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工匠精神纪录片的传播现状

    张悦

    摘要:“工匠精神”作为年度热词进入人们的视野,同时引发了各行各界的回应。其中的“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对产品的严格要求,也是对生产者提出的精神标准。了解当前“工匠精神”传播问题需要我们对现状进行认真分析,并有意识地调整自身的行动,讲好中国故事。

    关键词:纪录片;工匠精神;传播现状

    (一)主体结构——官方主导,民间参与

    首先,在2011至今的纪录片中,约有16部契合“工匠精神”的作品,而其中除去两部《传家本事》和《舌尖上的中国》属于民间力量自采自制外,其余14部作品中有9部为央视独家出品,5部为央视与地方卫视、民间资本联合出品,整体呈现出以央视为主的格局。

    其次,在16部总计9894分钟的作品中,有近8415分钟的作品为央视独家制作,占到总数的85%左右,且有《超级工程》《军工记忆》《手艺》等作品不断有第二季、第三季后续作品,成为诠释“工匠精神”的主要影像作品。

    再者,播放量和话题度较高的几部作品,如《大国工匠》、《手艺》等中央电视台出品的纪录片,成为国内外大众解读“工匠精神”的主要窗口。

    (二)经营模式——行政驱动,垄断经营

    “工匠精神”相关纪录片的制作,主要以行政政策作为驱动,纪录片立项大多“出师有名”。什么时候生产,以什么主题拍摄,并没有遵循市场需求的规律,而是依赖于行政命令的要求,拍工匠精神更多的是为拍而拍。

    围绕传统电视、电视网,央视以自身得天独厚的垄断资源优势,汇集央视多部門资源,致力于打造出大国精品。央视的影片运营制作整体呈现出以渠道为中心自给自足的垄断格局。除央视部分频道独家制作外,官方纪录片运营通常以央视牵头、内部各部门配合的模式,多部门共同打造出一部作品。共计16部作品有11部是央视出品,占据了大半壁江山。这其中展示 “军工人”精神的科教题材类作品《军工记忆》,在其制作出品中央视通过联合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进行拍摄录制。而在人文题材纪录片《绣锦纪》中,中央电视台联合苏州电视台走访多地多国,展现“丝绸”的风采和文化感染力。

    (一)叙事理念——主流文化与精英文化为主

    《现代汉语词典》对“精英文化”一词定义为“是知识分子阶层中的人文科技知识分子创造、传播和分享的文化”。工匠精神纪录片中,在主流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叙事理念下,泾渭分明地形成了两类纪录片。一类是宣扬主流价值观的以科教类为主的纪录片将“工”理解为尖端制造技艺,聚焦国之重器的制造大师;另一类以弘扬精英文化的人文类为主的纪录片,将“工”理解为传统手工艺,关注民间行业精英群体背后的故事。

    (二)人物塑造——模式化的人物形象

    其一,是以工作为中心的单一视角。影片对于“工匠”的人物塑造,多选用工作身份角度的一个或几个重要事件来展现,淡化生活场景和日常人际关系,主要围绕人物在工作中的经历表现纪录片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

    其二,是对人物生命状态的静态呈现。当下人物纪录片并没有采用自然纪录片较多采用的时间轴线,用事物的成长变化推动故事展开,而是跳过之前的个人探索阶段,直接将业已成熟的“工匠”状态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观众看不到他们的眼泪,也听不到他们的叹气,剥去生命中的痛苦,仅留下成功的甜美。去掉了中间的内心成长过程后,“工匠精神”成为一种没有言说的标准,至于“工匠”精神是如何诞生、如何成长、今后如何应对当下的环境变化的问题,则留在画面之外。

    其三,是以正面为主的人物品质。影像中“工匠”们的精神品质,集中表现在他们固守内心的心境和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上。在几十分钟的时长里,“工匠”们所展示出的大多是超越平凡人的品质,从语言到行为,从神态到心理,无一不是积极向上的形象。不同剧集的人物与人物间虽并无太大关联,但却不难发现他们共有相同的品质,有九成性格沉稳自信、坚忍不拔,有七成具有开朗乐观的品质,人物性格显得较为单薄。

    (三)表现手法——宣讲式的故事叙述

    首先,是淡化逻辑关系。纪录片剧集皆采用“独立成篇”的结构,每一集独立讲述一个内容,各剧集之间没有关联,也无前后顺序。各集人物间关联较为松散,以各自独立的小故事为主线,拼接成一篇具有共同精神主题的纪录片。影片在几十分钟的时间内,以人物剪影的方式,用多位主角故事中的品质共性,揭示纪录片的精神内涵。

    其次,是以主观讲述为主。如《传家本事》采用主角叙述的方式,而较长的《大国工匠》则大多采用主角叙述穿插旁白的方式,时长平均约占六成左右。在引用外国媒体的相关报道时,较多采用旁白转述的方式,整个影片以陈述和回忆的方式情景再现。“说”这一形式反复出现在纪录片中,取代了客观的情节记录,从内心独白到人物旁白再到他人转述,语言的重量甚至超过了事实的画面。

    (一)传输播放——模式固定,渠道少

    在纪录片传播过程中,央视目前主要的传播渠道是电视和视频门户网站,呈现出先台后网的固定模式。纪录片首先在央视的CCTV-9或是其他频道的栏目率先播出,随后逐渐登录各大视频网站。

    (二)宣传推广——产品形态单一

    纪录片本身内容与热点话题的贴合度不高,而且制作周期较长,在宣传方面整体较为薄弱,缺乏商业化的广告宣传。这一特点在 “工匠精神” 相关的纪录片中有较为明显的体现。央视主要依靠电视渠道,在播出前会以新闻稿的形式通过各大新闻网进行宣传,并在CCTV-9/CCTV-4/CCTV-1中的多个栏目交叉播出宣传片进行宣传。对于国外市场,则通过海外的央视频道面向国外的用户市场进行宣传。目前尚未投放商业广告,视频登录媒介平台也无相应的首页推送。在新媒体平台的话题量与同时期的电视剧相比热度较低,宣传方式仍然停留于传统模式,在新媒体逐步成为主流的环境下显得较为被动。

    目前央视纪录片主要以电视系列视频形式播出,仅有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大电影和同名书籍只是在合作方努力下的一次尝试,其他情况下播出即意味着制作周期的结束。仅有传统的图书、改编电影,产品形态单一,除了以剧集的形式播出外,既没有与平台合作开辟推送专栏,也没有开发周边商品,例如书签、手工艺品等。这与当下IP剧抢占各种媒介,横跨小说、电视剧、电影、游戏等多领域进行出版销售的形态具有鲜明的差异。以商业化的运作方式对版权进行二次售卖的现象也没有出现,自产自销依然是目前央视纪录片的普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