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创新研究

    朱卫卫 肖殿民 曾琛 余洁 陈婧

    摘要:社区公共服务是当今城市发展中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产生了资源回收利用与再创造的需求,同时传统的供给模式存在着诸多不合理现象导致社区服务未能真正有益于居民。“互联网+”的新时代背景下社区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从资源供给、生产到服务模式形成了政府、企业、公众相连结的资源分配链从而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当代居民生活的主要矛盾由物质生活逐渐转变为精神需求,社区文化资源的供给逐渐成为供给模式中必要的模块。

    关键词:“互联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中图分类号:D66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17-0121-02

    “互联网+”是當今各行各业发展的共有标签,这既得益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同时也与新时代广大人民的生活模式相协调。社区管理与人们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供给模式的创新不仅是便民利民的必要改革,同时也可以大大提高社区管理的效率。在社区供给模式创新的同时既要考虑到互联网最新技术的应用同时也要防止矫枉过正的行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要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操作程序,充分考虑各个年龄段的市民适用度,降低操作门槛。同时,“互联网+”操作系统的信息安全要得到保证,社区在“互联网+”系统中为市民提供供给的同时要谨防市民的隐私被不法分子获取从而谋取不法利益[1]。

    1“互联网+” 背景下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互联网+”背景催生出新式的互联网思维,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提出问题同时也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为他人提供必要的资源供给。随着互联网思维在人民生活中的渗透,资源供给主体从单一的政府及权威机构转变为多元供给。供给模式的转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个体在互联网中发起供给行为逐渐形成一定规模的模仿行为,在这种自下而上的互联网现象影响下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创新是十分必要的,将多元供给主体融入在更加规范系统的供给模式之内,才能将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从而使供需得到更加全面的保障。

    2“互联网+” 背景下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创新

    2.1社区公共服务资源供给链的构成

    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创新一方面要充分考虑用户的接受程度,在原有政府供给模式的基础上过渡到“多元化供给”的新模式的过程中以用户的体验作为模式检验的最终标准,在市场运行规律的基础上,打破传统供给模式中的“政府孤岛”现象,让市民在资源供给的模式中既成为资源的获得者同时也使自家闲置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互联网+”供给模式中供给的主体主要包括公众、企业及政府三大中心,三个资源主体构成一个完整的资源循环链。

    在这三大主体中公众作为资源受益者,较为常见的资源需求提出模式——众筹。通过众筹将资源进行直接收集同时个性化需求也可以集中反馈在政府部门;政府部门作为社会运行的权威机构,在公共服务管理中仍然处于中心管控的地位,在资源供给的模式中具有资金和渠道的优势,充分利用互联网通过招标选择最为合适的企业,将专项财政资金、公众的民间资本和公众的个性化需求承包给企业,企业在自身领域的基础之上将公共服务的生产和运营落到实处;在供给链中企业是实际的资源产出者,充分利用国家财政支持和公众资本的投入,在企业制作能力的基础上生产出符合公众需求的资源为公众提供规范系统的服务,实现需求的及时供给[2]。

    2.2供给模式保障支持

    2.2.1“互联网+”背景下沟通系统的更新

    信息技术的硬件保障是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创新的主要支持,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线上沟通交换系统形成了新一代的信息通讯方式,不仅在公众的需求及反馈系统中增加了更加直观的表现形式,同时,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将有利于社区公共服务供给领域中供给理念、供给主体、供给资金来源实现多样化,从而使得社区供给结构在创新模式中实现根本性的改变和创新。例如公众需求分析所依托的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实现了公众需求分析的精准化以及全民化,建立在有效分析基础上的生产将最大化地实现供给需求的满足。此外,建立在全平台基础上的沟通系统使得政府、公众与企业之间信息的获取与反馈更及时,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效率提升保证了供给系统的运行,避免了资源的浪费与信息不对称[3]。

    2.2.2“互联网+”推动供给理念的转变

    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理念作为管理运行模式的指导,决定了供给模式的选择、供给制度的安排、资金的获取以及供需双方的转变等等。在“互联网+”背景下政府综合社会各方资源所占比例分析得出政府自身供给能力不足,需要寻求市场中企业的配合,在资源充分利用的基础上弥补供给能力的短板。良好的互联网生态系统也为供给模式开发者提供了更多的研发创新空间,充分调动公众的参与度可以将供给的市场价值充分挖掘。

    2.2.3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制度的透明化

    一份完整、清晰的公共服务供给制度是社区提供高质量服务的保障,在社区服务的过程中因供给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共计职责不明晰,从而浪费共计资源的现象屡见不鲜。互联网思维在供给制度规则中的应用重新塑造了公共服务的供给结构,使得供给结构中的主体职责权责明晰,进而降低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成本,提升统计系统的服务能力。

    2.2.4供给资金渠道的拓展

    供给模式中资金的来源与多样化是创新模式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多样化的供给主体才能实现供给资金的持续稳定输入。国家财政是传统供给模式中资金的最大来源,互联网可实现民间资本的汇集以及企业资金的调用,既保证了在供给模式转变中资金的最大支持同时也提升了企业与公众在公共服务中的参与度,互联网的包容、开放生态环境为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打造了更加坚固的融资平台,进一步拓宽了公共服务的服务能力及范围。

    2.3“互联网+”背景下供给模式在文化领域的突出表现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基本得到满足,人口老龄化以及当代中青年在社会压力下的心理问题等逐渐成为当代隐形的社会疾病,社区供给资源的创新在文化领域的发展符合当代人们的生活需求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4]。

    互联网完善的大数据背景为社区文化供给提供了更加精准的文化需求,老年人的文化生活设施的完善得到了社区人民的充分认可,如何将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与老年人的认知能力与行为习惯相协调是社区公共服务供给需要不断与时俱进的调整与创新。同时,互联网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既满足了不同社区居民的兴趣爱好,也打破了时空限制为老年人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文化享受。互联网不仅可以满足居民提出的不同需求,同时,在结合科技发展的成果情况下可以为公众创造出符合需求预期的文化资源,将文化供给逐步打造成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一大利器。

    另一方面,中青年在各行各业为社会生产提供劳动力的同时,工作生活带来的无形压力正逐渐成为扼杀人们身体及精神的隐形杀手,社区公共服务未来在文化领域资源的提供可加强这一模块的开发。在充分挖掘潜在心理问题的基础上形成可行的资源产品,例如:有针对性地心理咨询、定期的社区活动等,融合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构建一套完备的线上线下结合的社区解压及心理调节体系,同时,活动评估、反馈系统的建立也将收集更多社区供给模式搭建的可行性建议。

    社区文化供给系统的搭建既要成为未来社区供给系统的一大亮点,同时要将文化供给系统与其他资源相融合,使得供给模式成为相互关联的统一体。在满足社区居民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实现社会长久稳定发展的目标,避免因为物质生活快速发展的同时导致居民精神层面的畸形发展,从而降低老无所依甚至反社会人格的比率。多元化仍然是文化产品的发展趋势,以多元的服务产品使得社区居民对文化供给产生兴趣进而形成日常行为的组成,真正实现社区文化供给所需达到的智能。部分试点地区实行的“百姓文化超市”便是在政府主导下,以居民文化需求为出发点,采用“超市化”供应、“菜单”服务、“订单”配送等常见互联网消费服务模式,精准高效地满足了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

    3结语

    “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高效且迅速,社区公共服务的供给在居民需求的基础上结合资金技术的最大保障正在逐渐改良传统的供给模式,同时发挥现有技术可预测的需求成為新兴产于与资源的生产起点,如何发挥互联网技术的最大优势结合人们物质以及精神需求打造更加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是对社区管理者最大的考验。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互联网技术的弊端,操作系统的难度以及信息安全的漏洞等等需要充分加以考量。

    参考文献

    [1]张洪东,宋玉莉.创新驱动“互联网+社区”背景下山东省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智慧化模式的构建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9,3(28):207-208+222.

    [2]张洪东,郭云鹏.“互联网+社区”背景下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探析[J].传播力研究,2019,3(12):195-196.

    [3]单梦媛.基于JY社区居民调查的社区公共服务需求探究[J].经营管理者,2019,6(12):95-96.

    [4]刘惠苑,丁霞.多方联动式社区居家养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J].社会福利,2020,3(7):78-79.

    (责编:陈静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