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骨干教师应重视论文写作

    刘胜兰 茶世俊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指出:“加大乡村骨干教师培养力度,精准培养本土化优秀教师”。在乡村骨干教师培养中,应当重视论文写作能力的提升,因为这体现了乡村教师一种高质量的精神生命成长。它不仅有助于乡村骨干教师总结实践经验,凝练教育思想,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和乡村实际的教书育人有效方式,从而体验到扎根乡村教育的成就感,而且能对其他乡村教师产生积极的辐射和示范效应,带动乡村教师的科研工作。但笔者在近两年开展的乡村教师调研和对乡村教师进行写作指导的过程中发现,由于乡村教师评聘职称(职务)时不做发表论文的刚性要求,致使一些乡村骨干教师论文写作的动力不足,或者想写但能力不足,这促使笔者产生了撰写本文的强烈念头。

    这里所说的“论文”也称科研论文,指的是学术研究文章,就是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述的文章,一般由标题、摘要、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论几部分组成。标题的目的是吸引读者眼球,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摘要是内容简介,帮助读者把握全文要点;关键词是论文使用的基本概念,为读者查询论文提供信息;前言多为交代写作背景、提出研究问题等,可以只是一段过渡性的话,也可独立成为论文的第一部分,即问题的提出;正文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大量的分析和论述都在此;结论是对全文观点的总结性表述,可谈到亮点、特色和创新之处以及存在的不足等。所谓写论文要有“龙头”“猪肚”“豹尾”,指的是引言引人注目、正文丰富饱满、结尾简洁有力。此外,有的刊物要求有文献综述,一般放在前言与正文之间,但也可能要求单独提供,目的是说明所写论文与现有研究相比的创新。

    对乡村骨干教师来说,论文撰写的主要内容多半是既有问题解决经验的总结提升,或者是新的问题解决措施的理论探讨,因而论文内容一般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部分。提出问题,就是从乡村教育工作的实际困惑中聚焦问题,并尽力转述为有一定学术色彩的研究主题,形态上通常体现为论文标题;分析问题,就是借助一定的理论、方法或政策,依托多种来源和形式的资料,对导致问题的原因进行梳理和总结;解决问题,就是针对问题成因,对已采取措施及其经验做总结提升或提出新的解决措施。无论总结经验还是探讨新措施,都不能就事论事,必须强调新颖性、系统性和深度,这是论文写作有别于工作总结的重要体现。那么,乡村骨干教师如何写出这样的论文?其中一种重要的切入点和方法,是把握写作过程的以下基本环节:

    一是聚焦问题。乡村教师要寻找的研究问题,通常是指人们认为的教育现实与教育理想之间存在的差距,主要构成内容为what、why、how,即存在什么问题、什么原因导致的、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应当具备有价值、可把控、有新意等基本特点,即:问题对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或解决实践问题有指导意义;问题在自己的研究能力范围内;问题是别人研究不多或研究不深的。那么,这类问题怎样找?首先要有良好的问题意识,即对乡村教育的特殊现象和困惑保持敏锐性。比如,笔者在调研中遇到一位校领导反映,他们学校90%的学生是傈僳族,傈僳族的新年和汉族新年时间不一样,很多学生不管老师准不准假,过新年的时候都要跑回家,老師就担心基础不好的学生拉下课后回来补不上。针对这样一个现象,可以考虑分析和解决少数民族学生自由过节习惯对正常教学秩序的干扰问题。其次是将问题转为指向清晰、表达简洁的论文标题。要么直接表达,比如“傈僳族学生过新年带来的教学秩序问题及应对”;要么做点学术提升,如“正常教学秩序如何应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率性而为?——基于傈僳族新年的思考”。最后是在引言部分提出研究问题,比如:本文以傈僳族学生为例,力图分析和解决少数民族过新年期间学生自由回家对正常教学秩序造成的干扰,具体研究少数民族学生自由回家的原因、对教学秩序造成的后果、打算采取的措施三个问题。问题提出时应简要说明其提出的背景、过程和缘由。其中,缘由可从理论研究需要、政策制定或实施要求、实践问题解决、个人研究兴趣与基础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是挑选刊物。论文要发表,就必须找刊物。一般看来,找刊物发表是论文写完之后的事,为什么要放在前面来说呢?因为可以参考刊物的栏目设置、征稿指南、论文格式、字数要求及已发表文章等,据此确定自己的写作计划,这样就能有的放矢。比如《云南教育》有理科版、文科版和综合版,各设不同栏目,给出相应的选题范围和写作要求,老师们可针对性撰写论文。有的刊物需要参考文献,有的刊物不需要,需要文献的格式又有所不同,这也要关注。此外,还要注意选正规的刊物及投稿渠道,擦亮眼睛,避免上当。

    三是准备资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人的研究文献、个人的反思笔记、调查研究收集的数据等都是老师们写作的“大米”。有了“大米”,老师们才有进行正文论证的基础。查文献资料要注意尽量查第一手资料,也就是原著和原文,以减少转引带来的失真风险;要尽量查权威的资料,即相关研究的权威或知名学者的论文或著作、美誉度高的出版社出版的相关著作、评价高的学术期刊论文等,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要注重时效性,尽量引用最新的研究成果或最新版本的经典著作。在个人反思方面,如有日常反思的习惯,可以直接调取积累的相关反思笔记。如没有,则需撰写。理论上来说,有日常反思习惯的老师写论文,必定更有基础也更顺手。对论文写作支撑力度最大的是调查获得的第一手数据和资料,可以通过问卷、观察、访谈、实物收集等多种方法获得,并以spss、扎根理论等方法做分析。不过,调查方法的掌握比较难,最好能先接受专业指导和训练,或进行基于方法书籍阅读与同伴互助的个人修习。

    四是选用理论。有的乡村教师反映自己缺乏理论,论文没有理论支持,导致正文部分的写作深入不下去,理论俨然成为乡村教师论文写作的最大障碍。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最佳方式是阅读。老师们要阅读著作和论文,从中选择有适切性的理论。广义上,各级政府部门出台的政策也是一种政策理论,可以作为研究的支撑。使用理论和政策,关键在于提取作者构建的原因分析和问题解决框架,为资料的收集、分析与问题的分析、解决指出方向、明晰思路和提供框架。笔者组织怒江等地云南乡村教师的公益阅读活动,就是希望引导乡村教师通过阅读找到具有适切性的理论。比如,可从王艳玲的《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师能力——以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为例》这本书里,寻找可用来分析和解决“正常教学秩序应对少数民族学生率性而为”问题的理论,以增加研究问题提炼和写作过程的学理性。

    五是搭建架子。确定问题后,乡村教师要在参考理论提供的分析思路和框架的基础上,为论文的正文写作搭建“架子”,即设计论文分析和论述的框架结构。具体包括三点:(1)确定关键词,其中必须包括一、两个贯穿始终的核心概念;(2)提出论文的核心观点和子观点;(3)按照一、(一)或一、(一)、1的格式,确定正文的两级或三级提纲。论文核心观点和子观点具体如何展开,从哪几个方面去论述,每个方面又分为几个层次论述,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心中都要有清晰的脉络。要根据这一脉络,设计好一、二级标题以及下面的各个小标题。同一层次标题之间要有内在联系,环环相扣。就比如盖房子,标题如同建筑的名称,写作提纲则如建筑的结构。盖房子既要思考如何打地基,要盖几层,如何封顶,这是纵向结构;又要思考每层有几间房,每间房子做什么,这是横向结构,这些都要提前做设计。不能盖着盖着发现没材料,最后变成一个烂尾楼。

    六是撰写初稿。不管前期准备多少,老师们终究是要写起来,尤其对新写作的老师来说,写作是一个练的过程。有些老师光想不练,有些老师虽然动笔了,但边写边犯怵,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久久不能成文。建议老师们先写能写的,逐步推进。不要想着一口吃成个胖子,每日几百字也是积累。撰写初稿时,要循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按引言、正文、结论的顺序展开写作。正文写作中,除了要根据预先搭建的框架来写作外,三级标题下各段内容的铺陈也要符合逻辑,特别是内容与标题要呼应,不能文题不符。写完正文后,将核心观点和子观点及相关论述概括成摘要。写作中文字表达要尽量通顺,标点符号使用规范。如有参考文献,一定要按刊物格式做好规范的引用,以免后期修改时核对文献遇到麻烦。初稿写好后,有条件的老师可作初次查重。

    七是反复修改。好的论文一定是改出来的。初稿写出来之后,老师们要反复修改,慢工出细活。修改时要注意逻辑自洽,概念、观点、顺序等要前后一致。比如,不能前面提出三个问题,但后面的措施探讨只针对两个问题;也不能前面这样说,后面那样说,自相矛盾。要注意文字表述,尽量做到清楚、流畅、准确。全文通改后,再考虑斟酌和优化标题。最后,如果有文献引用,要做到出处准确,格式规范。这既是尊重作者,也是给读者提供正确的后续学习指引。

    八是征求意见。即使反复修改,可能还是会有拿不准的地方,这很正常。俗话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一个人的认识和能力也终归有限,这时请教别人无疑是提升论文质量的最后一关。为体现对他人思想和建言的尊重,可在文末表达致谢。这些工作都完成后,就可以定稿,并按计划的刊物投出,静候佳音。

    归结起来,一名乡村骨干教师,如果按上述8个环節认真写作,必定能成就一篇好的论文,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其他乡村教师,都是一种重要的智力贡献。但要说明的是,这些环节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可以交叉、跳跃甚至回溯的,从而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论文生命轨迹。

    (作者简介:刘胜兰,女,湖南长沙人,《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联系电话:18208742586。茶世俊:男,云南大理人,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