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阅读教学策略谈

    何丹霞

    [摘 要]目前,阅读教学存在不少的问题。在深度学习背景下,阅读教学应由传统的知识积累型走向现代思想渗透性阅读。在课堂上,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为学生创设适宜的阅读环境,同时关注课堂生成、促进阅读融合、扩展阅读训练等,引导学生展开融合性的阅读学习,深化学生的阅读体验,延伸学生的阅读视野,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深度学习;教学策略;课堂生成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25-0045-02

    目前,阅读教学存在不少的问题,如学生主体的缺位、阅读引导的弱化、实践活动的单一等。这些都影响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在深度学习背景下,教师要注意利用多种助学手段,为学生创设阅读情境;要利用阅读生成的问题,展开教学调度。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阅读认知的融合和内化,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由传统的知识积累性阅读走向现代思想渗透性阅读,形成丰富的阅读感知和体验。

    一、创设阅读情境,唤醒学生期待

    教材文本一般都有比较强的可读性。教学时,教师要对文本进行深入研究,找到文本、学生思维的对接点,为学生做出适宜的教学引导,利用多种教辅手段为学生创设适宜的阅读情境,以有效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对文本的期待呈现个性化特征。因此,教师要做好学情分析,为学生设置阅读问题、提供图片视频、提出学习任务、启动阅读活动,使学生产生阅读的动力,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

    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的《鹿角和鹿腿》一文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让学生发现插图中有用的信息。学生开始细致观察,很快就对插图有了直观的了解。接着,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梅花鹿的动画视频,并提出要求:“梅花鹿是非常灵巧的动物,反应非常灵敏。在很多动画中,我们都能看到它们灵活的反应。但梅花鹿有太多的天敌,通过阅读课文,你对梅花鹿有了哪些新的认知呢?”通过观看视频、阅读文本,学生对此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在课堂讨论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本所蕴含的道理。经过讨论、分析,学生形成共识:“鹿角再好看也不如鹿腿实用,关键时候,还需要更实用的鹿腿。这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我们不能追求花架子,要有务实的精神。”

    案例中,教师让学生观察插图和观看视频,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直观信息,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在对文本蕴含的道理讨论时,教师给出提示,让学生结合生活展开探究,发展了学习思维,唤醒学生的学习期待。在拓宽性思考中,学生有所醒悟,这才是文本阅读的追求。

    二、关注阅读生成,矫正思维方向

    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利用课堂生成的意识,对课堂教学发生的情况做出积极应对,为学生提供更多适合的学习契机。教学生成是课堂突发事件,也是可遇不可求的教学资源。根据生成情况展开教学调度,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启迪,让学生顺利进入阅读的快车道。如,学生对文本提出问题,教师或给出针对性解读,或组织学生展开集体讨论。在教学设计环节,教师要做出一定的预判,对学生的阅读个性有一定了解,这样才能进行阅读引导。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执行阅读教学的计划,更需要关注教学生成。一旦课堂出现生成资源,就要及时准确捕捉,以便形新的教学契机。如,在教学《纸的发明》一文时,学生阅读文本后,有一个学生提出问题:“课文并没有将造纸的全过程写清楚,只是说弄成浆,捞出来晒干。难道没有用一些工具吗?蔡伦到底是如何造纸的呢?”对此,教师給学生播放一段动画视频,将造纸的过程进行直观展示。看过视频后,学生对造纸过程有了全新的认识,对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为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更清晰的梳理,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结构展开研读:“这篇说明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展开的?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呢?”于是,学生再度展开深入讨论,课堂学习探究气氛浓厚起来。

    案例中,教师根据学生质疑展开调整,利用动画展示让学生形成直观认知,并对文本展开独立思考,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挑战。学生阅读呈现个性特征,教师针对性地进行调整,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

    三、促进阅读融合,深化学习体悟

    融合性阅读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追求。在教学引导时,教师要对学生阅读的关注点进行梳理。任何文本都有丰富的意义,意境、情感、主旨、结构、表达等方面都是阅读要关注的内容。如何将这些要素融合在一起,形成系统性阅读认知,这对教师提出了挑战。教师要展开多重思考,为学生规划多种阅读线路,让学生在主动阅读中形成对文本的阅读认知。

    如,《我变成了一棵树》是一篇童话故事,学生对文本内容很感兴趣。于是,教师设计了课堂演绎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自行创编课本剧,并现场展开表演。听说有演出任务,学生自然有很高的参与热情。在小组组长的组织下,学生自然进入角色,讨论台词和动作,展开互动交流。教师深入学生中,对学生演绎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指导。课堂演绎环节,学生都有出色的发挥。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自评、互评活动,将课堂学习推向高潮。有的学生这样评价:“这个故事不同于普通的童话故事,每一个情节都是围绕‘我变成的小树展开的。如何塑造好这个人物形象,这才是最为关键的。有些同学演绎缺少情感,好像是在背书,这样削弱了它的故事性。”也有的学生说:“如果能够用一些道具来助演,相信效果会更好一些。”

    案例中,教师为学生设计演绎活动任务,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效提升了学生的阅读感知能力。

    四、拓宽阅读训练,拓展阅读视野

    设计阅读训练时,教师要注意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为学生提出延展性的问题,让学生结合课内阅读进行迁移,以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对比阅读、信息搜集、读写结合、专题演练等,都属于拓展阅读的范畴。教师应做出科学的选择,给学生的学习提帮供助。

    如,在教学《肥皂泡》一文时,教师提出了拓展性训练任务:“作者对小小的肥皂泡展开了个性描写,写出了童年难忘的记忆。在你的记忆中,有哪些有趣的经历呢?选择一个点展开介绍,看谁能够将美好的童年展示出来。”于是,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因为童年的生活极为丰富,特别是那些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印象深刻。有的学生写钓鱼的往事,也有的学生介绍学习骑自行车的经历,还有的学生讲述和同伴捉迷藏的游戏。教师跟进指导,让学生对主要情节展开重点描绘。根据教师的指导,学生展开写作活动,课堂学习渐入佳境。

    案例中,教师提出回忆性练笔任务,这与学生的学习思维高度契合。学生都能够积极地行动起来,展开思考和写作,说明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比较成功的。写作训练具有实践性特征,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思考视野,其助学作用明显。

    总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阅读引导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阅读感受,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这已经成为阅读教学的必然追求。教师应在阅读情境、阅读活动、阅读评价等环节展开深入探究,为学生提供阅读支撑,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