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虞关羽

    摘要:语文教材中丰富的美育内容,是语文教学进行审美教育的依据和源泉。教学时,通过解读文本,课外延伸,感知、品味、升华文本之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

    关键词:审美教育 ?美育 ?感知 ?品味 ?想象

    引言

    审美教育是指以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体现在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求教师以语文教材为基础,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使学生具有发现美的意识,培养学生自觉的爱美意识,激发学生创造美的兴趣。“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为学生展现了一个个“美的世界”,语文教学的审美性,主要体现在揭示教学内容的人物美、语言美、意境美、节奏美、情感美等。可以说,语文教材中丰富的美育内容,是语文教学进行审美教育的依据和源泉。

    《語文课程标准》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设计教学目标,这就将语文学科的美育提到一个更高的位置,也对语文课堂教学的美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学生如何感知美、理解美、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下面,笔者简要谈谈自己是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审美意识的。

    一、初读文本,感知情境美

    (一)趣取导语,初步感知情境美

    一堂语文课效果的好坏,导入部分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文本中的美,就要先营造出学生感受美的环境。在导入时,教师的语言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重要。教师有趣的导语,不仅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文本的情境,也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审美情趣,通过长期的训练、熏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诗意的、充满趣味的导语,可以营造出优美的语言环境氛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品味语言的美,进而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尝试运用。

    (二)善用媒体,直观感受美

    美感的获得,在于我们对形象的感知。有时,学生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结合自己的想象,将作品中所描绘的画面在脑海中呈现。但是,有些学生的表象储存贫乏,想象力不够丰富,仅凭文字的描述,脑海中难以呈现画面,也难以唤起美感。这时,最好的办法是利用图画、音乐,给学生视、听上的冲击,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产生愉悦感。例如,教学《观潮》一课时,可以利用媒体播放钱塘江大潮时的影像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钱塘江大潮来临时的雄伟壮观、气势磅礴,从而把文本中所描述的壮观现象转化为直观形象,利于让学生更直接地领悟大自然的力量。

    二、研读文本,感悟意境美

    语文课文“文质兼美”,一个个美的世界用语言艺术构筑出来。语文教学是将作品中美的语言进行深层次的解读,使之内化为学生的语感和美感,使学生走进作品的深处,整体感受文学的意境。文本解读是一个见情、见性的活动。课堂上,师生共同体验、领悟、联想,一起挖掘教材,徜徉在美的文字、美的意境中。

    以《秋天的雨》为例,名为写秋雨,实际是在写秋天。课文以秋雨为线索,将秋天缤纷的色彩、丰收的景象以及各种动植物在深秋时节准备过冬的情景巧妙地结合起来,呈现出一个美丽、欢乐、丰收的秋天。教学时,以一个“美”字贯穿整个课堂,带领学生品词析句,展开想象,共悟秋色,共赏语言,共同陶醉在美丽的秋天里。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欣赏一节语文阅读课,犹如欣赏一首甜美的诗,畅饮一杯甘醇的酒。”语文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朗读,在读中感悟文本,品味语言的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留意在自己的生活实际中发现美,让学生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美”,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三、品味语言,欣赏文本美

    (一)紧扣语言,品析课文的“美点”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的精妙之处,品味关键词句,通过引导,让学生与作者、文本产生共鸣,品味文本的语言美。比如《搭石》一文,作者用其平实而又优美的语言,把乡亲们走搭石的协调有序表现得淋漓尽致。“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学生通过反复读,感受协调有序,并可以通过表演,让学生感觉乡亲们走搭石的意境美,从而体会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再如《小桥流水人家》一文的第一段,作者用精妙的语言,让读书在脑海中对家乡留下深刻的整体印象,小溪终年环绕着村庄,垂柳随风摆,婀娜的舞姿优美自然,水鸟站在垂柳的腰上歌唱,流水也跟着唱和,多么美好的山水画啊!虽然语言很平实,但能让人感受到文章的文辞之美、意境之美。

    (二)指导 “美读”,品味文本本色美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自然界中的山川草木、日月星辰、虫鱼鸟兽多姿多彩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要想引导学生领悟文本之美,美读是关键。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读出情、读出形、读出神,在读中悟情、入情,在读中感受情感的熏陶,作品的美感也随之流露出来。

    例如,《桂林山水》对桂林的山的描写:“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影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作者运用排比句式,对仗工整。教学时,通过范读、引读、自由读、品味读、小组研读等形式,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语句的基础上,感受语句的韵味美。并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文本中描写桂林山的特点的语句和描写漓江水的语句,感受文本美。

    四、课外延伸,拓展升华美

    (一)补白文本,写出“美”的感受

    文本的空白处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想象空间,还能让学生在想象中体会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教学时,可以抓住文中的空白点,适时展开补白。《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在“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教师应善于发现文本中预设的空白点,在教学中抓好空白点,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通过想象、推理等手段进行“补白”。如《白杨》的结尾,“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课文的情景发挥想象和思考:爸爸在沉思什么?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又如《穷人》中,可以让学生结合渔夫和桑娜勤劳善良的品质,续写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之后,渔夫一家的生活会怎么样。通过填补文本的空白,激发学生的想象,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从文本中汲取营养,进入一种美的境界。

    (二)展开想象,创造“美”的形象

    理解能够再现形象美,想象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美。审美教育不仅要求我们引导学生感受美、品味美、鉴赏美,同时还要训练学生去表达美、创造美,以达到发展语言的目的。例如,教学《火烧云》一课时,引导学生在了解火烧云特点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说一说火烧云可能還会有什么颜色,是什么样子的,会有怎样的变化。又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启发学生想象西沙群岛海底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想象海底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想象满地是贝壳,孩子们在尽情地拾贝壳……通过想象,再现情境,使学生心中美的情感得以自然地流露和表达,以达到美育的目的。

    (三)走向社会,发现“美”的生活

    生活是语文的外延,语文离不开生活,有生活就有语文。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语文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教师可以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还可以做到学科资源整合,达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情趣的目的。教学《四季的脚步》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走进生活,了解自己当下所处的是什么季节,判断的依据是什么,这个季节有些什么比较突出的特点。还可以搜集有关各个季节的图画、描绘四季的歌曲等,让学生感受四季的变化。把自己的观察所得记录下来,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感受四季的美好,进一步感受我们的美好生活。再如《触摸春天》一文,文本文笔细腻,描写了一个盲童安静地在花丛中通过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表达了她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道:“安静如此热爱生活,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有同安静一样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人吗?他们又是怎样热爱生活的呢?”让学生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发现生活之美。

    结语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紧抓审美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文本语言表达美、思想意境美、文本结构美,从而使学生爱上语文,并产生情感共鸣。通过不断地情感熏陶,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升华学生的人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龙春华.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