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特色课程之“特色”探讨

    田许明 曲竹蓉 刘代芬 刘德峰 林荣东 程榕 王小明

    

    【摘 要】从“特色”的角度,探讨了社区教育特色课程的内涵,对“社区教育特色课程”进行了新界定,认为具有地域文化元素的课程才是特色课程。据此将社区教育课程划分为普通课程和特色课程两大类。制定了普通课程由国家统筹开发,特色课程由地方自主开发的优化策略,以期解决目前全国课程开发存在的低水平和重复开发现象。

    【关键词】社区教育;特色课程;普通课程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7)04-0052-03

    【收稿日期】2016-08-30

    【基金项目】成都市规划课题“地域文化背景下的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开发策略研究”,课题编号为2010-26

    【作者简介】田许明(1973—),男,四川旺苍人,中学高级教师,副院长,研究方向为社区教育;曲竹蓉(1955—),女,山东莱州人,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社区教育;刘代芬(1963—),女,重庆永川人,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是促进社区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全国各地都在推进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呈现出轰轰烈烈的课程开发局面,也暴露出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搞小而全、低水平开发、重复开发,造成了大量浪费。

    社区教育课程是为了满足社区居民学习需求而设立的。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内涵?社区教育课程中哪些称得上“特色课程”?对社区教育课程中的“特色”和非“特色”课程(普通课程),应该采用哪些不同的开发策略,才能克服目前的弊端?这些是本文重点探讨的问题。

    一、国内对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内涵的研究

    关于社区教育特色课程,理论界一直在探讨之中。陈乃林于2009年提出了初步的认识。他认为:“凡是面向社区全体居民,满足他们教育学习需求,让居民喜闻乐见,有利于居民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社区文明发展,符合社区教育规律和特点的课程,称之为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定位于社区教育,而不是正规学校教育,是一种特色;某门(类)课程在一个或几个地方优于或长于其它课程的方面(地方)也是一种特色”。并强调:“以上两者结合,就构成了社区教育特色课程的完整内涵。”

    上海的杜君英于2005年就对上海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核心课程和社区本位课程的划分。她认为”核心课程是超出了社区,在更大的范围内根据所有社区成员素质要求而开设的课程,具有明显的趋同化特征。而社区本位课程,是特定社区基于本社区和社区人特定需求所开设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社区教育课程”。

    上海的李惠康2008年的研究提到:“社区教育课程是面向社区居民开展教与学的载体,因此社区教育课程必须服务于社区成员的学习、发展需求,提高素质、提高生活质量,以地区和社区的发展为基本内容和基本目标,不同地区、不同社区有着不同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特征,社区居民因此而表现出区域性的特点。因此,社区教育会有一些普遍适用的课程,也应有一些适应本区域特点的课程。”“在其课程开发中也必须重视自身的普适和特适的关系。”2012年,成都社区大学张丰瑞认为,“特色课程姓“特”,是独一无二的,不是普适课程。开发特色课程,关键是要根据各自地域特色和区域特色,进行梳理、凝练和提升,再科学、规范地编撰成居民喜闻乐见的教材,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推广到普通居民中,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每一位居民的整体素质。

    以上是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认识。陈乃林的认识,将所有的社区教育课程归属于“社区教育特色课程”的范畴。从实践上来看,显得过于宽泛,难以把握。2012年,陈乃林与张志坤编写的《社区教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在课程分类上,沿用了2009年杜君英的核心课程和区本课程的提法。杜君英注意到了社区教育课程的不同特点,有趋同化的核心课程,有具有社区自身特色的课程,应该在开发上区别对待。李惠康对课程进行了普适和特适课程的划分,提出了特适课程应该具有区域性特点。张丰瑞探讨了特色课程的“特色”内涵。这些研究都认识到社区教育课程应该具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趋同化的、普遍适用的课程,一部分是本位的,适应本区域特点的。可见,随着课程实践的深化,认识也在逐步深化,对社区教育课程的“特色”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目前全国社区教育课程在开发的指导和实践上,仍然沿用了陈乃林的观点。这样,全部社区教育课程都归结于社区教育特色课程的范畴,只要是开发社区教育课程,就等同于开发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因此导致不能对课程进行统筹开发,为了避免浪费,提高质量,迫切需要对社区教育特色课程进行新的理论研究。

    二、对社区教育特色课程之“特色”的新认识 特色是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是一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具体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

    在庞大的社区教育课程体系中,有些课程具有“特色”含义,即具有独特的色彩和风格,特定的具体的环境因素是独有的。显然,健康保健、生活窍门、家电常识、插花艺术、食品卫生……,这些学科类、常识类的课程是不具有特色的。而地域文化是某地域独有的,是由特定的环境因素决定的。这就提示我們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对社区教育特色课程进行再认识,再定位。

    首先,地域性是社区教育的特点之一。开发课程中,不可避免会涉及到当地的地域文化。获评2011年全国社区教育特色课程一等奖的两门课程,一门是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社区学校的《黄道婆——被更乌泾名天下》 ,另一门是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社区学院 《话三国说蜀将》。三国蜀汉文化,是成都特有,其它地区不具有的。武侯祠位于武侯区,武侯区就是因此而得名的。而黄道婆是上海独有的。黄道婆出生于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华泾镇),是当地纺织业的鼻祖。试想,《黄道婆——被更乌泾名天下》、《话三国说蜀将》的课程开发,谁更有优势?因此,这两门课程都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堪称“社区教育特色课程”。这类课程理应由当地自主开发,旁者是不可替代的。

    因此,社区教育特色课程一定要含有地域文化才符合“特色”的定义。有些特色课程内容全部来自于地域文化,具有特色性、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如上海开发的《知我普陀》、《 商榻阿婆茶》、《莘莊蛋壳画》,北京的《陶然地书》,江苏的《 桃花坞木刻年画》、《昆山特色价值观》、《江南民间曲艺—宣卷》、《 巴城戏缘》等,四川省的《川剧》、《话三国说蜀将》、《四川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简介》、《川西民间文化》、《乱烹记》、《聊说金沙》等,都是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的社区教育特色课程。这类特色课程具有严格意义上的“特色”,可以界定为狭义的社区教育特色课程。

    其次,社区教育特色课程也不是绝对的,有些普通课程加入了地域元素,也就具有特色了。比如,保健常识课程《食疗与养生》,由于南北方的气候差异、食材和饮食习惯的差异,而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比如,四川潮湿,为了避免风湿的侵害,往往需要使用辣椒和花椒之类的辛辣食材,而北方干燥,很少食用辣椒之类。这类课程,带有很大部分的通用常识,也带有地域文化特色,是介于普通课程和特色课程之间的,可以界定为广义的特色课程。又如成都市武侯区开发的《汽车文化》,重点介绍了区内汽车市场独特的汽车美容装饰营销方式,就由一门普通课程变为广义的特色课程。

    三、新认识下的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分类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社区教育课程就内容而言,包含了普通知识和特色知识。普通知识类课程不具有独特性,不能满足“特色”的含义。可以划分到“普通课程”这一大类。而特色知识类是独有的,包含了地域文化,可以全部或部分满足“特色”的含义。应该划入“特色课程”大类。这样,将所有的社区教育课程划分为普通课程和特色课程两大类。

    同时,根据地域文化的多寡,特色的程度,将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狭义的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全部包含了地域文化元素;广义的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包含了普通知识和部分地域文化元素。

    四、社区教育特色课程新认识的实践指导意义 1.有助于理清课程开发思路

    从社区教育课程的需求和开发来看,普通课程是大量的,特色课程数量相对不大。从开发的主体来看,普通课程是没有地域限制的,各地都可以开发,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开发质量和重复开发现象不好控制;特色课程受地域性限制,只能由当地自主开发,一般不存在重复开发的现象,也容易控制质量。

    各地可以通过调研,在特色课程新理论下建立符合当地实际的课程体系。将自主开发的重点落在特色课程上。通过摸底调查,搜集本地的地域文化和地方特色,建立地域文化课程资源库,拟定特色课程开发参考目录等,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特色课程开发,集中力量打造精品。

    对于普通课程,暂时可以到课程开发较早的发达地区,如上海、北京等地引进直接使用,或引进后适当改编后再使用。以后可以根据全国社区教育课程管理机构的指导、推荐,择优引进。这样可以节约大量的精力、经费和时间。地方上还可以对引进的全国统编教材,加入适量的地方特色,以更切合地方实际。

    2.提供课程开发的决策参考

    (1)普通课程需求量很大,一律由国家开发,地方上不再自主开发。建议建立全国社区教育普通课程指导性大纲。地方上先对已开发的普通课程进行初步筛选,择优上报。全国社区教育课程指导委员会组织专家对全国的社区教育普通课程进行征集和筛选。一门或几门普通课程有编写优势的地区,也可以由全国社区教育课程指导委员会考核认定,委托编写,推荐使用。也可由国家、省、市直接组织专家编写,下发使用。并通过相关教材、教辅材料、影像材料等课程资源的销售,补偿课程开发经费。

    (2)特色课程一律由地方上自主开发。通过组织全国评审,来监控和提高开发质量,促进形成精品课程。国家社区教育课程统筹和指导机构将这些特色课程进行汇集、遴选、或深加工,再推广到全国各地,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并择优进入全国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名录,给以适当的奖励,以提高地方开发特色课程的积极性。通过组织地区之间的特色课程资源交流,来推动地区之间的地域文化交流和共享。

    3.形成资源节约型的课程优化开发模式

    根据上述研究思路,建立一个社区教育课程优化开发的策略模式(见图1),使国家和地方明确课程开发的职责和范围,实现课程开发的两条腿走路。

    【参考文献】

    [1]陈乃林.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建设的初步实践与思考[J].成才与就业,2009(19):30—32.

    [2]杜君英.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实践研究[J].职教论坛,2012(12):49—51.

    [3]李惠康.关于社区教育课程与资源建设有关问题的思考[J].上海社区教育,2008(8):22.

    Discussion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racterized Courses in Community Education

    TIAN Xu-ming1, QU Zhu-rong2, LIU Dai-fen1,

    LIU De-feng1, LIN Rong-dong1, CHENG Rong1, WANG Xiao-ming1

    (1.Chengdu Wuhou Community College;

    2.Educational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Chengdu Institute of Vocational and Adult Education, Chengdu 610000, China)

    【Abstract】From the angle of “characteristics”, the connotation of characterized course in community education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 new theoretical definition of “characterized course in community education” is defined.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one with regional cultural elements is a characterized course. Accordingly, the course in community education is divided into two kinds of general course and characterized course, while the general course is developed by the state, and the characteristic course is developed by the local institutions,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low level and repeate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course development.

    【Key words】community education; characterized course; general cou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