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党性锻炼当好人民满意的公仆

    刘笑

    [摘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新型民主政治,核心内容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公仆的要求是民主政治的委托代理关系决定的。当前我们党强调公仆意识、研究公仆理论,主要是因为这种理论和制度本身对我们党和国家机关的各级组织和各级干部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进一步清除“官父民子”的封建遗毒,彻底消除特权思想,推进反腐倡廉,有利于进一步树立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为人民服务的公仆作风。因此,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当好人民满意的公仆,首先要牢固树立公仆意识,还要不断完善人格修养,加强学习、深入实践,在具体工作中做到廉洁自律,调试好心理、调整好心态。此外,从外部环境来讲,还要强化和完善人民群众对公仆的评价机制和监督机制。

    [关键词]党性;修养;公仆

    一、“人民公仆”思想的提出

    所谓“公仆”,顾名思义就是指公众的仆人。共产党人强调自己在人民群众的利益之外,没有任何自身利益,那么“人民公仆”,就是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党政干部。近代意义上,“人民公仆”思想的诞生源自西方民主革命。关于第一个在理论上最先提出人民公仆的政治人物,理论界一直争论不休、众说纷纭。大多数人认为比较可信的观点是,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最早提出来的,在他的政治学名著《论世界帝国》一书中明确提出了“人民公仆”的提法。之后,在“人民公仆”理论得到了普遍认同和广泛传播的基础上,又有人提出了国王或官员都是人民的“勤务员”的观点。最先提出“勤务员”观点的人是英国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温斯坦莱。虽然温斯坦莱提出的“勤务员”思想和但丁提出的“人民公仆”理论,在文字上是完全不同的,但这两种不同提法它的价值取向和政治涵义是完全相同的,都是为了避免在人类社会中,产生和存在一个既自私自利又长期稳定的既得利益集团,所以强调国王或官员只是在任期之内,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佣人”或“仆役”而已,不得享有任何特权。后来,洛克、卢梭等启蒙思想家提出的“人权说”、“契约论”、“控权论”,又是对“勤务员”和“人民公仆”思想的发展。而在中国,20世纪初,梁启超、孙中山等人引入此语,一直沿用到今天。

    那么关于无产阶级政权“社会公仆”的思想,是在1871年马克思总结巴黎公社经验的时候提出的。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巴黎公社的经验时,明确地把人民群众定位为社会主人。而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都始终忠实地践行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公仆的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公仆观传播到中国,将中国朴素的“民本”思想升华到了马克思所讲的“社会的负责的公仆”那样一种理性的高度。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为基本内核的公仆思想。我们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并在党章中明确规定,“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在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又提出了“领导就是服务”这一著名论断。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又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政府改革的重要任务。总之,几十年来,特别是执政以来,我们党始终是以公仆来对党员干部进行角色定位的。防止国家和官员由公仆变为主人,就像一条红线始终贯穿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整个历史过程。那么当前,这个过程远未结束,这条红线正在继续延伸。

    二、当前中国共产党员党性对人民公仆的基本要求

    (一)忠于国家

    忠于国家就是爱国。说到爱国,它似乎更像仁人志士的事业。但是,当我们认真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发现,既然国家的强大与十三亿中国人的尊严紧密相关,那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国家的荣辱就是我们个人的荣辱。那我们能做什么?起码就是不要损害国家的利益。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越高的岗位,需要越高的境界,因为权力越大,责任越大。在高位的人一旦丧失爱国心,损害的国家利益会比普通人更大。因此,作为政府官员,尤其是高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要忠于国家。

    (二)服务人民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党的十八大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首先是“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因此,党员领导干部今天所做的一切工作,不是为了个人利益最大化,而是要让人民群众发挥历史主体作用。而且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根基和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再次指出,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而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因此只有坚持心系群众、服务人民,在思想感情上贴近人民群众,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才能牢不可破。

    (三)恪尽职守

    增强职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王岐山同志讲“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职责是责任主体必须承担的一种不可推卸的,具有强制性的因素。一个公职人员不可能把每件事情都做得尽善尽美,但必须尽心尽力地做好每一件自己权限范围内的事情。在其位,谋其政,负其责、尽其力。弘扬职业精神,勇于创造、敢于担当。不要怕多干工作吃亏,更不要怕挑重担冒风险。要勤于开拓创业,尽自己的能力,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

    (四)公正廉洁

    党员领导干部要始终打牢廉洁从政的思想基础,强化“慎独”意识,时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还要做到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革命战争年代,“小米加步枪”的共产党人为什么能够战胜“面包加大炮”的国民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勤俭务实、艰苦奋斗、身先士卒的“延安作风”打败了骄奢淫逸、贪生怕死、崇尚浮华的“南京作风”。因此,公正廉洁就是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增强党纪法规意识,经受住各种考验,树立良好形象。

    三、如何当好人民满意的公仆

    (一)牢固树立公仆意识

    公仆意识来自于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来自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及其所内含的权力观。也就是说,牢固树立公仆意识,说到底还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是党性修养的问题。那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于每一个党员干部来说都是首要问题。因此,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把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弄清楚。如果只为自己和家庭而活着,这个意义是很有限的。只有为国家、为社会、为民族、为集体的利益,奋不顾身地工作着,这样的人生才有真正的意义,才是光荣的人生、闪亮的人生。提到人民公仆这个词,我们的脑海中马上会浮现出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等几位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他们为人民群众奉献出自己的一切,实践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虽然他们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是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他们永远会活在了百姓心中。正如诗人臧克家说的:“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作为领导干部,群众在你的心里有多重,那么你在群众的心里就会有多重。因此,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做好人民满意公仆的基础。

    (二)不断完善人格修养

    领导干部要特别注重扩大自身的“非权力影响力”。领导干部的影响力也就是社会感召力,它可分为“权力影响力”和“非权力影响力”两种。权力影响力是组织赋予的。而非权力影响力,是在职权以外,由领导者个人思想、性格、才能、作风、气质、行为等自身因素构成的对被领导者的影响力。权力影响力与非权力影响力都会对领导行为产生影响,但在许多情况下,非权力影响力起更大的作用。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提高“非权力影响力”是人格修养的关键。因为人品不是建立在职位、权力基础之上的,而是在高尚的境界中产生的,它在人民群众心理上的作用是权力、职位所不能替代的。而提高“非权力影响力”,关键又在于提高领导干部的公共道德。

    (三)加强学习并深入实践

    读书学习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的一个重要途径。领导干部在党内和社会上处于重要位置,具有强大的行为导向和风气引领作用。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广大基层干部看中高级领导干部。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学习,必然会激发干部、党员和群众读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在领导干部中,也有人认为自己现有的知识差不多了,不用读书也能应付工作;有的认为干比学重要,读不读书无所谓;有的认为领导工作太忙,没有时间顾得上读书;有的认为社会上潜规则太多,需要的是关系而不是知识,书读多了反而适应不了社会,照书上的道理做会吃亏。正是这些“差不多”、“无所谓”、“顾不上”、“会吃亏”的思想观念,影响了一些领导干部的读书学习。而现代领导工作的过程,就是知识输出的过程。正确运用知识就能输出智慧、财富、真理。此外,还要勇于实践。实践是最生动的课堂,群众是最高明的老师。不管你是学富五车,还是才高八斗,不实践就一切等于零。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世界上的事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列主义都没有。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脚踏实地地干,雷厉风行地干,掷地有声地干,干在每一天,干好每件事。

    (四)把廉洁自律落实在具体行动中

    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做到廉洁自律,这是公仆的地位决定的。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现实中的诱惑和考验特别多。而有的领导干部在物欲横流面前出现了“一念之差”;在反腐倡廉的堤防中“一触即溃”;在奢靡享乐的诱惑下“一发而不可收”,堕落成腐败分子,这不仅丢了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还破坏了家庭,更败坏了党风政风。有人说,现在的官场贪腐行为很是普遍,而且在某些地方,某个时段形成了清廉者吃亏的现象,如果一味清廉会使心态难以平衡等等。对此,我们说贪腐只能得逞于一时、不可能长久于一世,即便是今天还没有被问责,但随着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情势一定会更加增强。因此,对人民负责才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唯一法宝。

    (五)调试好心理、调整好心态

    党员领导干部不能以官职的高低来评判自己事业的成败。要奈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当今纷繁的物质利诱面前,官场潜规则的确存在着。但是,那终究是逆方向的,如果一切以功名富贵为追逐目标,那就极有可能形成狭隘的是非标准和行事规则,就会偏离为人民服务的初衷,最终出局。因此,党员领导干部要调试好心理、调整好心态。心理修养是领导干部修养的一个补充。领导干部处在社会政治舞台的中心,经常会被多姿多彩的光环所笼罩,但又容易处于各种矛盾的漩涡之中,心理要承受的压力非常大。那么就要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具体来讲,就是要有“三种心态”:一是要有宽广的心胸。宽广心胸,首先表现在能容人,特别是能容有反对意见的人,能容有性格差异、能力差异和年龄差异的人。其次表现在能容事,对大事能胸有成竹、运筹帷幄;对小事能体察如微、了如指掌;对急事能处乱不惊、从容不迫;对难事能迎难而上、举一反三。二是要有透明的心迹。心迹是一个人的思想轨迹。如果我们的干部在心迹的表现上模糊、不透明、城府太深,就会给人一个高高在上、高不可攀、深不可测的印象。透明的心迹,总的要求就是,不遮掩、不做作、不故弄玄虚。此外,一个人总会有优点和缺点,在发挥自己优点的同时,也要敢于主动亮短,给他人留下一个可信的形象。三是要有远大的心志。就是要志存高远,不因困难而退缩,不因挫折而懈怠,不因世俗而世故。正确对待自己,不盲目自信,也不能消沉颓废。四是要有百姓的心态。清代辽东知府杜石坡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辈做官,当常想到未做官以前与不做官以后,自律自严,办事不期勤而自勤,俸禄不期薄而自薄。这就告诉我们,未做官之前是平民百姓,清清白白、老老实实,不做官以后也是平民百姓,轻轻松松、踏踏实实。我们的干部尤其需要具备百姓的品德,无私,无畏,胸怀坦荡;要具备百姓的品格,说实话,做实事;还要具备百姓的品位,饮水思源,知足常乐,保持一生光明磊落,做到清政廉洁,给群众一个可亲、可信、可敬的形象。

    (六)强化和完善人民群众对公仆的评价机制和监督机制

    从外部环境来讲,必须强化人民群众对公仆的评价机制。由于公仆意识是工人阶级政党的执政意识,因此公仆的行为准则应该是让人民满意,领导干部是不是公仆应该由人民来评价。那么就要加强、扩大和提高人民群众对于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权利、内容和权重,这样就能促进领导干部重视民意民生,提高为民服务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必须完善人民群众对公仆的监督机制。现在少数领导干部滥用权力,往往就是抓住了监督制约权力方面的一些薄弱环节,逃避监督制约。因此,要能够真正有效地防止领导干部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关键在于强化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防止主仆关系错位甚至颠倒。只有让各种权力通过公开化,运行于阳光之下,接受群众雪亮眼睛的监视,才能增强领导干部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宗旨意识、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孙家坤.践行群众路线 当好人民公仆[J].群众,2014(3).

    [2]余作明.强化公仆意识 做到四个努力[J].先锋队,2014(16).

    [3]王爱东.强化公仆意识 践行群众路线[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3(12).

    [4]李长胜.如何促进“公仆”本色回归[J].人民论坛,2013(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