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分析

    王兆瑞

    摘要: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是学生丰富文化知识、培养文化素养的重要时期。近年来,社会上对于国学的呼声越来越高,各类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电视节目出现在大众面前,让人们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璀璨之处。如何有效开发与利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成为当下语文教学的重点。

    关键词:高中语文;优秀传统文化;开发与利用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教学观念,以及大部分人对于语文学科认识不到位的影响,导致了语文学科不受学生重视,语文教学也无法高效地将教材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输出。语文学科是学校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培养思想道德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完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当前语文教学对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解读不到位,在一味强调发展读写能力的教学环境中,使文言文、古诗词教学方面出现了过度依赖工具书的现象,这对于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来说是极为不利的,需要教师及时改善当前的教学状态。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高中语文教材是历史文化结晶的汇集,其内容的设置不仅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而且富有文化内涵。教师要发挥好教学的主导地位,将教材优势以最大化呈现给学生,有效地将优秀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无论是哪种文化,只有通过教育的手段才能做到从书本到现实的转化,才能发挥出它所具有的价值,体现其存在的意义。因此,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从书本中鲜活起来,让我们将这笔无形的财富挖掘出来,就要靠教育的手段来实现,以充分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开发案例

    1.文学知识方面

    高中语文教材的选材十分广泛,时间跨度广,文学体裁跨度大,直观地为学生大致呈现出每个历史阶段盛行的文体,从常见的唐诗、宋词、元曲,到日常鲜见的先秦散文、汉赋、楚辞、南北朝民歌等。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2(必修)》(以下统称“必修2”)中的诗经《氓》时,教师从其出自诗经《风》《雅》《颂》的哪一部,《风》《雅》《颂》划分的标准和区别,以及诗中字、词的古今用法区别等文学知识进行讲解,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道德价值方面

    语文教材选取的文学对象中大多都对某一传统美德或者正确的价值取向有着具体的体现,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先为学生讲解历史名人的事迹。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4(必修)》(以下统称“必修4”)中的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时,教师先让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事迹,弄清楚苏轼创作这首词的背景。在遭遇一系列打压事件之后,仍旧能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通过自己野外行途中偶遇风雨一事联想到更深远的意境,在坎坷的人生境遇下仍保持着豁达的胸襟,敢于直面人生的暴风雨,寄寓自己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通过这样的讲解方式有效帮助学生建立勇于面对困难的决心和胸怀,树立正确的道德和价值取向。

    3.爱国主义方面

    例如,在教学必修4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教师要清晰地为学生展现廉颇和蔺相如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和性格。在完璧归赵的部分,蔺相如视死如归,为赵国维护了尊严;在与蔺相如的矛盾中,廉颇能为了国家大义而忍气吞声,及时意识到自己的意气用事,并放下面子负荆请罪等。文章对于战争气息的刻画让生活在和平时代的学生懂得民族意识的重要性,增强其爱国主义精神,同时还可以了解“价值连城”“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怒发冲冠”“布衣之交”等成语的由来,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成语的意思和用法。

    4.政治政策方面

    根据对课文内容的讲解,帮助学生了解文章所处时代背景下的政治文化情况,有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文学历史发展体系,提升文化素养和历史素养。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3(必修)》(以下统称“必修3”)中的《寡人之于国也》时,这篇课文通过论述孟子当时的政治主张,对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做出回答,突出了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的民本思想。

    三、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

    1.合理设计课题

    教师备课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明确教学目的,在课题的设计上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例如,在教学必修2中的《涉江采芙蓉》时,这首诗展示了江南盛夏荷塘莲叶田地的美丽风光,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篇内容,掌握诗篇的主旨含义。

    2.布置诵读任务

    古诗文所具有的韵律之美是现代文学所缺乏的,通过让学生诵读诗文,亲身体会词句之优美,韵律之和谐,感受汉赋的华美、诗词的灵动。教师可以为学生寻找合适的配乐,帮助学生在诵读时更快、更好的融入感情,充分领略苏东坡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广博的宇宙观,“盖将其自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阔达的人生观;李清照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愁思等,帮助学生徜徉在古文学的海洋里,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3.重点品读,赏析名句

    教师要善于抓住诗文中的重点句,为学生进行重点解读。例如,在教学必修3中杜甫的《登高》时,“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木”即落叶,落叶萧萧的深秋无端给人一种光阴易逝人易老的凄凉之感,流水“不尽”“滚滚”而去,则暗指时光一去不回,人生短暂,从侧面体现诗人常年漂泊无依的无奈与悲凉,帮助学生掌握中心大意。

    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是对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作品的精选和汇总,跨越了文学史的多个阶段,为学生展现了较为完整的文学发展历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充分体现,对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以及思维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仰海龙.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有机契合[J].新课程导学,2016(22).

    [2]周小俊.论文化渗透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J].语文教学之友,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