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策略性构建

    杨彦云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地理学科是建立在生活实践上的一门必修课,一旦远离或摆脱生活元素的涵养和滋润,就会陷入“无源无本”的虚无状态。所以,生活化教学十分重要。那么,如何构建新时期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模式呢?

    以生活情境为由,走向教学做合一。在學校教育中,教师善于构建生活化课堂教学,不仅有利于拉近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引领深度学习,进而不断放大善教乐学下的“滚动学习”效应。以“地球公转”为例,教师在课堂活动环节,一方面,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直观形象地演绎地球公转的实际状况;另一方面,通过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引领学生从实际感知中切实体会地球公转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又如,以“大陆气候”为例,教师借助我国西北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种独特现象,深刻揭示大陆性气候“日温差大”的基本特点。生活化情境教学效果由此可见一斑。

    以生活涵养为由,走向教学做合一。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把课堂教学从教材和教室中“搬出”,带领学生走到可亲可近、可触可感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中,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学习实践与情感体验活动,这对引领深度学习、促进教学做合一来说,有着无可替代的正强化作用。比如:“夏季和冬季作息时间为什么不同?”“鹅卵石是如何形成的?”“本区域内房屋建筑、文化服饰等有什么特点?”诸如此类,都与地理学习息息相关。教师若善于引领学生去思考并解析生活现象,学用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以生活拓展为由,走向教学做合一。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通过生活拓展、内外链接等方式,大力开发并充分利用各类资源,为学科活动增加营养和滋补元素。比如“经纬网”知识对空间想象力要求较高,是实际教学中的重难点。特别是“有人从赤道往北的40米地方出发,先后向正南、正东、正北、正西方向分别行走了100千米。此人最终在什么位置?”这类题目往往让许多学生深感困惑。怎么办呢?教师可借助学生熟悉的球类物品,对地理现象和原理进行实验与分析,就能够收获良好的效果。

    以生活体验为由,走向教学做合一。教师应坚持在“生本学主”思想指导下,为学生提供亲身实践、情感体验的时间、环境和平台,在引领深度学习的同时,让学生在教学做合一中不断地求取真知、学做真人。以“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为例,教师在讲解这一知识基础上,为学生留出生活化操作空间:让学生走出教室并以多人小组为单元,利用影子来测量太阳的实际高度角;结合时节和气候等因素,对太阳高度角进行计算,从中获取太阳的直射角度。如此体验型学习活动,无论从趣味与过程还是效果与意义上来说,都是显而易见的。

    (责编 马孟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