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文学教育探析

    黄艳碧

    摘要: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文学教育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为今后持续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扎实基础。然而,当前不少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文学教育存在目标与地位设置不明确、教学方法与内容选择过于传统等问题。明确新闻传播专业文学教育的目标,确立文学审美体验中心位置、选择与专业相关的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考核方式的革新是当前培养应用型新闻专业人才文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文学教育;新闻传播专业;应用型

    2018年《新闻传播学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指出:“新闻传播学主要以文学、政治学和社会学为学科基础,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融合性”。作为应用性较强的新闻传播类专业,在积极探索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之路的时候,如何做好学科基础中的文学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大部分本科院校的新闻传播专业都是依托在文学院或者是从文学院脱胎出来,它的文学教育一般都有比较固定的课程和教学模式,主要是指以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等课程以及相关实践活动为主,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文学方面的修养,通过文学作品感悟世界、认识世界,形成对社会的洞察力,对事物的观察力以及对人生的感悟力,是人文精神和审美修养养成的重要途径。

    当下文学教育与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确出现了新的矛盾,一方面,新闻传播人才需要较强的文学修养和语言文字表达功底是大家的共識,另一面,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学校加重了采、写、编、评等专业知识课程的比重,文学教育课程和活动都受到了压缩。这样教育的结果是,学生毕业以后能很快适应职业的需求,但是缺乏长远发展的深厚内涵,相比较具有中文、法律、经济等专业基础的新闻从业人后力反而更足。

    新闻传播专业从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人文基因,它本身就归属于文学这一门类的二级学科,文学教育在本科阶段新闻传播专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文学教育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普利策曾经说过:“新闻永远是文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社会力量,新闻专业是所有职业中最重要的职业,要具有最渊博的知识和最高尚的品格。”对于任何一个新闻人而言,进行任何的新闻采访与写作以及传播信息时,必须能够对新闻事实和新闻价值有明确的判断,充分认识到人文关怀之于新闻的重要性。新闻传播专业的大学生是未来传媒行业的生力军,遍布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报刊、网络、文化创意产业等行业中的各个岗位,除了采写编评等职业技能外,在人际交往、价值坚守、道德操守等综合素质方面都有更高要求,很难想象,如果新闻从业者没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如何去引导社会舆论,如何去参与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在文学课程中包含着古今中外作家的思想精华,里面包含着社会历史的变迁,阅读品味,是一场场思想启迪和精神洗礼,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文学教育可以完善学生知识结构

    在融媒体时代,行业对新闻人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应用型人才的整体培养模式是“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其中宽口径,厚基础,就要求我们的人才培养应该具备较完善的知识结构和人文素养。在对新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调查中发现,文学素养较好的学生在后续的职业发展中会更好,特别是撰写深度报道、时政新闻、经济新闻、文体新闻等方面的能力更强。新闻专业更强调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从实际来说,要求新闻专业的学生掌握众多的科学门类和知识显然不切实际,文学教育的开设恰恰可以弥补和排除这种不足。古今中文的文学作品中包含了人类世界发展过程中的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信息,学生学习,可以从不同角度完善知识结构,提升学习能力,提升思辨能力,还可以汲取文学中的精神财富,为今后继续学习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文学教育可以提升学生新闻传播专业技能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无论新闻媒介如何变化,语言文字永远都是最重要的载体,新闻专业学生的“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技能训练都是以良好的文字驾驭能力为功底的,新闻学专业的文学教育就可以为学生文字功底打下坚实的基础。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可以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批判意识;剖析作品并写一些小论文或者对作品进行续写,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评论、语词运用和创新能力;开展文学朗诵辩论等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

    为了解应用型本科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文学教育开展的现状,本课题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为对象展开调查,认真分析了该专业近5年的教学计划与文学课程大纲,对文学院中12位老师(其中8位担任新闻专业课教学,4位担任文学课教学)进行了访谈,并向大一至大四学生发送调查问卷120份,收回107份,有效问卷98份,访谈了16名不同年级的学生。从调查结果中可发现新闻学专业的文学教育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文学教育目标与地位设置不够明确

    在近几年的教学计划中,该专业主要开设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外国文学、文学概论4门文学教育课程,主要放在专业限选模块课程中。在就文学课在新闻学专业的重要性的访谈中,4位教师认为文学教育在新闻学专业教学中非常重要,必须开设,而且应该适当增加课时。8位认为比较重要,作为基础性课程应该强调它的重要性,但应该结合专业做适当的调整。学生中有32.3%的学生认为文学教育对自己的专业学习非常重要,55.6%认为重要,也有12.1%的学生认为不重要。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从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大都认可文学教育的重要性,只有少部分学生不是很重视。但是与重视程度相悖的却是文学课慢慢的被边缘化,文学课程的学时一年年的在减少,甚至文学概论、外国文学课程也不再开设了,大型的教学改革活动也没有。更多的是增加了应用型人才需求的新闻实践技能训练课程和相关教学活动。而且这些课程的设置只是在汉语言文学课程的基础上做了删减,并未形成与专业相对应的新闻传播专业文学教育特色课程。

    在对学生阅读情况的调查中,一周课外阅读文学作品达6小时以上,一年累积阅读过20本文学著作的学生仅有22.3%,能完整地看过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原著的学生仅有13%,大部分都是只看过电视剧或者电影,对于当代文学热点现象关注度比较高。说明学生虽然意识到文学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并不是很明确文学教育对自己专业学习的具体作用。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过于传统

    该专业文学教育课程都是汉语言文学老师担任,将新闻学专业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课程教学大纲相比发现大部分都是在汉语言文学的基础上进行内容的删减,教学内容上并未注重选择新闻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内容或者篇目。老师们也表示教学方法上也大都是延续传统的文学史教师讲解和分析的方式,也会结合文学系的文学实践活动开展演讲、辩论等比赛活动,但是视角主要是以文学作品的评析为主,未能结合新闻学专业来进行选题,文学专业的老师也不能很准确地掌握新闻学专业学习中应该选择的篇目和实践要求。

    在对是否喜欢文学课的问题上,27.2%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30.3%学生认为喜欢,30.5%的学生认为一般,12%的同学认为不喜欢。谈到不喜欢的原因,大部分同学认为学习这些内容和专业无关,甚至还有人认为学了也没什么用处,还有人认为课业压力很重,诗歌和小说只有在消遣的时候才会考虑。在提及参加文学相关讲座的频率,大部分学生都表示一年最多只有一次,原因在于学校举办的场次比较少,开讲座的专家或者内容自己不感兴趣。

    在考核方式上,大部分老师表示他们基本都是采取笔试考核的,考核题型以选择填空和作品分析为主,也会比较侧重审美和思维方式的考核,但是由于相关考核机制的限制,尤其是对新闻学专业人文素质目标不够了解,一些与新闻学专业能力相结合的新形式的考核内容开展较少。

    为适应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本科阶段新闻传播专业的文学教育更应凸显专业特色,适应当前媒介融合新形势,改革已势在必行。

    (一)树立文学审美体验中心地位

    本科阶段新闻传播专业的文学教育是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服务的,新闻专业中的文学教育不能等同于中文专业的文学课,它的重点不是做文学研究,也不单是文学常识的积累,也不是遣词造句的训练课,而是通过对大量文学作品的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不断地提高鉴赏和理解文学作品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艺术感知力和道德修养,进而内化为深厚的人文精神,来指导今后工作和人生的发展。它需要的是学生把文学审美放在中心位置,把阅读当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选择新闻学专业相符合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实施中,应抓住新闻和文学的切合点,选择与新闻学专业相联系的内容。一选择是那些思考性强的文学作品;二可以选择与当下现实密切相关的文化与文学的热点,让学生认识到文学与现实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如网络文学作品,还有与之相关的文学产业发展等;三可以选择文学与新闻传播相关的知识点作为讲授的内容。如五四时期文学中报刊杂志的繁荣发展与文学创作;四是结合文学作品进行常见的写作手法讲解,与通讯、深度报道中的表达方式与语言规范讲解相结合;五是可以引导学生对当前特殊的文化现象,例如文学经典的影视剧改编、动漫画改编、作家明星化等,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并解决问题,进而指导专业学习。

    (三)创新教学思维,改革实践模式

    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平等对话,引导学生深入文学世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作为自己教学改革的立足点。在评析作品时,应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采用情境法、案例法、小组研究、合作学习、体验式等教学方法,不断创新課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文学欣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新闻写作能力。利用全媒体时代提供的各种信息和平台,可以让学生根据作品的意境拍摄微电影或者短视频,或者对小说戏剧等进行改编,或者采用情景剧表演形式等并将学生的优秀作品利用这些平台进行展示。

    另外, 可以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使用微博、QQ群、超星、雨课堂、翻转课堂等平台与学生在课前、课后进行互动性沟通和交流,结合新闻专业社团,创办文学刊物、编印学生文集、撰写文学作品推文、开展影评活动等。也可以多聘请一些当地有代表性的作家或者学者到校给学生开设相应文学教育的讲座。

    (四)改革文学教育考核方式

    对于考核的方式,可以采取多元化和强调创造力的考核方式改革,淡化以纸质考试作为导向的教学倾向。在新闻学专业,大部分文学课程都是作为专业限选课或者任选课,所以考核方式可以比较灵活,主要采取考查的形式,所以平时的文学常识考核可以利用测试平台进行训练,期末考核更应重视审美与思维方式的考查,可以采用小组制作作家作品专题报刊或者拍摄作家作品纪录片的形式进行考核,将对文学作品的品鉴分析与专业技能实践相结合。

    文学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应用型培养目标下的新闻人才而言,关乎他们能否以人文关怀之心,肩负起文化传播与社会使命,也对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对高校教师来说,要不断寻找更好的教学方式,让文学教育与专业实践相融合。除此之外,要结合时代需求,不能仅仅是依靠文学专业师资,积极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新闻学专业文学教育专职教学队伍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徐承刚.全媒体时代新闻人才的综合素养分析与对策[J].新闻界,2014(2).

    [2]何李新.高校新闻专业建设中人文教育的若干思考[J].东南传播,2012(2).

    [3]付志峰.高校新闻专业文学课教学改革探究[J].北方文学,2012(3).

    [4]刘桂华.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类人才文学素养的培养[J].青年记者,2018(6)

    [5]徐瑛.应用型本科院校新闻学专业人文素质教育改革实践研究——以福建工程学院新闻学专业为例[J].东南传播,2014(5).

    [6]李燕群.应用型地方高校文学课开放式教学实践探索[J].高教论坛,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