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性银行项目融资风险管理研究

    丁锐

    摘 要:随着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政策性银行也随之出现,其是国家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商业银行不同的是,政策性银行秉持着“保本微利,防控风险”的原则,简单来说就是开展业务并不是单纯的追求经济效益,而是贯彻国家政府的政策,是政府推动经济发展、宏观调控的手段。我国的政策性银行有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变革,政策性银行也要随之转型,在金融领域起着扶持、引导作用的政策性银行,一方面应继续开展政府赋予的政策业务,另一方面也要发展具有经济效益的商业性业务。本文讲述了政策性银行经营风险,提出了融资风险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政策性银行;项目融资;风险管理;经济发展

    政策性银行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的政策性银行主要支撑领域有三点,分别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基础产业建设、三农产业和进出口国际贸易发展。这些银行肩负着重要使命,但同时因为其经济效益较低的问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所以项目融资业务也在普遍展开,但随之而来的项目风险也在提升,所以必须形成有效的制度管理体系,站在银行的角度进行项目融资的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梯段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促进政策性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一、项目融资的概念

    (一)项目融资

    项目融资是新型融资方式,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基础建设等必不可少,和经济发展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所以基础建设、石油钢铁、能源、公共设施等建设规模正在不断加大,而这些大型建设项目无疑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所以国际金融市场根据这一情况,推出了项目融资,主要适用于项目建设,而不是生产经营。

    (二)项目融资和传统融资区别

    项目融资主要是满足中大型项目建设的资金需求,包括国家、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的融资业务,和传统的融资有着较大的不同,分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融资主体不同,项目融资业务的融资主体大都是专门的项目公司,不具备丰厚的资产,传统融资看重的是资产人的资产实力,而项目融资看重的是项目的未来发展潜力,而非项目主体的资信情况。二是还款来源不同,传统融资是以过去公司的经济效益作为凭证,以全部资产作为还款的保障,而项目融资则是以未来项目的收益作为偿还款。三是追索权限不同,对于传统融资来说,贷款发生意外,就可以向借款人进行追索,对其财产进行处置以弥补损失,而项目融资的项目借款人只是以项目资产的收益作为担保,所以不能对项目发起人进行追索。四是资金筹措方式不同,项目融资需要的资金较大,所以筹资方式多样,包括银行贷款、项目债券、国际金融机构借款等,传统融资业务就相对简单了,不需多样筹资,单一渠道即可解决。五是担保结构不同,项目融资资金占用时间长、投资规模大、不确定因素多,所以需要严谨的担保体系,以降低风险,而传统融资只需进行抵押、质押、保障担保即可。

    二、政策性银行项目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性金融运行模式需要优化

    政策性银行为了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基础建设,有着商业银行不具备的特权,以保证其保本、微利、持续经营。但这样的运行模式在长期时间的正面下,这种单一的运作模式不符合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原则,一方面增加了政策性金融服务的补贴成本,另一方面制约了政策性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部分政策性银行为了获取更大的生存空间,将业务范畴不断扩大,使其逐渐和商业银行业务交叉变多,出现了商业化的发展趋势。

    (二)资本金不足,资产负债规模过大

    政策性银行在成立起始阶段,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注册资本金分别是500亿元、200亿元和50亿元,普遍存在所有者权益比率和资本充足率过低的问题,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负债率正在逐年上升,制约了政策性银行的发展。

    三、政策性银行项目融资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有限的风险分担机制

    投资资产越分散,抗风险的能力也就越强,这一理论有着较强的参考价值。首先应保障业务模式、客户群体的多样化,不能将贷款过度集中在一个行业、地区、客户,如果出现行业性风险,那贷款风险就会集中爆发,简单来说就是不能将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项目融资的比重应向公益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方向发展,使总体融资模式有着政府担保,将项目分散开来。其次是保障项目融资的参与方多样化,政策性银行的项目融资的特点是贷款规模大,对于一家银行来说承担的风险过大,所以可以考虑建立风险分担机制,使多个银行联动起来,共同承担风险。

    (二)建立切实可行的风险转移机制

    项目融资的风险是非常复杂的,所以需综合性考虑,对于没有经营收益的公益性项目,衡量项目成功的标准就是能否如期交付。应更多的关注政策风险、社会效益,对影响项目进程的不可抗力因素进行分析和重点研究。结合风险转移理论,在商业银行项目容易领域已经广泛应用,目前可大致分为两种,分别是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保险转移就是购买工程保险,以减少自然灾害、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非保险转移指租赁代替购买、建立风险基金等方式。

    (三)完善风险管理预警机制

    政策性银行的项目融资大都期限长、资金多、规模大且客观因素多,影响风险管理的因素较多,所以应在项目融资之前,对项目进行详尽的调查、分析,对贷款后进行资金监管,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项目融资的时间从几年到几十年各不相同,而这其中会产生的风险是不言而喻的,其中包括行业动态、宏观经济数据、项目建设进度、政策法规变化,这都是需要持续关注的风险影响因素,必须建立动态的风险预警机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实时监控、记录,持续跟踪风险变化,并针对可能出现的风险采取相应措施,尽可能的降低风险发生。

    (四)向商业银行学习风险管理机制

    政策性银行的项目融资目前仍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且项目融资的风险系数也要比传统融资大的多,更复杂的情况也就意味着更大的风险。政策性银行的项目融资仍然是以政策性业务为主,政府扶持的力度较大,所以政策性银行的风险管理会出现过度依赖政府的现象,一味追求政府的保护,这就不利于风险管理的高效开展,要对项目融资的各个風险点形成清晰认知,不能将政府的承诺作为项目融资风险控制的唯一保障,要将风险管理的理念落到实处,从多角度出发。商业银行的融资业务一直都是面向市场的,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同时融资业务也是的还款源也和市场发展息息相关,所以商业银行对于风险管理更加高效,应合理的学习成熟的管理机制,吸取其中的优势,完善政策性银行的项目融资风险管理。

    (五)积极创新出符合政策性银行发展的新道路

    政策性银行的项目融资大都以基础建设、公益性业务为主,虽然政策性银行的定位决定了其不能过度向商业银行靠拢,也不能过分的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但过分脱离市场需求,完全依赖政府以政策调控的方式无疑是不利于政策性银行的发展,同时也不符合市场发展的规律。所以政策性银行应秉持着背靠政府,大力创新,是政府实施政策的有效拥护者,而不是政府的拖累。所以在当前国家大力倡导减轻负债的背景下,政策性银行应积极创新,探索出新型的业务发展道路,使其真正适合政策性银行的发展,从而有效降低项目融资的风险。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政策性银行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公益项目建设的基础,所以必须充分重视政策性银行项目融资的风险管理,针对当前管理的不足,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和优化,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建立可行的风险分担机制、风险转移机制、风险预警机制,并汲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优势,积极完善风险管理制度,促进政策性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波. 政策性银行项目融资风险管理分析[D].云南财经大学,2019.

    [2]陈甍. 政策性银行参与PPP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D].贵州大学,2019.

    [3]李东,乌云其其格.政策性金融支持农业PPP项目融资模式初探[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7(12):22-24.

    [4]周亮,方慧敏.项目融资模式初探[J].中国外汇,2017(08):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