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核心要素,教学小说课文

    钱季春

    [摘 要]小说是重要的文学性体裁,是夯实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资源。统编版教材在高年级段就编选了大量经典的小说内容,并紧扣小说“情节、环境和人物”这三个核心要素,要求学生能够依循小说的文体特征,关注小说中的环境和情节来感受人物形象。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梳理情节,感受作者谋篇布局的独运匠心;聚焦环境,体悟小说创作构思的内生价值;关注人物,体悟小说着力表达的形象特点。

    [关键词]梳理情节;聚焦环境;关注人物;小说要素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25-0082-02

    统编版教材在高年级段编选了大量经典的小说内容,并紧扣小说“情节、环境和人物”这三个核心要素,要求学生能够依循小说的文体特征,关注小说中的环境和情节来感受人物形象。面对小说的文体特质和语文教材的编写用意,我们该如何展开教学呢?现以《在柏林》这篇微型小说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一、梳理情节,感受作者谋篇布局的独运匠心

    (一)品味辨析,感受微型小说简短的价值归旨

    这篇微型小说篇幅非常短小,只有寥寥几个自然段,学生在整体阅读之后就能够对其内容和情节完成相对准确的梳理:在一列从柏林驶出的列车上,两个小孩嘲笑老妇人的痴呆,在得知老婦人三个儿子在战争中去世的消息后,整节车厢都陷入了沉默。如此简单的故事情节,似乎并不能给学生带来应有的教学效益,但教师可以将其置放在这篇小说所要表达的“宏大的战争”主题背景下,让学生认识到作者选择素材的独特视角以及切入点的精妙。为了让读者能够深切感受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害,引发更多人的关注和思考,作者避重就轻,选择了一列车厢作为背景、普通的百姓遭遇为切入点,巧妙地将一个宏大的主题变得更加贴近读者的视野。教师需要将梳理出来的情节与战争主题进行巧妙对接,让学生感受微型小说创作构思的精妙。

    (二)对比洞察,感受微型小说情节的别具匠心

    小说的情节要引人入胜,就需要做到一波三折,这就要构建一个相对复杂和宏观的文本结构,但由于微型小说的人物较少、篇幅有限,情节上就需要别具匠心。因此,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对小说的信息呈现进行深入洞察,在对比中感受作者谋篇布局的精妙。

    比如作者为什么要把“老妇人因为三个儿子的去世才变得痴呆”如此重要的信息放在最后交代?很多学生并不能一下子认识到这种设置的独特价值,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对比。为此,教师将小说的内容板块重新设置:将这个最重要的信息,在小说的一开头就直接呈现出来,让每一位读者都带着已有信息走进课文。学生就会发现什么都明白,就难以在最后形成具有冲击力的感受。

    很多学生在写作文时总是喜欢平铺直叙,这一篇小说在信息和情节设置上的技巧就给了学生良好的示范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学生写作树立榜样。

    二、聚焦环境,体悟小说创作构思的内生价值

    (一)简化:以少见多,感受小说语言的弦外之音

    由于微型小说篇幅的限制,作者对于环境不可能像其他类型的小说一样,运用详实的文字进行展现。这对于孩子来说正是接触一种全新类型的契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从课文中圈画出描写环境的语句,让学生认识到微型环境的简洁。纵观整篇课文,环境描写屈指可数,一共两处:一处是第一自然段最后“一个老头狠狠扫了他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第二处是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从原本车轮“咔嚓咔嚓声”到之后的“平静”,直至最后的“寂静”。如此设置的情境虽然简单,但其背后的意蕴其实是丰富而鲜明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原本的“咔嚓咔嚓”声音感受到战争对人们生活造成的破坏,从“安静”中感受车厢氛围的变化,最为关键的是紧扣最后的“寂静”而且是“可怕的寂静”想象老人的一席话对车厢里其他人形成的震撼,更感受到作者内心体验,继而使读者的内心朝着小说的深处迈进,即感受环境描写对于小说主题的再现效果。

    (二)隐藏:从无看有,感受小说设置的独特余味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还有意识地将当时的时代背景作为一种隐藏性资源蕴藏起来。比如课文的开篇“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这句话看似只是简单地交代情况,但其实蕴藏着丰富的价值资源。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质疑:这列火车为什么要“驶出柏林”?——是为了参与不正义的战争;为什么“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而不见一个男人?——男人要么在战场生浴血奋战,要么已经在战场上阵亡……

    微型小说的言语认知非常委婉,没有教师的点拨与引领,学生很有可能会忽略。教师要给予学生相关的方法,为学生走进文本搭建认知通道。

    三、关注人物,体悟小说着力表达的形象特点

    (一)关注遣词造句,感受正面白描勾勒的表达魅力

    由于微型小说篇幅的限制,对人物的描写不可能过于细致,作者多是采用白描勾勒的方式,这种极其精准和简洁的文字,是学生进行语言学习的基础。

    比如这篇小说对老妇人和老兵的描写虽然着墨不多,但却都非常传神。如描写老兵的“头发灰白”,重在刻画人物的年事已高,但却与下面即将奔赴战场的命运形成强烈地冲击,揭示了战争的可怕;描写老妇人就用了“身体虚弱而多病”这组短语展开描写,重在揭示三个儿子在战场牺牲对老人所形成的巨大打击。这样的词语虽然并没有对人物形成立体化、多层次地描写,但紧紧与故事的情节相吻合,对于展现战争残酷的主题有着直接的关联。

    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正面描写人物的语句时,就需要将这些简洁的文字与人物形象、与小说想要表达的主题进行勾连,真正为学生语言的表达构建出一个全新的主题,为学生认知素养的发展奠基。

    (二)强化整体统整,感受侧面多维烘托的表达效果

    作者对微型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刻画绝不可能停留在正面描写的层次上,而需要借助其他维度进行多维的侧面烘托,将人物的特点更加全面而鲜活地彰显在语言文字之中。

    比如为了展现老妇人的形象,尤其是展现其受到战争的伤害时,文章除了描写其“身体虚弱而多病”之外,火车上另外孩子的表现也对老妇人的形象起到了衬托性作用,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着力体悟。如描写两个孩子时,作者运用了“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一个动作、一个表情,究竟蕴藏着怎样的深意呢?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这两个孩子在“指手画脚”的过程中可能会说些什么?她们在“嗤笑”时,心里想些什么?……借助对这两个孩子的描写让学生进行整体性感悟,从而更好地将老妇人的形象镌刻在读者的意识深处。

    无论是普通类小说,还是微型小说,都需要紧扣情节、环境和人物这三个核心要素展开,要厘清小说中这三者之间的关联展开学习,让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把握小说的特点,将教材文本的范例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