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头是蚯蚓的头和尾

    朱亚南

    

    

    午后,雨过天晴,孩子们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漫步在幼儿园的操场上,邂逅了一条出来透气的蚯蚓,它瞬间成了孩子们关注的焦点。“我没有看到它的脚,它是怎么走路的呢?”“它的眼睛在哪里呀,没有眼睛怎么看东西?”“它有鼻子吗?怎么呼吸呢?”“我看到蚯蚓两头都差不多的,哪头是它的头呢?”……

    看孩子们对蚯蚓的兴趣如此浓厚,我便说:“很多问题我也不知道答案,不如我们把蚯蚓带回去慢慢研究。”孩子们十分赞同。

    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把蚯蚓放到自然角的器皿里,继续观察着、议论着。于是,我引导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问题记录下来,统计出大家最想了解的问题,再一一探究。结果孩子们最想了解的是以下几个问题:哪头是蚯蚓的头,哪头是尾?蚯蚓有眼睛和嘴巴吗?蚯蚓有耳朵吗?它怎么听到声音的?蚯蚓有没有脚,它是怎么走路的呢?蚯蚓是用什么呼吸的?

    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点,我和孩子们开展了第一次讨论。我问:“看来大家最想知道哪头是蚯蚓的头,哪头是蚯蚓的尾。有哪位小朋友知道呢?”孩子们回答说:“我看到蚯蚓的两头长得一样,所以我分不清哪头是头,哪头是尾。”“是的,它的眼睛、嘴巴太小了,看不见,所以不知道哪是头,哪是尾。”我继续问:“那谁知道怎么才能分清楚呢?”孩子们回答说:“蚯蚓往哪头爬,哪头就是头。”“我认为蚯蚓用哪头吃东西,哪头就是头。可就是蚯蚓嘴巴太小了,看不见。我们可以用放大镜看。”“蚯蚓用哪头拉臭臭,哪头就是尾。”……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分辨蚯蚓头尾的方法,并个个跃跃欲试。于是,我给他们布置了一个小任务,用两天时间去探究解决这一问题。可以独自完成,也可以和小伙伴或父母一起探究,并将自己的探究方法和结果记录下来,两天后进行分享。

    这两天班级自然角里热闹非凡。“老师,我有了一个新发现!”彤彤激动地喊着,“我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发现蚯蚓的两头不是一样大的,一头粗一些,一头细一些。”我立刻对彤彤竖起了大拇指:“你观察得真仔细,你们再看看还有什么新的发现。”“真的是一头粗,一头细呢。用放大镜看得可真清楚,我都能看到细的这头有点黑黑的,是蚯蚓的血管吗?”妙妙边用放大镜观察边说。“我觉得可能是它吃的土,土不是黑黑的吗?”艾艾接着妙妙的话说道。说完两个女孩子哈哈大笑。接着,艾艾握着放大镜聚精会神地观察着,突然,她悄悄地告诉我:“蚯蚓的这头还有一个凸起来鼓鼓的地方呢,像是它戴的项链。”我朝着艾艾指的地方看了看,靠近蚯蚓粗的一头的地方还真有凸起来的一圈。我对艾艾竖起了大拇指:“这个发现真棒,可是这凸起的圈是什么呀?它有什么作用呢?”她说:“这个我也不知道。我回家问爸爸妈妈,他们知道的可多了。”

    两天的时间很快过去了,分享会上,孩子们拿着记录卡,开心地分享着自己的新发现。艾艾一脸自豪地说:“我和爸爸一起去挖蚯蚓,发现蚯蚓在泥土里钻来钻去。我想,蚯蚓向前钻的那头应该就是它的头。我和爸爸特地验证了一下。蚯蚓身上凸起的圈叫环带。有环带的那头就是蚯蚓的头。”“我在挖蚯蚓时发现一碰到蚯蚓的身子,它就会缩成一团。在爸爸的建议下,我用棉签试了几次,如果碰它的头,它的身体就会缩成一团,如果碰它的尾巴,只有尾巴会缩一下,整个身体不会缩起来。不信大家试试。”妍妍特地把自然角的蚯蚓搬过来,当着大家的面进行实验,事实与妍妍所讲的相符。“我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发现蚯蚓的两头并不是一样的,其实是一头粗一头细。爸爸帮我查了资料,证明粗的那头是头,细的那头是尾。”彤彤肯定地说。“对的,蚯蚓是细的那头拉臭臭的,我看到了,所以那头有点黑黑的。”妙妙接着说。

    顺着孩子们的兴趣点,我拿出了准备好的蚯蚓结构图,和孩子们一起认识蚯蚓的结构。“刚才艾艾说了靠近头的附近有凸起来的圈,像项链一样,这个叫环带,是蚯蚓用来生小蚯蚓的。”“我知道了,蚯蚓只有一个环带,所以有环带的那头就是头了。”看来孩子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越来越强了。

    孩子们对蚯蚓的探索意犹未尽。一条小小的蚯蚓在孩子们的眼中是那样奇特的存在,在寻找蚯蚓哪头是头哪头是尾的答案中,我引导孩子们猜想,观察记录,实验验证。在这过程中有家长的参与、同伴的讨论。孩子们找到了多种方法来辨别蚯蚓的头和尾,他们在和蚯蚓的互动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