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指导课勿让“雷同”二字绑住手脚

    林巧青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一些一线教师由于担心学生习作雷同,在教学习作指导课时过于求新、求异,导致习作课堂效率低下,学生害怕写作文。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写话习作的定位、教材的编排意图、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教育名家的教学理念等可以看出,学生的习作不必担心雷同。

    关键词:习作教学;写话训练;雷同习作

    近年来,一些教育专家大力倡导“淡化写前指导,强化写后指导”的小学习作教学理念。“淡化写前指导”的观点认为,在学生习作前进行细致的指导容易框住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习作雷同。例如,管建刚在《我从不上“作前指导课”》一文中指出,99%的“指导”都是好心办坏事:每一个学生的长相打扮是不一样的,……嘿,偏偏,老师“指导”出来的学生的文,都是一个样儿!那么,学生习作究竟能不能雷同呢?文章所阐述的“雷同”,不是指学生从网络上或者其他媒体把整段或整篇习作抄袭下来,而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习作篇章结构、句式使用、词汇使用等出现相似的情况。

    一、从课程标准对写话习作的定位看“雷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从这样的定位可以看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而不是“学习语言文字创新”或者“学习语言文字创造”。另外,《标准》在小学阶段把“写作”改为“写话”“习作”,是为了让学生易于动笔,明确小学阶段的“写作”只是一种训练或者练习。也就是说,小学生的写话习作,其实就是简简单单地运用学过的词语、句式、篇章结构进行练习,在不断地练习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从而提升习作能力。既然是练习,就无所谓是否雷同了。

    二、从统编教材的编排意图看“雷同”

    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单独创设了习作单元,习作单元的主题与单元课文的选编、口语交际的设置有较高的一致性。这样的习作教学安排,注重知识的模仿与迁移,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把本单元课文中学到的词汇、句式、段落等运用到习作中,让书面表达变得更加容易。例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习作,题目为“春天到了……写一写你的植物朋友,让更多的人了解它。……”本单元以“大自然的春天”为主题,编排了三篇描写春天景物的文章,口语交际题目为“春游去哪儿玩”,让学生选一个地方,说一说有什么好玩的。在学习本单元的课文之后,学生通过口语交际课相互交流、分享春天的景物,为动笔习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习作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复习课文《荷花》,并鼓励学生模仿課文中的句子写植物。有的学生介绍的是花,可以模仿“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等句式进行描写。在介绍植物的叶子时,鼓励学生模仿“荷叶……,像……”的句式习作。除此之外,还可以鼓励学生把本单元学习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等诗句运用到习作中。在模仿的过程中,学生的习作难免会出现相似的词语或句式,但这样的雷同并不影响学生习作素养的提升。

    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看“雷同”

    小学生能否顺利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习作,与自身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息息相关。以第二学段为例,经过两年时间的学习,虽然根据《标准》要求,学生应该在第一学段认识1 600个常用汉字,会写800个汉字,但是由于词汇的积累还不够丰富,进行习作练习有一定的难度。另外,由于年龄和心理特征,学生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等还处于初级阶段,生活经验也不够丰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不仅要大胆地使用课文中学到的词语、句式进行习作,还可以模仿教师或同学写的词语、句式进行练习,不必担心学生之间的习作雷同。

    四、从教育名家的教学理念看“雷同”

    从许多教育名家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小学生的习作训练不必担心雷同。叶圣陶先生认为,训练学生写作,标准不宜太高,不必求独创。他在《论写作教学》中谈到,对于学生的作文,标准不宜太高。若说立意必求独创,前无古人,言情必求甚深,感通百世,那么,能文之士也只好长期搁笔,何况学生?贾志敏在《和孩子们一起快乐在语言文字中——小学作文教学札记》一文中谈到,作文训练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他是通过抄写、听写、视写、扩写、缩写、改写、仿写等方式进行训练学生的习作。在贾志敏老师“七写”的训练过程中,学生的习作当然会雷同,但正是在这样的雷同中,学生学会了如何运用标点符号,如何写一句话,如何写一段话……在反反复复的语言文字训练中,学生的习作素养得到了有效提升。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千万不要被“雷同”二字绑住手脚,应该大胆地围绕“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习作训练,不断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管建刚.我从不上“作前指导课”[J].人民教育,2010(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叶圣陶.如果我当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4]贾志敏.和孩子们一起快乐在语言文字中:小学作文教学札记[J].语文教学通讯,200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