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乐趣,不卡壳

    案例中的教师不仅能发现孩子对西瓜虫的兴趣,满足孩子玩的要求,而且能组织孩子一起讨论关于西瓜虫的一些问题,有着敏锐的课程意识。但是在推进项目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看起来教师是跟随着孩子脚步的,其实时时处处都有教师主导的影子。教师忽略了对孩子兴趣和学习特点的关注,从成人的角度要求孩子去有目的地做探究计划,刻板地观察和记录,却忽略了孩子探究的乐趣,这可能是活动卡壳的主要原因。

    如果是我,可能会这样来思考和推进这一活动。

    第一,组织讨论,链接孩子的已有经验,引发孩子思考。

    在孩子们偶然发现西瓜虫后,我也会像案例中的教师一样组织孩子们讨论,讨论的内容可以是比较多元开放的。比如,西瓜虫有什么好玩的地方?我们人的身体能像西瓜虫一样蜷成球吗,为什么西瓜虫能这样做?你还在其他地方发现过、玩过西瓜虫吗?关于西瓜虫,你想知道些什么?

    第二,分析梳理孩子们有关西瓜虫的问题。

    组织讨论时,孩子们一定会提很多问题,教师不是仅仅记录下这些问题,还要做一定的分析与梳理。这种分析和梳理需要建立在教师自身对西瓜虫相关知识的一定程度的了解以及对该年龄段孩子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水平的判断的基础之上。

    案例中的教師列举了她所在中班的孩子们所提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我是这样分析的。

    关于“西瓜虫住哪里”的问题,查询资料可发现西瓜虫喜欢栖息于朽木、腐叶、石块之下,有时也会出现在房屋、庭院内。因为之前就是孩子自己发现了西瓜虫,所以,孩子通过寻找、观察、比较,是能够自己解决这个问题的。探究这一问题的价值,更多的在于同伴间可以相互交流,交流后再去验证,并继续发现,从而体验其中的乐趣。

    关于“西瓜虫吃什么”的问题,由于西瓜虫本身体型小,食量也小,又是昼伏夜出、不喜阳光的,所以孩子很少有机会能观察到西瓜虫吃东西。可见,这个问题靠孩子日常观察可能是难以解决的。再者,通过网络查询发现,西瓜虫的饲养要求对中班孩子来说过于复杂和专业。而且,由于西瓜虫是杂食性的,即使通过饲养,孩子恐怕也不能真正了解和发现它们吃什么、不吃什么。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暂时搁置,如果孩子们又一次提出并非常热衷,可以组织孩子们讨论,说说他们各自的观点和理由,或者通过科普类绘本、视频让孩子有所了解。

    关于西瓜虫身体结构的问题,由于西瓜虫本身个头很小,不易观察,教师可以在孩子们观察、探究的过程中,用拍照、拍视频的方式来帮助他们。同时,也可利用绘本以及网上搜索到的一些图片、视频作为辅助。

    关于西瓜虫如何蜷成球的问题,正好是孩子们兴趣的焦点,因而也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既然孩子们都觉得让西瓜虫蜷起来很好玩,那就放手让他们玩,与此同时引导他们观察和思考。可以让孩子用语言描述,用身体动作模仿,或者用绘画表征。接着,可以引导孩子思考(也许孩子自己就会提出类似的问题):西瓜虫为什么会蜷成球?是痒了还是害怕了?可引导孩子通过多种方法来寻找答案,验证自己的猜想。

    第三,孩子们的问题让他们自己解决。

    面对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案例中的教师似乎急于让孩子们通过一些预设的方法和策略得到答案,而孩子们依然只满足于玩。其实,孩子只有在充分玩的过程中才能有所发现。

    教师可以和孩子们一起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把他们提出的问题呈现在班级的墙面上。不一定要求孩子每次探究都目的明确,很有逻辑。不如让孩子们玩一段时间后,再回顾之前的问题来说说各自的发现。其实,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一定会有所发现,他们或许会有不同的关注点、不同的思考,由此就会产生碰撞,引发后续的探究。这才是属于孩子自己的有目的的探究,而非按教师设定的计划来进行探究。根据孩子们每次的交流,教师可组织他们在问题墙上做简单记录,以展示他们的发现。这样也能让孩子清晰地看到整个探究活动怎样在推进,从而找到新的探究点。

    案例中的教师非常强调让孩子做计划和记录。做计划和记录的好处不用多说,但是把做计划和记录当作规定任务布置给中班孩子并要求他们执行是否合适呢?我看到过很多教师要求孩子做计划,但孩子其实就是随便画了一张图,因为年幼的孩子并不理解计划的意思。有的教师一开展活动就要求孩子记录,搞得有些孩子很厌烦甚至很怕做记录。有的孩子手部小肌肉动作发育尚不完善,用笔都还不太熟练,而有的孩子喜欢写写画画,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选择呢?比如,探究西瓜虫住哪里,可以请愿意画的孩子把自己是在哪里发现西瓜虫的画下来。把这些记录收集在一起,并让孩子们自己来介绍,他们就会发现原来西瓜虫在许多地方都出现过。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一起来发现这些地方有怎样的共同点,如有遮挡、阴暗、潮湿、没有阳光,等等。

    做计划在中班阶段可以和“有什么问题”以及“打算玩什么”结合起来。比如,你今天准备对哪一个问题进行研究(去看看××说的水池边的大树下西瓜虫更多是不是真的,等等),或是你准备怎么玩(让西瓜虫走独木桥,让西瓜虫蜷起来,等等),这是让孩子们去思考自己要干什么。这样的计划,孩子自然是乐意去做的。当然,中班的孩子极有可能被其他事物吸引而忘了之前的计划,因此,活动后引导孩子们交流就显现出其价值了。也许孩子在忘记原有计划的同时,又有了新的发现,解决了其他问题,这种“意外的收获”也是令人欣喜的。

    第四,引导孩子尊重生命。

    孩子们主动要求把西瓜虫带回活动室甚至饲养起来。在经历了失败(西瓜虫死了)后,可引导孩子思考:西瓜虫喜欢生活在哪里?我们给它安排的这个地方是它喜欢的吗?通过这样的讨论,教师可以引导孩子发现: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我们好心的饲养事实上可能是对它们的伤害,把它们放归自然,才是对它们最好的爱护。这种尊重生命的理念,在日常自然角的探索活动中也是需要让孩子逐渐认识和接受的。在孩子玩西瓜虫时要和孩子一起讨论:怎样做到不伤害它们,也不被它们伤害。这是在任何一个动物类探究活动中都必须重视的。

    (江苏太仓市南园幼儿园 陆永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