在也有一些区域性的MOOC平台可提供英语以外的语言服务,包括Edraak(阿拉伯语),MiriadaX(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和XuetangX(中文)。慕课平台的快速增长以及MOOC产品范围的扩大催生了MOOC聚合平台,它们从各种平台收集MOOC产品然后独立进行评估和评级来增加慕课的价值。MOOC聚合平台本质上是一个搜索引擎,可跨各类MOOC平台进行操作,并以统一的方式显示慕课的信息,以方便潜在的学习者[13]。西方四大主要慕课平台包括:(1)Canvas Network(www.canvas.net)是由教育技术公司Instructure开发的MOOC平台,于2012年启动。截至2017年5月,它已被200多家机构列为合作伙伴。(2)Coursera(www.coursera.org)是由两位斯坦福大学教授Andrew Ng和Daphne Koller于2012年创立的领先的MOOC平台之一。截至2017年5月, Coursera在全球29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50多个合作伙伴,提供2, 173门课程。(3)edX(www.edx.org)由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于2012年成立。截至2017年5月,它拥有90多个全球合作伙伴,并声称是唯一一家非营利性、资源开放的MOOC领先提供商。(4)Future Learn(www.futurelearn.com)是英国开放大学所有的私营公司,于2013年首次开设课程。FutureLearn的合作伙伴最初是部分英国大学,但现在的合作伙伴已扩展到包括国际大学和其他文化和教育机构,例如大英图书馆和英国文化协会。西方四大MOOC聚合平台包括:(1)class central是MOOC的多平台注册网站。用户可根据主题和开始日期搜索MOOC,平台为学习者提供付费课程的材料和证书。(2)CourseBuffet(www.coursebuffet.com)的口号是“最有条理的在线课程目录”。他们开发了自己的分类系统,并将其分配给目录中的每门课程。(3)Coursetalk(www.coursetalk.com)是在线课程的多平台聚合网站,目录中有50, 000多门课程,包含MOOC和其他类型的课程(例如付费课程和小规模课程)。(4)MOOC-list(www.mooc-list.com)提供多种搜索MOOC列表数据库的方法,用户可以在初始页面的搜索引擎中分类查找MOOC。

    慕课平台和慕课聚合平台的区别在于后者有自己的系统,能够提供慕课评分和评价服务,让学习者了解各种慕课平台提供的课程的质量,而前者此项功能并不常见。相反,慕课平台主要提供有关课程开放和认证的信息。这些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慕课平台渴望使学习者尽可能容易地加入课程,而慕课聚合平台则是为了帮助学习者评估课程对他们的有效性。

    (四)MOOC的优势与局限性

    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认为慕课是一场教育革命,是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但也有一些负面评价。慕课的弱点之一是学生的身份识别问题以及课程完成的证明。很大一部分参与者报名参加MOOC是为了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但也可能仅仅是为了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因此,平台有必要开发更有效的识别工具来识别用户身份。对慕课的一个批评是高辍学率。Zapata-Ros(2014)引用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对慕课辍学率的一项调查研究,该研究结果表明,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有超过100万学习者参与Coursera提供的16种 MOOC,但有50%的注册用户在第一阶段结束之前就放弃了该课程,只有4%的用户完成了该课程(转引自Francisco Javier Palacios Hidalgo等,2020)[8]。此外,还有很多研究表明MOOC的辍学率很高。Hill(2013)确定了慕课的四种用户类型:(1)潜水者,他们基本上只观察一下课程的某些内容然后就放弃。(2)被动参与者,他们通过视频和测验复习某些内容,但不参加活动也不参加讨论;(3)积极参与者,他们积极参加课程的所有活动;(4)中途退出者,他们只愿意参与某门课程中的某些主题而无意学完该课程的全部内容。[14]另一方面,慕课的评估过程也存在一些缺点。通过自动测试类型的考试(主要是单项选择题),可以实现大量的MOOC评估,从而确保MOOC平台可以快速接收用户提供的信息。但是,这种测试无法反映出参与者的自主学习和相互协作的重要性,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另一个批评意见与慕课缺乏(个人)导师有关,学习过程缺乏导师的指导,会使学生的进步更加困难。没有导师为注册学习者答疑解惑,会使学习者产生孤独感和挫折感。尽管自主学习是MOOC的特征之一,而且在当今社会自主独立学习也是一项有价值的技能,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最后一个引人注目的争议是慕课隐藏的业务模式,即慕课平台通过证书获得盈利。MOOC平台提供的内容和材料通常是免费的,而成绩证书需要付费获取。如果已完成课程的参与者希望获得文凭以证明他们已完成所有任务并实现了课程目标,则他们通常需要支付40-80欧元(每个平台自主定价)。而且,虽然学生已经获得了这种证书,但是大多数公司并不认可慕课这种优质教育工具,大多数教育机构也不给予相应的教育学分[15]。

    尽管有着各种各样的弊端,MOOC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依然被证明具有巨大的价值。首先,MOOC促进了知识的民主化:每个人都可以获取优质信息和知识,这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这要归功于大学组织了这些课程,让每个人都可以学习这些课程的材料和内容。同时,这些课程允许用户创建一个学习社区,并可以与成千上万的人进行交流,课程伙伴在促进知识建构方面起着核心作用,与具有相同兴趣和专业背景的参与者保持联系使MOOC的价值超越单门课程的价值,因为用户一旦完成网络构建,将给个人、学术和专业发展持续不断地带来好处。其次,MOOC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可以增强继续学习能力。慕课为永久性终身学习提供了一种良好的工具,因为慕课可以使用户能够强化某一主题的知识,或者为他们发现新知识提供机会。

    MOOC的发展潜力远远不只以上这些优势。慕课满足了大学本科生对个性化教育以及著名大学和机构提供支持的高质量培训的高端需求。此外,MOOC提倡新方法和创新教育实践,以及最新的评估方法,包括共同评估和同伴互评,这在传统大学教学中并不常见。慕课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好处更多,特别是在那些受教育机会非常有限并且年轻人和成年人由于教育资源匮乏而无法接受教育的地区。MOOC使他们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取知识,否则因为时间或距离的限制,他们根本无法获取这些知识。最后,可以肯定的是,慕课不仅使学生受益,也使大学受益,因为大学可以通过慕课增加声誉,通过证书盈利,还可以聘请大学教授来授课,传播知识。慕课公司也可以通過创建数字平台、提供教学内容并发行证书获取利润。慕课的发展潜力和优势以及局限性和劣势见表1:

    (五)研究主题和热点话题

    根据Veletsianos 和Shepherdson(2015),慕课研究主题可分为以下四大类:(1)注重学生的研究;(2)注重教师的研究;(3)注重设计的研究;(4)注重情境和影响力的研究。[16]这四大主题有效地概括了各种不同的慕课研究领域。在笔者搜集的59篇期刊论文中,有26篇论文主要与学生研究有关,其次是注重设计研究(19项)、注重情境和影响研究(9项)以及注重教师研究(5项)。

    注重学生的研究。大多数文献集中在与学习者和学习有关的主题上,该主题涵盖学习者行为和表现,学习者参与和互动,学习者感知和偏好,学习者体验、动机和人口统计,等。大量的研究者考察了慕课的完成率、保留率和学习者亚群体。例如,Jordan(2014)发现慕课完成率通常不到注册人数的10%[17];Reich(2014)显示,具有不同意图的学习者的认证率有很大差异[18]。这方面的研究通常与研究者将学习者进行识别和分类的有关。 Kizilcec,Piech和Schneider(2013)将学习者分为四类:完成者、观察者、早退者和体验者[19]。Kellogg,Booth和Oliver(2014)将学习者分为互动者、上网者、主持人和隐形人[20]。

    注重设计的研究。此主题与MOOC本身的设计、创建和实施有关,包括评估方法的研究,独特学习环境的描述,针对特定主题的MOOC的创建以及对课程成功性的评估。例如,Yang,Piergallini,Howley和&Rose(2014)致力于将社交互动工具纳入在线课程中[21]。Nour Awni Albelbisi(2020)制定和验证了MOOC的成功量表并发现系统质量、态度和课程质量可以预测对MOOC的满意度[22]。Aicha Bakki 和Lahcen Oubahssi等人(2020)提供了一种模型和工具即MOOC编辑工具(MOOCAT)来协助教师在联接式MOOC环境中进行教学场景设计和实施[23]。

    注重情境和影响的研究。此主题包括对MOOC的认知研究,慕课作为教育媒介的实用性研究及慕课的经济影响研究。例如,Luis Cachay-Huamn和 Darinka Ramírez-Hernndez(2019)对17210名有关能源可持续性发展的慕课参与者的跟踪调查发现,MOOC参与者意识到慕课促进了他们在能源问题方面的专业发展,获得了新的商机,拓展了职业关系,增强了自己的毅力和自学技能以及信息和通信技术的使用能力[24]。Kai Wang & Chang Zhu(2019)分析了基于MOOC的翻转式学习的有效性,并提出了慕课在传统大学教育中的重复使用指南。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在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中的表现优于传统课堂,但自我效能感和自主学习能力无变化[25]。

    注重教师的研究。很少有论文关注与教师和教学有关的主题,该主题主要关注教师对MOOC的认识、看法和经验。例如,Mingzhuo Liu, Shenghua Zha & Wu He(2019)对MOOC开发、教学和运营中的管理人员和教职员工两个重要因素进行了调查[26]。Sheard等人(2014)调查了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236名慕课教职员工对MOOC的认识和态度问题[27]。Khalil, H. & Ebner, M. (2013)调查了教师对慕课互动的认知和满意度[28]。

    三、結论

    毫无疑问,技术的进步导致了当前社会、经济和教育情境的变革。新技术正在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显示出了显著的重要性。本文分析了自2009年至2020年间发表的294篇相关文献,系统地回顾了关于MOOC的起源、概念、类型、平台、优势与局限性、研究主题和热点话题等内容。慕课因其灵活性、开放性和内容的可靠性培育了教育新方法和创新性教育实践,但要充分利用这些课程,仍然面临许多局限性,例如,以内容为中心的教学法与大规模教学无法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也无法区分用户。本研究发现慕课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于MOOC学习者的需求和经验。具体研究焦点主要针对教学设计、学生的辍学或保留、学习者的体验、社会学习、动机、参与度、表现和互动等。值得注意的是,与第一阶段(2009—2016年)相比,有关学习者的行为、动机、自我调节学习、将MOOC纳入大学课程以及学习者互动等新主题在第二阶段(2017—2020)有所增加。教学设计是第二个最常被研究的领域。但是,只有很少的研究关注MOOC教师或MOOC的教学情境和影响。另外,使用定量方法研究MOOC教师的相关研究尤其罕见。因此,我们需要开展更多与MOOC教师相关的研究,例如提供MOOC的教师动机,与MOOC相关的教师设计和开发经验,教师的教学实践,以及教师与助教、客座专家和教学设计者之间的互动。对MOOC教师的设计过程和认知能力的研究可以促进对MOOC的质量、MOOC的文化敏感性、MOOC教学法(包括课程互动和参与)以及MOOC教师的评估实践更深入的了解。此外,未来应使用定量或混合方法开展与MOOC教师有关的研究。考虑到慕课在过去几年中从最初的免费和开放模式发展成为盈利模式,建议今后的研究应继续拓展慕课的教学方法以及与慕课可持续发展和演变相关的主题。最后,本研究只选择英文文献,因此无法获得MOOC研究的全貌,这是本研究的第一个局限。其次,本研究只选择了Springer数据库上面的部分文献,文献数量有限,希望这些限制在未来的研究中得到进一步解决。

    参考文献:

    [1]Alexander McAuley, Bonnie Stewart, George Siemens & Dave Cormier. THE MOOC MODEL FOR DIGITAL PRACTICE[EB/OL]. https://www.oerknowledgecloud.org/archive/ MOOC_Final.pdf.

    [2]Deng R., Benckendorff P. A contemporary review of research methods adopted to understand students and instructors use of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Education Technology, 2017(8): 601-607.

    [3]Mota R. & Scott D. Education for innovation and independent learning [M]. Oxford: Elsevier, 2014.

    [4]Zhang, Y. Benefiting from MOOC[A]. In world conference on educational multimedia, hypermedia and telecommunications[C]. 2013(1): 1372-1377.

    [5]Shah, D. Year of MOOC-based Degrees: A Review of MOOC Stats and Trends in 2018[EB/OL]. https://www.edsurge.comnews2019-01-02-year-of-mooc-based-degrees-a-review-of-mooc-stats-and-trends-in-2018.

    [6]Brouns F , Mota J, Morgado L,et, al. A networked learning framework for effective MOOC design: the ECO project approach[M]. Oxford: EDEN, 2014.

    [7]Mohamed A. C., Ulrik S., Marold W. & Harald J. MOOCs: A Review of the State-of-the-Art [EB/OL].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75823066_MOOCs_a_review_of_the_state-of-the-art.

    [8]Francisco J. P. H., Cristina A. H. A. M., Elena G. P. MOOCs: Origins, Concept and Didactic Application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2012-2019) [J]. Technology, Knowledge and Learning, 2020(25): 853-879.

    [9]Daniel, J. Making sense of MOOCs: Musings in a maze of myth, paradox and possibility [J]. Journal of interactive Media in education, 2012(3): 1-20.

    [10]Conole,G. A new classification schema for MOOCs [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Innovation and Quality in Learning, 2014(3):65-77.

    [11]Clark, D. MOOCs: taxonomy of 8 types of MOOC [EB/OL]. http://donaldclarkplanb.blogspot.co.uk/2013/04/moocs-taxonomy-of-8-types-of-mooc.html.

    [12]Pilli, O. & Admiraal, W. A taxonomy for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J].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16(3):223-240.

    [13]Liyanagunawardena, T. R., Lundqvist, K., Mitchell, R., Warburton, S. & Williams, S. A. A MOOC taxonomy based on classification schemes of MOOC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n, Distance and E-Learning, 2019 (1):85-103.

    [14]Hill, P. The four student archetype emerging in MOOCs [EB/OL]. https://eliterate.us/the-four-student-archetypes-emerging-in-moocs/.

    [15]Teplechuk, E. Emergent models of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an exploration of sustainable practices for MOOC institutions in the context of the launch of MOOCs at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EB/OL]. https://era.ed.ac.uk/bitstream/handle/1842/7536/MOOCs_MBADissertationTeplechuk_Master.pdf?sequence=1&isAllowed=y.

    [16]Veletsianos, G. & shepherdson, P. Who studies moocs? Interdisplinarity in mooc research and its changes over time [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ributed learning, 2015(3):1-17.

    [17]Jordan, K. Initial trends in enrolment and completion of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ributed Learning, 2014(1):133-160.

    [18]Reich, J. MOOC completion and retention in the context of student intent [EB/OL]. https://er.educause.edu/articles/2014/12/mooc-completion-and-retention-in-the-context-of-student-intent

    [19]Kizilcec, R. F., Piech, C., & Schneider, E. Deconstructing disengagement: Analyzing learner subpopulations in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A]. In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earning Analytics and Knowledge, LAK[C]. New York: Association of Computing Machinery, 2013:170-179.

    [20]Kellogg, S., Booth, S., & Oliver, K. A social network perspective on peer supported learning in MOOCs for educators[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ributed Learning, 2014(5):263-289.

    [21]Yang, D., Piergallini, M., Howley, I., & Rose, C. Forum thread recommendation for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A]. In Proceedings of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al Data Mining[C]. Londo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Data Mining Society, 2014:257-260.

    [22]Nour Awni Albelbisi.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MOOC success scale (MOOC-SS)[J].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2020(25):4535-4555.

    [23]Aicha Bakki, Lahcen Oubahssi, et, al.. A Model and Tool to Support Pedagogical Scenario Building for Connectivist MOOC Technology[J]. Knowledge and Learning, 2020(25):899-927.

    [24]Luis Cachay-Huamn & Darinka Ramírez-Hernndez. Open, interdisciplinary an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al innovation to train in energy sustainability through MOOC: perception of competency develop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Interactive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IJIDeM), 2019(13):1341-1352.

    [25]Kai Wang and Chang Zhu. MOOC-based flippe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s participation, experience and learning performa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Higher Education, 2019(16): 33-51.

    [26]Mingzhuo Liu, Shenghua Zha & Wu 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Challenges: A Case Study Regarding the MOOC Development and Operations at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China[J]. TechTrends, 2019(63):621-630.

    [27]Sheard, J., Eckerdal, A., Kinnunen, P., Malmi, L., Nylén, A., & Thota, N. MOOCs and their impact on academics[A]. In Proceedings of the 14th Koli Calli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ing Education Research[C]. New York: ACM, 2014:137-145.

    [28]Khalil, H., & Ebner, M. “How satisfied are you with your MOOC?”-A research study on interaction in huge online courses[A]. In Proceedings of the World Conference on Educational Multimedia, Hypermedia and Telecommunications 2013[C]. Chesapeake, VA: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mputing in Education (AACE), 2013:830-839.

    A Review of MOOCs Research Abroad (2009-2020)

    Cheng Jian-sh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han 430205)

    Abstract:Since the birth of MOOC in 2008, research on this new open learning method has continued to grow.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trends and themes of foreign MOOC research, it is necessary 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MOOC research. This paper reviews 294 articles published in foreign journals from 2009 to 2020 to systematically explore the origin, definition, classification, platform,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MOOCs, as well as research topics and trends. The purpose is 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evaluation of MOOC research to help MOOC researchers understand more about MOOC research topics, research trends and typical research methods, and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and enlightenment for MOOC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large-scal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 review; research trends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0年度专项资助重点课题“学术英语学习者在线语料库创建与应用研究”(课题编号2020ZA13);武汉工程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专门用途英语学习者语料库创建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9014).

    作者简介:程建山,男,湖北武汉人,武汉工程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语料库语言学、外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