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平县山地鸡养殖发展的思考

    王星红

    摘要:根据新平县区位优势,气候资源条件,山地鸡养殖发展现状,从资金投入、场地选择、禽舍建造、养殖设施配置、禽品种选择、养殖技术要点、疫病防控、市场营销、粪污处理等方面提出综合配套科学养殖技术措施,以期打造绿色、生态,环保、高效的山地鸡养殖模式。

    关键词:新平县;山地鸡;养殖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S83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12-0033-02

    随着高原特色农业建设步伐加快,新平县充分发挥区位及资源优势,狠抓畜牧产业结构调整,积极组织实施山地鸡养殖项目,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科学养殖技术推广运用,山地鸡养殖成效显著,农户养殖积极性高涨,山地鸡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实现了绿色生态养殖的发展目标,创造了本地品牌,养殖地山鸡已成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但是在资金投入、场地选择、禽舍建造、养殖设施配置、禽品种选择、养殖技术要点、疫病防控、粪污处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山地鸡养殖发展。笔者多年从事畜牧科技推广工作,参与了山地鸡养殖项目试验示范和具体组织实施,对新平县山地鸡养殖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参考。

    1 新平县山地鸡养殖概况

    新平县辖2街道4镇6乡,总人口为274 005人,其中农业人口为221 449人。在2015年中央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山地鸡产业项目及精准扶贫扶持养殖业项目推动下,利用灌木林、核桃林、竹子林、茶园、果园基地中配套发展适度规模的家禽养殖,实施了20个山鸡养殖项目建设,总投资542万(中央200万),完成建设鸡舍8 173 m2,围栏1 671 m,完成消毒室建设115 m2,兽医室239 m2,蓄粪便池359 m3,无害化处理池164 m3。有黎明鸡保种户4户,建设孵化室60 m2,雏鸡脱温室70 m2,种鸡舍260 m2,孵化机10台。全县有养殖500只以上的500户,养殖100只以上的90户,林下养鸡共800户,山地鸡养殖的“引、育、繁、推”体系基本形成。

    2 存在的问题

    2.1 山地鸡养殖整体规划和养殖试验研究做得不够

    对全县各乡镇山地养鸡缺少具体的整体规划,群众随意养殖,规模小,养殖技术落后,与养鸡有关的信息、技术、科技试验与散养殖方式不相互对接,养鸡科技含量低,另外缺少对山地鸡养殖的试验研究,没有具体的养殖技术规范指导鸡的养殖。

    2.2 养殖品种杂乱,良种化水平不高

    群众养鸡不注重本地土鸡的选育和提纯复壮工作,种苗过杂和退化严重,良种鸡繁殖技术落后,饲养管理水平低下,做大本地鸡品牌意识不强,使优良本地鸡品种生产性能没充分发挥,良种化进程缓慢。

    2.3 养殖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群众散养殖鸡只场地常年不消毒,放養鸡只不分群、分域饲养,不能为生长不同阶段鸡只提供营养均衡饲料,鸡舍简陋,养殖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全,整体防寒保暖性能差,放牧地没及时种植优质牧草作为补充饲料,育雏技术落后,不注重养殖密度及适时集中育肥出栏。

    2.4 养殖风险隐患依然存在

    随着产业推进、规模不断扩大,山地鸡在农村养殖业中占比重增加。但近期由于饲养环境日趋恶化,鸡病多而复杂,市场价格不稳定等因素,影响了山地鸡养殖推进。

    2.5 养殖规模小,先进技术推广运用难,产业示范带动动力弱

    散养方式依然存在,山地鸡养殖的产业化、标准化、科学化发展滞后,养殖协会或合作社等组织化程度低,养殖致富带头人欠缺,养殖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山地鸡养殖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2.6 养殖技术普及运用面不广

    不能及时组织适度规模养殖户集中培训和外出考察学习,着重在鸡场规划、饲养管理技术、疫病防控和经营管理等方面技术指导不够,养殖试验示范带动力弱,群众对科学养殖技术接受和运用困难,山地鸡养殖整体水平不高。

    3 对策措施

    3.1 组织调查

    建议由政府部门组织,农业部门承担组织全县山地鸡养殖状况调查,着重从养殖数量、规模、区域分部、养殖技术水平、市场趋势分析等方面开展实地考察,通过综合分析讨论该县山地鸡养殖发展规划和制定出山地鸡养殖技术规范,为政府发展养殖提供参考,并适时组织实施。

    3.2 推进山地鸡良种化进程

    鸡种的选择以当地的土鸡或者含有地方鸡血缘的改良鸡种。至少在外貌上呈现出土鸡特征。主要切实做好黎明鸡扩繁及选育工作,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山地鸡种源。

    3.3 林地选择和鸡舍建造

    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通过养殖项目试验示范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探索有效的养殖方法及模式,养殖土鸡的林地要宽敞开阔,地势高燥,背风向阳,有一定坡度,但不能太大,草源茂盛,交通便利之处,有养殖饮用水和发展空间,适宜牧草种植,每667 m2的饲养密度不超过100只为宜;鸡舍建设要紧靠放牧场地,中间最好能保持几十米的距离。一群鸡建1个鸡舍,1个鸡舍紧靠一片牧场。彼此之间尽量不要混杂在一起。在鸡舍内部要构建栖架,育雏舍内要有3 m高的活动板房,母鸡舍内要建产蛋窝或产蛋箱。

    3.4 科学饲养管理

    3.4.1 育雏舍准备 农户在进雏前一周要将育雏舍内的地面清扫干净,并对雏舍进行全面清扫,场地、饲槽、用具等要严格消毒,检查和调试好保温设备。

    3.4.2 育雏技术要点 雏鸡进入鸡舍3 h之后开食,投食量为6~8次/d。在两周之后,减少至3次/d,并要保证投食每天都能吃完。控制饲养密度,在2周龄以内的雏鸡要保证50~70只/m2的密度,到了3周龄~5周龄的时候,将密度控制在30只/m2,可以根据季节、气候等进行实际的调节。加强温度控制,雏鸡进入鸡舍之后,要严格控制鸡舍温度,避免温度忽高忽低。合理光照,在雏鸡3日龄内要保证24 h的光照,这样有利于雏鸡的快速成长,提高成活率。在7日龄内要保证光照18 h/d。一周后可采用自然光照。

    3.4.3 加强山地鸡养殖综合配套技术应用

    1)放牧最佳期为4~10月,因为这个时候虫草丰富,可采食足够的天然饲料。适时地转入大棚饲养,在雏鸡培育30 d左右的时候,大约也就是体重在0.5 kg的时候开始转入大棚饲养。刚开始放牧的时间要短一些,以后逐渐的延长,范围也是由近及远,逐渐扩大,使鸡群适应放养。林下饲养土鸡,公鸡与母鸡要分开饲养,切忌公母混养。公鸡养殖期在半年左右,母鸡养殖期在半年以上。

    2)搭建一些简易的避阳棚,同时放置饮水器。目的在于高温、暴风等恶劣天气条件下,可以帮助鸡群来遮阴、休息、饮水等等,降低意外情况对鸡群所造成的损失。

    3)要严格控制放养的范围,密度不要过大,可用丝网将放养区隔开。在放牧期间,要加强巡视的频率,避免鸡只逃跑,可有效地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4 落实好山地雞疫病防控技术

    全面实施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自繁自养和全进全出的方针,着重从种蛋选择、种蛋消毒和孵化,育雏严格技术规范操作,减轻不良因素对鸡只的刺激,避免疾病的诱发和外来疫病传入,适时免疫接种新支二联苗、禽流感疫苗、鸡痘疫苗、传染性支管炎疫苗、马立克氏病疫、新城疫及禽霍乱疫苗,并做好驱虫、检疫、隔离和常规消毒灭源,病死鸡只无害化处理等工作,同时为生长发育不同阶段鸡只补充营养均衡的饲料,提高鸡群抗病力,减少因疾病发生造成的损失。

    5 强化科技支撑

    5.1 技术培训

    根据产业发展现状,结合养殖户发展需求,本着“实际、实用、实效”原则,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培训,采取聘请专家,选派高级畜牧师开展养殖技术讲座,传授养殖新技术,搭建养殖户互动交流学习平台,制定出规模养殖户的长期性、经常性技术培训规程,提升综合生产水平。

    5.2 加强科技推广

    着力发展养殖专业合作社,严格执行统一规划,统一培训指导、统一建设规模、统一鸡苗供应、统一饲养管理技术、统一防疫用药规程,统一环境控制标准,统一产品收购规程,大力推广前期集中育雏,中后期生态放养为核心的生态土鸡林下养殖集成技术,实行县级科技人员挂包技术服务制度,确保养殖技术普及运用到位。

    5.3 强化市场营销

    通过组织实施山地鸡生产技术推广运用,使山地鸡养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状大、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循环型养殖目标,在条件成熟时,及时申请原产地保种,申请商标注册,大力开拓生态鸡养殖市场,通过连锁配套,建立专销区等方式提高产品知名度,从而提升经济效益。

    总之,山地鸡养殖适应了市场的需求导向,达到了禽产品绿色、生态、环保生产的要求,其发展空间大,前景广阔,政府部门要加大产业的扶持和引导,强化政策、资金、技术及服务四到位,实现山地鸡产业培强做大的远景目标,使群众通过山地鸡科学养殖增加收入,早日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