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运动赛季”体育单元教学设计探究

    王若穷

    

    摘? 要:结合体育核心素养基本要点和新课标中对于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解读,明确了将体育比赛融入到体育课堂教学中,是培养学生体育学科素养的必经途径。提炼运动教育模式中“运动赛季”这一核心概念作为教学单元设计的理论框架,以高中篮球选项为例,从教学目标、内容与课时、时间分配、策略与评价、实施注意事项等方面探析基于核心素养的“运动赛季”的体育单元教学设计。

    关键词:核心素养;运动赛季;单元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96?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09-0008-03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是体育与健康学科本质观和学科教育价值观的反映,是学生通过学习体育与健康学科后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包含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方面[1]。《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要避免在课堂上孤立、静态地进行单个知识点或单个技术的教学,每堂课都应该让学生进行多种动作技术的学练,参加形式多样的展示或比赛,注重比赛情境的创设,促进学生在面临真实的比赛情境时能运用结构化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学科核心素养[2]。”由此可见,将体育比赛融入到体育课堂教学中,是培养学生体育学科素养的必经途径。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借助体育课堂教学来达成,基于核心素养的体育课堂教学也需要进行精心设计。 单元教学是体育教学最基本的完整单位,本文尝试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下进行“运动赛季”体育教学单元的设计。

    一、“运动赛季”模式

    “运动赛季”是运动教育模式中的核心概念,它的实践形式和传统体育教学中的教学单元很相似,但是又有别于教学单元。美国学者Michael W. Metzler 認为“运动教育中使用的是运动季而不是传统的体育教学单元,一个运动季通常包括练习期(a practice period)、季前赛期(a preseason)、正式比赛期(a regular season)和有最终比赛(culminating event)的季后赛期(postseason),赛季的长度应不少于20节课。”[3]依据此理论,本研究教学单元设计安排24课次,以运动赛季的形式来整体规划单元教学,让比赛贯穿于整个教学单元中,划分小组通过运动赛季借助运动项目的规则、传统、仪式、比赛让学生成为有热情、有社会规则意识的人,并通过运动赛季的体验培养学生运动兴趣,掌握运动技能。

    二、高中篮球选项教学“运动赛季”案例

    1.教学目标的确定

    本文案例设计选用的是高一年级篮球选项教学,通过对高一年级篮球选项班的学情进行了解后,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明确教学目标:(1)学生掌握篮球运、传、投3种基本技术与基本竞赛规则(3×3篮球规则、裁判知识等);(2)通过运动竞赛激发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3)通过篮球比赛和技能的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4)通过篮球比赛让学生懂得规则意识、合作意识、拼搏精神;(5)结合篮球教学和比赛发展学生速度、力量、灵敏等素质;(6)培养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意识和能力。

    2.教学内容与课时的安排

    根据运动教育模式中一个“运动赛季”的四个部分:练习期、季前赛期、正式比赛期、有最终比赛的季后赛期,共安排24课时。

    (1)练习期

    练习期阶段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运球,原地基本运球技术、行进间急停急起运球、行进间变向运球;传接球,原地多种传接球技术、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投篮,原地单手肩上投篮、行进间投篮技术;篮球规则、裁判知识等。这一阶段共包括12课时,前9课时练习上述呈现的篮球基本技术,后3课时让学生根据竞赛规则进行比赛演练、裁判的执法练习,为比赛做准备。教师在第9课时要进行篮球竞赛规则的讲解,讲解内容不必细化,能够满足基本的比赛即可。

    (2)季前赛期

    这一阶段安排5课时,课的内容主要包括复习练习期中所教授的篮球基本技术、篮球规则及裁判法,学习篮球基础配合,教学比赛,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分析比赛。

    ①比赛分组:以一个篮球选项班30人为例,教师准备A、B、C、D、E共5个签,全班学生用随机抽签的形式分为5组,每组6人,每队推选一名小组长(可根据人数实际情况分为人数不等的小组,但组数要求必须是奇数)。

    ②赛制:采用单循环赛制进行半场3对3比赛。

    ③对阵:采用固定右下角逆时针轮转法排列,共5轮10场比赛。每轮的轮空小组组员由教师统一指挥并交小组长安排,分别做比赛的裁判和记录工作。

    ④比赛:比赛分为三节,每节5分钟,每轮两场比赛同时开始,同时结束,由教师统一计时控制比赛的开始与结束。要求每组的每名组员必须至少参加一节比赛,不得替换(请假、受伤等特殊情况除外),每组在不少于三人的情况下不得弃权。

    ⑤比赛成绩计算:教师统计每场比赛的对阵得分计算成绩,胜一场得2分,负一场得1分,弃权得0分,积分多者名次列前;若两组积分相同,按两组竞赛的胜负决定,胜队名次列前;若三组或三组以上积分相同,则按得分率大小计算名次,得分率大者列前。

    ⑥学生成绩评定:教师根据学生组内自评和在比赛中得分、篮板球等技术统计及攻防态度综合表现给予学生A、B、C三个等级成绩。

    (3)正式比赛期

    这一阶段安排3课时,课的内容主要包括巩固练习期中所教授的篮球基本技术、篮球规则及裁判法;复习、学习篮球基础配合;教学比赛;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分析比赛。

    ①比赛分组:根据季前赛期结果,淘汰名次排在最后的两个小组;其余小组按照名次从低到高的顺序依次从被淘汰的两个小组中选人,每组每次选一人,直至选完为止。分为3个小组,每组10人。

    ②赛制:采用单循环赛制进行半场4对4比赛。

    ③对阵:采用固定右下角逆时针轮转法排列对阵,共3轮3场比赛。每轮的轮空小组组员由教师统一指挥并交小组长安排,分别做比赛的裁判和记录工作。

    ④比赛:比赛分为三节,每节5分钟,由教师统一计时控制比赛的开始与结束。要求每组的每名组员必须至少参加一节比赛,不得替换(请假、受伤等特殊情况除外),每组在不少于四人的情况下不得弃权。

    ⑤比赛成绩计算:同季前赛。

    ⑥学生成绩评定:同季前赛。

    (4)季后赛期

    这一阶段安排4课时,课的内容主要包括巩固提高所教授的篮球基本技术、篮球基础配合,5对5全场篮球攻防演练、规则及裁判法研讨与修改,教学比赛,自评、互评、总结性评价、分析比赛。

    ①分组:根据正式比赛期结果,排在前两名的小组出线,其余小组均被淘汰;前两名小组按名次从高到低顺序依次从被淘汰的小组中选人,每组每次选一人,直至组员满12人为止。余下的学生由教师安排分为裁判、记录小组和后勤、啦啦队小组,分别选出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各组员任务分配。

    ②赛制:采用3场2胜制,进行全场5对5比赛。

    ③比赛:比赛分为四节,每节8分钟,每节比赛有一次暂停机会。要求每组的每名组员必须至少参加一节比赛,打满一节者再次上场可以替换。

    ④学生成绩评定:参与比赛队员成绩评定同“正式比赛期”。裁判、记录小组和后勤、啦啦队小组成绩评定由各小组长打分。

    3.赛季期课堂的时间分配

    在一个“运动赛季”中,随着练习期学习内容的推进和深入,逐步过渡到“赛季期”,在“赛季期”中,比赛只是课堂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包括赛前、赛后环节,在每一节课上分配给各个部分的时间应积极调整,如表1所示。在赛季早期,为了让学生熟悉课的形式以及相關规则和责任,会在检查责任和角色上花费较多的时间;在赛季早期,学生学习和复习篮球基本技战术的时间较多,而到赛季的中后期,学生的比赛所占用的时间会越来越多;虽然比赛的时间越来越多,但是不能忽视教师在篮球运动技能上的教学。课堂上的时间分配不是固定化的,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情、课堂突发情况、天气、场地等主客观因素随机调整。

    4.教学策略与评价

    练习期阶段主要是学习篮球的基本技术、强化体能,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互相差异性,以及面向全体学生,促使人人成功的理念。因此,主要采用分层递进的教学策略,先通过对学生集体教学打下基础,而后通过对学生的同质分组、异质分组,实施分层教学、分层练习、分层指导,使各类学生的篮球基础技术达到分层发展的目的。进入到“赛季期”后,教学策略转变为领会式教学为主,以小组练习的形式展开。教师抛出问题、下达任务,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最后由教师纠错、讲解、总结。

    教学评价方法以教师对学生成绩评定与学生对学习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前者包括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学习过程的评价两部分;后者包括学生自我和互评。学习效果和过程评价(60%):学习效果评价包括球队积分(战绩)、球队与个人比赛的技术总计、篮球基本技术、篮球基本知识等,这一部分应占40%(在于评价运动能力、健康行为的核心素养);学习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拼搏进取精神、团队协作意识、参与程度等,这一部分占20%(在于评价体育品德的核心素养)。

    学生的自评与互评(40%):自评是以书面的形式,每名学生在赛季结束后上交一份自我评价报告,从学习篮球技能、发展体能、团队意识、参与程度等几个方面做自我评述,由教师进行总结(占20%);互评是以组内讨论的形式进行,并由队长记录总结后陈述(占20%),这两部分在于评价学生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核心素养。

    三、“运动赛季”教学实施的注意事项

    1.“运动赛季”前期

    在“运动赛季”的练习期阶段,需要建立良好的课堂规则,否则不利于“赛季期”教学管理,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此阶段需要注意的点:(1)教师全面了解每一名学生的篮球水平情况;(2)介绍“运动赛季”的模式,在模拟赛中尝试;(3)完成固定的分组,明确组长及组内成员的职责;(4)使学生熟悉课中各种角色,如运动员、裁判员、记录员等;(5)热身→学习→复习→分组→比赛等套路和步骤保持一贯性,形成良好的课堂常规。

    2.“赛季”阶段

    练习期过渡后,进入到赛季阶段,赛季包括季前赛、正式比赛和季后赛。“季前赛”阶段,学生需要进一步熟悉课堂常规,掌握以小组为单位学练、比赛的学习形式,组长明确自己责任,组内成员学习担任记录员、裁判员等各种角色。教师还需要引导和督促学生在比赛中运用所学的篮球技术和基础配合战术,学以致用。

    “正式比赛”阶段需要深化小组合作的模式,赋予组长更多的责任和权利,比赛中学生需熟练掌握所担任裁判员、记录员、统计员的业务,能做到准确有效率,比赛的入场式、团队口号、队服等可模仿正规比赛的形式。提高比赛的参与性,强调技战术的运用,培养运动文化和团队意识。

    季后赛阶段,又称为最终比赛,是整个运动季学习的高潮阶段。该阶段要通过比赛决出运动季的冠亚军,教学过程中注意比赛氛围的营造,如入场式、啦啦队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比赛的气氛。

    参考文献:

    [1]潘绍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视野中的教学设计与实施[J].体育教学,2018,38(4):8-11.

    [2]季浏.我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J].体育科学,2018,38(2):3-20.

    [3]高航,高嵘.运动教育模式实施策略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2):60-63.

    [4]于素梅.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中国学校体育,2016,36(7):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