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核心素养的高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

    摘要:提升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贯穿于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以创建符合高中生全面发展需要的学科拓展、综合课程等在内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研究对象,将在资源开发、高中生核心素养培养等方面积累经验,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体系,搭建高中生发展的平台,拓宽高中生的视野,陶冶高中生的情操,提升高中生的综合素质等研究考量。

    关键词:核心素养;校本课程;课程开发;课程实施

    一、课题提出

    世界发展已经进入快车道,知识时代加速推进,国际竞争更加激烈。新时代我国迫切需要加快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新一代人才。2014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地位。今天,这个概念体系已经全面纳入到新一轮高中课程标准的主要考核指标中。

    不同于一般的素养概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素养核心时代”,必须改变高中课程以知识掌握为中心的局面,必须建立符合核心素养要求、符合高中生生活实际需要的课程体系,还有与之相配套的课程评价标准。基于此,在高中教学中开发校本课程,注重培养高中生核心素养,努力使高中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是应有之义。

    以上海市为例,推出校本课程的根本目的是让高中生亲近自然、走进社会,经历研究过程后获得亲身体验,养成科学的求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为我们开展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指导意见。由于科目的增加和教材难度的加大,对高中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能力要求,如抽象思维能力、综合评价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能力等。因此,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要充分展现高中课程的时代性、针对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关注高中生适应未来社会的核心素养生成,这是新時代赋予学校和教师的重任和担当,也为教师专业能力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新机遇和新要求。

    二、研究意义

    (1)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有力地推动了课程的横向拓宽延伸和纵向深入发展,有利于丰富教育教学资源,让生活和经验进入师生的教学过程,让课堂活起来,让教学实起来。

    (2)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有利于高中生的全面发展。培养高中生核心素养,促使高中生发挥自己的专长,挖掘自身的潜能;引导高中生自主探究,夯实学科基础,拓宽知识视野,促进高中生主动学习和深度学习能力的提升。

    (3)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利于教师充分实施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厚的价值,成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引导者、建设者和分享者。

    三、理论依据

    1.后现代课程理论

    美国课程专家多尔提出了后现代课程设计思路,强调课程关注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密性。校本课程开发应该树立开放、融合、发展的课程观,用发展、开放、全面的眼光看待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并将各种课程资源进行优化组合,深入挖掘、提炼课程资源中的人文和科学教育功能,并有效地实施课程教学。

    2.多元智能理论

    当代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在《心智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就智力的本质来说,智力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正难题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的有效产品的能力”;就智力的结构来说,智力是由“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交往—交流智力”等七种智力组成的。加德纳教授关于智力本质和智力结构的新理论突破了传统意义上关于智力的认识,智力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以“逻辑—数理”智力为核心的智力,还应包括现今所提倡的社会实践智力和创新探究智力等。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能够较好地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在遵循高中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关注高中生的基础性学力和发展性学力的结合,完善现代高中生的智力结构。

    3.建构主义理论

    近些年,世界范围内建构主义对教育教学的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有效地将已有经验与知识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避免了单纯地从外部进行灌输的学习;有效地将课程与课程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避免了课程孤立无援的学习;有效地将高中生基础性学力与发展性学力有机地结合起来,避免了高中生只注重知识学习而忽视创新能力学习的误区。

    四、课程体系

    围绕高中生的实际情况,重点依托教材进行开放性开发,编辑汇集适合高中生生活实际的校本课程教学资源,同时研究生活中的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和激励高中生学习和求知来构建校本课程。具体有三大体系。

    (1)建立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础的校本课程体系,扩大相关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利用范围,落实实施效果。基本思路是依托课程标准要求的核心素养目标合理构建多层次的校本课程体系,根据课堂实施的程序(课前、课中、课后),合理构建便于教学的递进式校本课程体系。

    (2)建立适合高中生全面发展需求的校本课程体系,优化课程配置结构,有效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更好地在实现核心素养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高中生的认知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从而培养高中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3)建立促进学校长远发展且具有办学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落实基于核心素养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梳理、总结学校的办学特色,为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新渠道和新领域。

    五、开发实施

    依托教务处、团委、德育处牵头,分类组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具体来说,由教务处安排各学科组织骨干教师开展学科拓展类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由团委组织师生开展社团活动、综合实践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由德育处组织师生开展入学教育、班队教育、心理健康类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搭建校本课程管理与应用平台,用以统一管理各类校本课程,实现课时统筹和进度协调。

    1.入学教育系列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组织新入学高中生开展入学教育系列活动,印发入学教育系列校本课程,指导高中生尽快适应高中生活。内容包括国防教育、安全教育、励志教育、生涯规划教育、班队集体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法制教育等课程。增强新入学高中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培养新入学高中生吃苦耐劳和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增强新入学高中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亲近感,为高中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2.基础学科系列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基础学科系列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实行统筹协调与整体设计,通过归纳梳理、适度拓展、整合汇辑,力求建立起一个分类明确、分级递进、功能全面、循环实施的学科校本课程库系统平台。各个学科汇集与学科知识点相关联的生活情境、社会现象、案例等教学资源,自编汇总开发相关校本课程。例如,语文学科结合写作素材编写的《源头活水》校本课程;数学学科结合生活实际编写的《数学建模初探》校本课程;英语学科结合英语情景化教学编写的《情景英语》校本课程;化学学科结合生活现象进行生活化教学编写的《生活中的化学》校本课程;政治学科结合生涯規划开发的《人生教育》校本课程;生物学科开发的《生命与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等等。

    3.班队活动系列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班队活动系列校本课程将文化立德和立德树人作为教育人的基本任务,走“行为—习惯—性格—命运”的教育路径,规范高中生的日常行为,引导高中生关注生活点滴,顾及每名学生的需求和成长。通过鼓励班级创立具有个性化的班训、班规等制度,赋予班级文化丰富的内涵,形成独特的、展现班级个性的校本课程,促进高中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自我认知发展意识。通过“心存感恩,成就人生”感恩教育和“争做文明高中生,创建文明班级,构建和谐校园”系列文明创建活动,引导高中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培养高中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高中生的综合发展素质。

    4.社团活动系列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加强社团活动建设是推进学校素质教育、提升高中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社团作为高中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因为其专业性、实践性、社会性而具有独有的实践和教育功能,为高中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舞台。高中生在主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起各种社团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多彩的有意义的活动,在活动体验的过程中进行着潜移默化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进而生发出自律、自控的自我认知和组织管理能力,在学生中间逐渐形成高度的组织自觉性、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目前,社团组织主要分为学科兴趣、科技创新、艺术体育、社会公益四大类型,成熟的有科技创新社团、发明社团、文学社团、模拟联合国社团、航模社团、青年志愿者协会、模拟政协社团、财经商社等社团,多样的社团极大地满足了高中生各方面的爱好,丰富了高中生的课余生活。建立在社团活动的基础上开发的校本课程种类多样,每个学期各个社团都举行一些有特色、有创意的活动。例如,模联社团每年开展“模拟联合国大会”活动;文学社团开展的征文和演讲比赛活动,邀请名师和文学社团成员交流互动活动;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的社区公益活动和青年志愿活动等,这些活动在学校和当地都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

    六、结束语

    现实教学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需要教师统筹考虑,不要多而杂,只求少而精,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运用教育智慧稳妥推进,处理好基础课程和校本课程、课内知识和课外实践之间的关系。这样,校本课程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激发出智慧和潜能的火花,点燃起学生内在的核心素养火种。

    基金项目:济宁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2018NG034)。

    参考文献:

    [1]霍力岩.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及其主要依据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0(3).

    [2]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

    [3]朱明军,郭典娟.“综合探究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教学设计[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