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始创新型人力资本制度建设研究

摘 要:在信息化、全球化、知识化的产业结构主导的现代世界,能够从事原始创新的人力资本,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原始创新程度和国家的强弱。为此中国需要加强原始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制度建设,其内容大致有:原始创新型人力资本的社会共识建设;原始创新型人力资本的产权制度建设;原始创新型人力资本的组织制度建设;原始创新型人力资本的信用制度建设;原始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培育制度建设;原始型创新人力资本的文化制度建设。
关键词:中国;原始创新型人力资本;制度
中图分类号:D693.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8)12-0024-05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依赖于中国原始创新能力的形成。对于如何形成原始创新能力,很多人认为是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以为只要增加货币资本的投入,中国的原始创新能力就会自然形成。其实这是一个错觉。我们需要认识到,中国原始创新能力形成的关键要素是人而不是钱,国家的原始创新能力直接与人力资本的创新能力相关。在信息化、全球化、知识化的产业结构主导的现代世界,能够从事原始创新型的人力资本质量与数量,决定一个国家的原始创新程度,从而决定国家的强弱。中国原始创新能力形成的关键在于是否具有越来越多的原始创新型人力资本。为此中国需要进行原始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制度建设,主要有六个方面。
一、原始创新型人力资本作用的全社会共识建设
原始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制度不完善,源于全社会对原始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决定作用没有完全清晰的共识,目前的劳动人事制度往往还是把原始创新型人力资本等同于一般人力资本,甚至是普通劳动力进行管理。延误、抑制原始创新型人力资本的积极性、创造性,以至于埋没原始创新潜力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因此建设原始创新型人力资本制度,首先需要认识原始创新型人力资本在原始创新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一是原始创新的启动作用。原始创新源于原始创意,原始创意启动原始创新。原始创意源之于直觉想象能力。原始创新型人力资本具有直觉未来的灵商,直觉本质的悟商。其最大特点是发挥自己独特的超前超常想象力,提出新的创意,力排众议,在现在显性的“无”中看到潜在的未来的“有”,推进未来的无中生有。
二是原始创新的试错作用。原始创意是发散的、模糊的、粗糙的、稚嫩的。原始创新型人力资本凭借自己的兴趣爱好,激情执著于反复实验试错的过程,把原始创意逐步变成为相对清晰明确的、可规划操作的创新目标。原始创新型人力资本具有高瞻远瞩的志商,持之以恒的意商,是专门愿意从事试错工作的人力资本,而试错是让原始创意逐步清晰、逐步成熟的唯一途径。
三是原始创新的冒险作用。试错是有成本投入,有失败的风险的。即便经历了失败,也不意味着原始创新一定会成功,一般人力资本不能承受此类失败,而原始创新型人力资本基本上是高风险承担者,具有触底反弹的逆商,虽然遇到失败会痛苦、会犹豫,但是最终能够承受原始创新过程中的各种挫折,矢志不渝。
四是原始创新的解释作用。直觉型创新虽然是原始创新的第一和关键的阶段,还是需要其他的阶段进行接续,直觉式创新—解释式创新—逻辑推理式创新—扩散式创新,是原始创新四个必经的阶段。在这四个必经阶段中,原始创新型人力资本大多处于直觉式创新阶段,与后续创新型人力资本之间的衔接通过解释式创新阶段进行,解释式创新就是把直觉创意在讨论对话中、在辩论质疑中、在妥协包容中解释,清晰、完善、提升、修正,成为可以进行逻辑推理式创新的具体项目或具体产品。直觉式创新只有经过解释式创新,才能进入具體可操作的逻辑推理式创新,最后成为具体的服务和产品的推广扩散式创新。原始创新型人力资本与后续创新的人力资本,以及一般劳动者之间的关系的初始建立和健康发展依赖于解释式创新。
五是原始创新的主导作用。因为原始创新的初始阶段是直觉式创新,要经过解释式创新、逻辑推理式创新、扩散式创新各阶段,能够从事直觉式创新阶段的人力资本群体特点是想象能力、预见能力、开拓能力、无中生有的能力相比较其他创新的人力资本更强,能够引领其他类型人力资本的后续创新。从发起原始创新到最后产生原始创新的成果的整个原始创新过程中,这部分人的思想理念、行为习惯、运作模式天然构成原始创新的主导线。如果没有原始创新型人力资本的主导,创新只能停留在引进模仿层面,很难提升,原始创新型人力资本对其他类型的人力资本起主导作用。
二、原始创新型人力资本的产权制度建设
原始创新型人力资本之所以能够在原始创新中起如此关键的作用,源于原始创新型人力资本具有独特的知识类型——超常型知识,激励原始创新型人力资本发挥关键作用的关键,是建立保护原始创新型人力资本超常型知识的知识产权制度。中国人习以为常的知识内容主要是常规型知识,原本最重要的超常型知识往往被忽视。比如,就知识内涵而言,总是注重能够用语言和文字表达的知识。为什么?因为没有文字和语言表达的知识被认为没有评判标准,靠不住。就知识外延而言,对既定的规制的尊重往往超过对新生事物的认可。为什么?因为既定的规制往往已经被大家遵守,成为常规型知识,而新生事物则是未被大众认可的新知识。就知识主体而言,相信老年人超过相信年轻人。为什么?因为老年人的知识一般是可以用语言和文字系统表达的明示知识,而年轻人的知识是还不能系统地用语言和文字表达的默示知识。就知识的载体而言,集体的知识往往凌驾于个体的知识之上。为什么?因为集体的知识是集体内每个成员共享的常规型明示知识,个体知识往往是个人独有的默示知识,集体很难分享。就知识的生产方式而言,引经据典往往比超前探索更顺利。为什么?因为可以引经据典的知识一般已经是被今人广泛学习的常规型知识,超前探索的知识往往是今人还没有创造的潜在的超常型知识。中国千百年来潜移默化的知识认知模式,已经使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超常型知识的存在。由于超常型知识没有真正进入中国人的知识框架,我们的资源管理、经济管理、政治管理、文化管理、教育管理、科研管理、劳动力管理、干部管理、知识分子管理等凡是涉及人力资本的管理都相对缺乏对年轻人探索,对质疑批判意见,对新创意、新理论、新思路的快速判断和吸纳能力,习惯于对常规型知识的灌输和遵循,所以,发挥原始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决定作用,需要建立以超常型知识为主导的新的知识管理制度。
知识可分为超常型知识和常规型知识。超常型知识和常规型知识都可以分为明示知识和默示知识。明示知识是可以用语言和文字系统表达的知识,分为常规型明示知识和超常型明示知识。常规型明示知识是在前人提出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概述的知识,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种教科书;超常型明示知识就是在大多数人还普遍处在未知状态下首次提出的知识,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纳什的博弈论。默示知识是不能够用语言和文字系统表达,通过个人的经验、技能、手艺、兴趣、爱好、天赋、灵感、激情,发散性表达的知识。默示知识涉及那些只有个别人才掌握的知识,这些知识很难向组织中的其他人传授,从而很难共享。默示知识可以分为常规型默示知识和超常型默示知识。常规型默示知识是一般人身上具有的特殊的技能、手艺和经验,比如会修车。超常型默示知识是指具有经济和社会开创性价值的特殊天赋、灵感、兴趣、爱好和激情。比如发明家。
中国原始创新能力的形成当然需要常规知识,尤其是在逻辑推理式创新和扩散式创新阶段,但是在直觉式创新和解释式创新阶段,尤其需要超常型知识,既需要超常型的默示知识,也需要超常型明示知识。原始创新型人力资本是用超常型默示知识进行想象、探索、实验、开发,用超常型明示知识启迪、引导和总结推广的群体。超常型明示知识与超常型默示知识的紧密结合是原始型创新的主导知识链条:超常型明示知识的诱导—超常型默示知识的试错—超常型明示知识的解释—超常型默示知识的探索—超常型明示知识的总结—超常型默示知识的扩散。这两种超常型知识的结合主导原始型创新,当逐渐成为常规型知识后,新一轮的超常型知识结合又在竞争中开始,无限循环。为原始型创新服务的知识产权制度在激励保护各种知识的同时,尤其需要重视保护超常型知识:对超常型默示知识的产权保护制度内容核心是对年轻人天赋、灵感、兴趣、爱好、激情、探索、想象、创意的产权保护。我们现在对于年轻人天赋、灵感、兴趣、爱好、激情、探索、想象、创意的保护是从管理方法层面进行的,而这恰恰是目前的知识产权制度的缺陷,应该把方法层面的管理上升到权利层面的保护。对于年轻人超常型默示知识的保护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于年轻人人格特征的保护:年轻人的天赋权、灵感权、兴趣权、爱好权、激情权、探索权、想象权、创意权的权利的正当性、合法性、主导性、可操作性的保护,以我之见,正当产业结构转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之际,这种保护比招商引资重要得多。
对于超常型明示知识,主要是对科学家、教育家、学者、企业家专利、著作权、品牌的产权保护。不仅是从国家层面一般性地用专利、著作权、品牌等成果型产权制度来保护,而且对于原始创新型人力资本价值的认可,系统地贯穿到整个原始型创新过程的制度建设中,比如在教育科研项目的实施中,在科技成果的转化中,在科研经费的会计制度和审计制度执行中,在国有资产的界定中都首先确认和兑现原始创新型人力资本的产权,现在的管理制度往往偏重于物质资本和货币资本的价值认定,不仅没有原始创新型人力资本的价值认定,就是一般的人力资本的价值认定都很弱,因此导致了越是原始型创新人才,越得不到公正保护的逆淘汰现象,严重损害了中国原始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创新积极性。除开宏观层面的产权保护,还有微观层面的保护,比如,在企业层面,当超常型默示知识拥有者将企业创建成功后,企业内部需要在企业股权比例上,在期权份额中、在年薪设计上、在决策权实施中,在企业收益分配上,制定有利于实现原始创新型人力资本价值的举措,让人力资本的价值计算比货币资本优先贯穿在企业的产权设计、控制权设计、参与权設计、长期收益权设计、短期收益权设计等财务会计的设计程序中。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者应该拥有企业的所有权,这是一个历史趋势。
三、原始创新型人力资本的组织制度建设
原始创新型人力资本在原始创新中发挥各种关键作用,是以市场主体自治与社会主体自治为特征的组织系统为载体的。尤其是在直觉式创新和解释式创新阶段,原始创新型人力资本开始原始创新的启动、试错、冒险、解释、主导的作用,尤其需要市场自治和社会自治进行。自上而下的政府行政组织的职责是为原始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市场自治和社会自治提供宽松的制度环境,同时依法引导和规范自治组织活动,政府在原始创新中的重要职能是培育市场和社会主体自治,让具有超常型知识的各类人才尽可能快地实现合作。培育直觉式创新者的自治组织,尤其是学者自治和年轻创新者自治之间的自治组织系统,首先是学术共同体的社会自治。各个学科、行业、领域内的专家学者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表明专家学者在充分掌握常规型明示知识的基础上具有本专业的超常型明示知识,专家学者的超常型明示知识对于处在萌芽期的超常型默示知识有鉴别、发现、培育、引导、扶持、保障的巨大功能,让专家学者成为年轻人超常型默示知识的发现者、培养者、资源配置者。不是政府运用行政力量事无巨细地去操作,也不是政府设计一个工程去分配资源,而是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具有的超常型明示知识对年轻人的指导和识别功能,让专家学者充当培育年轻人的主角。根据原始型创新需要的学者的学术共同体有利于超常型明示知识的运用。
其次是进行创新的年轻人的社会自治:超常型默示知识的主体是年轻人,年轻人身上的超常型默示知识具有个体性、潜在性、易逝性和发散性特点,具有超常型默示知识的知识主体结合的依据是他们之间的互相欣赏和吸引。他们之间的结合一定是在互相欣赏和吸引基础上的自主型合作。如自组织的小企业、自组织的小银行、自组织的天使投资、自组织的风险投资、自组织的科研团队、自组织的教学团队、自组织的中介服务、自组织的评估机构、自组织的社区管理、自组织的学校管理、自组织的实验室管理、自组织的诚信管理、自组织的协会、商会、公共交流平台等。在超常型明示知识和超常型默示知识的自组织系统周围,有大量按照原始创新要求而产生的猎头、法律、会计等市场和社会的自组织服务机构为原始创新服务,构成错落有致而张弛有度的横向合作组织系统。政府培育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的自治组织,不是减少了政府的权威,而是增加了政府的权威,因为不直接介入原始创新型自组织系统的建立,而是在尊重和保护横向合作组织架构的基础上,行使法治规范、执法引导、服务协调、财政补贴等职能,保护横向自治组织的活力。
四、原始创新型人力资本信用制度建设
原始创新型人力资本从事原始创新,需要尽可能快地获得创新需要的货币资本。传统的金融组织和金融机制很难适应,新型的金融组织应运而生,新型金融组织服务于原始型创新,那就是种子基金、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新兴金融组织,这些新兴金融组织对于原始创新型人力资本的货币需求,采取不同于传统金融的信用担保机制,将传统的货币资本信用担保改变为人力资本信用担保,以便于原始创新顺利进行。
人力资本信用担保从积极全面的角度分析投资风险,改变了传统货币资本担保忽视人力资本主导性的机制缺陷。货币资本担保看到风险存在的客观性,看不到社会上有许多能将高风险转化为高收益的创新型人力资本所有者。人力资本信用担保则看到高风险的背后存在高收益的潜能,用人的能力事先防范风险的发生,并利用高风险创造高效益,找到了能充分承担高风险、创造高收益的人力资本所有者;避免了传统货币资本担保产生的货币资本本身的不确定性。当时提供的货币担保的可靠性会随着时间的变迁而变化,因为货币资产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增值也许减值,甚至流失,极易产生虚假担保,盲目担保。用股票期权的方式将担保抵押在未来的投入产出预期,而不是已有的非人力资本抵押品上,用股票参与的方式解决了人力资本的能力转化为努力的担保的确定性;人力资本信用担保也促使人力资本所有者的诚信建设,促进了人力资本信用制度的完善,便于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每一个人力资本所有者置于信用评估的环境中。要想得到风险投资,就需要有信用,将其社会活动过程中关系到诚信与否的行为,通过具体的指标进行跟踪记录,这样一来使每一个人力资本所有者不敢有丝毫懈怠,始终具有保持良好信用记录的内在动力。
五、原始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培育制度建设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产业结构升级只能依靠原始创新,原始创新的能力取决于原始创新型人力资本的数量与质量,所以,原始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培育制度是原始创新型人力资本制度系统的基础。原始创新型人力资本不能只靠引进海外人才解决,从根本上说需要中国自己的教育系统培养,所以教育体制改革迫在眉睫。要通过教育改革,培育千千万万能够从事原始创新的人力资本群体。全社会尤其是政府需要认识到,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不是招商引资,不是货币资本的投入,而是发展具有培养原始创新型人力资本功能的中国教育。在全球各国的竞争中,教育已经成为最主要的领域。原始创新需要的人力资本不是一般的初级劳动力加工型的劳动力,也不是刻意从事引进模仿的一般人力资本,而是有想象力、超越力、批判力、突破力的新型人力资本。原始创新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我们主要靠引进国外的学者,靠引进国外教育培养的海归搞创新本身,就说明教育还缺乏培养原始创新型人力资本的能力,而中国教育没有原始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培育能力,中国就没有原始创新能力。中国教育体制需要以新的知识认知模式进行改革,把培育青少年的超常型知識作为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中国的教育改革已进行多年,但是我们还没有找到灌输常规型知识与培育超常型知识相辅相成的教学方法。目前的教育现状是,我们宁愿不惜牺牲孩子的健康去反复灌输已经常规化的知识,也不愿意给予孩子施展天赋、个性、兴趣、爱好、激情、灵感的自由时间。从幼儿园到大学十几年,孩子们承受的繁重的常规型知识灌输,不仅损害健康,也磨灭了孩子身上潜在的超常型知识萌芽。要探索超常型知识培育和应用的规律,围绕青少年创新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目标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基础上,持续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分析批判能力、想象开拓能力、创意试错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排困解难能力、协同合作能力、组织规划能力。大大压缩对常规型知识的教学和考核,探索对天赋、特长、兴趣、爱好、灵感、激情、梦想、创意培育的教学和考核方法,围绕新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评估展开全面改革,使中国教育适应原始创新型国家能力建设的需要。
六、原始创新型人力资本文化制度建设
显性制度背后的文化层面上的产权保护是原始创新型人力资本制度建设中的软制度建设,按照宪法赋予的权利,给予原始创新型人力资本想象的自由、创意的自由、批评的自由、创业的自由、组合的自由、交易的自由。允许超常型知识拥有者个性表达、平等竞争、协商讨论、实验试错,创造表达宽松、意见宽容、人事宽厚的文化环境,不是简单地用明确的契约文字保护,而是用氛围、用文化、用社会精神心态保护,形成全社会对创新创业的尊敬感和荣誉感。国家层面的保护不仅是对专利、著作、品牌形成后的制度规范,更是对专利、著作、品牌形成之前的超常型知识的隐形的文化层面的激励与保护,比如对年轻人的兴趣、爱好、灵感、激情、梦想、创意权利的隐形的软保护。
中国经济正在进入新常态,明显存在着巨大的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制度潜力和改革红利。只要我们及早重视原始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制度建设,培育越来越多的原始创新型人力资本,用越来越完善的制度激励原始创新型人力资本从事原始创新,我们就可以极大地缩短中国科学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实现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在20世纪初,中国科技在知识水平上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大约落后300年,而中国主要采用了西方的科技、教育方式后,在体制水平上大约仅落后50年。正是由于这个体制原因,中国把知识水平上几百年的差距很快缩短为几十年。
同理,在信息化,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只要制度体制改革到位,就能极大地缩短中国科学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极大地缩小产业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和产业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中国科学技术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更能证明这一点。进行原始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制度建设,是关键的一步。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拉尼.个人知识[M].许泽民,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2]Francis P. Cholle. The Intuitive Compass[M]. JOSSEY-BASS Wily Imprint. 2009.
[3]邓彦,李华军,吴明珠.产学研模式下创新型人力资本价值评估研究[J].财会通讯, 2011, (1).
[4]孔宪香.创新型人力资本分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7).
[5]刘智勇,张纬.创新型人力资本与技术进步 理论与实证[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
[6]方竹兰.人力资本与中国创新之路[M].北京:中国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7]Michael E. Poter.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 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90.
[8]R. Nelson, E. Phelps. Investment in Humans, Technological Diffusion and Economic Growth[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6, (56): 69-75.
责任编辑:晓 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