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成为有准备的学习者

    黄菲

    当前,幼小衔接问题备受关注,家长们因孩子即将升学而焦虑,有的家长会选择让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来帮孩子做入学准备:兰兰升入大班后,她妈妈就到处打听,希望找一个好的教育机构让孩子上思维训练课和汉语拼音课;宝宝和贝贝是一对孪生姐妹,中班下学期,她们的妈妈看到周围朋友的孩子都在上培训班,就给她们报了“某某思”的所有培训班,目的就是希望她们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轩轩是个性格内向的男孩,大班下学期时,教师发现他活动时常常无精打采,了解后得知他在双休日要上五个培训班……除了借助园外机构超前学习外,家长们也纷纷要求幼儿园在大班阶段开设汉语拼音、写字等所谓的幼小衔接课程。

    为什么家长面对孩子上小学会如此焦虑?大量的超前学习能帮助孩子顺利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吗?《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忽视幼儿学习品质培养,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各种培训班由于要追求所谓的学习效果,让幼儿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和各种技能的训练,却往往忽视对幼儿终身发展更为重要的学习品质的培养,这显然不是科学的幼小衔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思考:怎样的幼小衔接活动才是真正适合幼儿发展需要的?教师如何才能引领家长正确看待幼小衔接问题,使之与幼儿园形成良好的合作?

    应该说,幼儿在园三年的学习和生活,都是在为他们入小学以及今后一生的学习与发展打基础、做准备,大班下学期则是最为关键的一个时期,需要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幼小衔接活动。因此,我园在大班下学期一开学就开展了主题活动“准备上小学”。我们希望通过活动实现幼儿、家长及教师的共同成长:幼儿能慢慢地认识和走近小学的生活,逐步积累经验,从而对即将到来的新旅程充满信心和期待;家长能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要,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行为,更为理性地思考幼小衔接的问题;教师能更了解家长的想法和幼儿的需要,选择更科学、有效的方式,与家长及小学形成教育合力,支持和帮助幼儿成为有准备的学习者。下面就来分享一下我们的经验。

    一、了解幼儿已有经验

    我园的主题活动“准备上小学”是从幼儿关于小学有什么问题切入的。无论家长有多焦虑,教师有多关心,要上小学的是孩子,所以我们首先了解孩子的所知与所想。于是,我们设计了两个问题:“关于小学,有哪些你想了解的问题?”“关于小学,你知道什么,是怎么知道的?”

    通过幼儿的回答,我们发现幼儿对小学生活充满好奇:“我想知道小学几点下课,下课有多长时间可以休息?”“小学教室里座位是怎样的?”“小学生为什么要学那么多门课?”“小学生中午可以睡觉吗?”“小学生下午吃点心吗?”“小学里可以玩游戏吗?”“小学教室里也有钢琴吗?”……幼儿的这些问题表明他们很想知道小学与幼儿园的生活是否有区别,区别在哪里。同时,我们也发现,很多幼儿在谈到自己所了解的小学生活时,“上课”“写作业”“考试”“背书包”“要专心听讲”“老師严格”“起床很早”“学习很辛苦”等词语高频出现。有幼儿说,“我担心小学学的东西太多了,我记不住”“我怕作业多,做不完”“我怕自己动作慢被老师批评”“我担心学不好汉语拼音”,甚至有幼儿直接说“我不想上小学”……

    我们惊讶地发现,很多幼儿还没有走进小学,就对小学有了这么多令他们不愉快的认知,平添了诸多不必要的担心和焦虑。我们将幼儿这些真实的表达整理出来发到家长微信群里,希望由此引起家长重视,引导他们反思自己平时不经意间的一些言辞和行为是否无形中造成了孩子对入学的恐惧;请他们设想,如果孩子带着这样的消极印象进入小学,会对后续的学习与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同时,我们也想借此引发家长关注并配合教师接下来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希望通过家园的共同努力帮助幼儿自信而快乐地迈入小学阶段。

    我们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将对小学感到好奇的问题记录下来,并告知幼儿接下来我们会有机会一起走进小学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幼儿对此十分期待。

    二、走进小学校园

    如果说之前幼儿对小学的了解是“道听途说”,那么参观小学的活动就给了他们一个直接观察、体验和感受的机会。想要让参观小学的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要做很多准备工作,可以说准备越细致,活动越有效。

    1.幼小协作做好方案设计

    我园组织大班幼儿参观小学由来已久,但一直在不断调整与完善。最初的参观活动只是在小学校园里走马观花,带给幼儿的感受和体会都不深刻。随着课程实践的不断深入,我们对整个活动进行了持续的优化。在参观前,我们会与小学协商,共同制定活动方案。第一,协商确定参观时间,选择双方都适宜的时间,以保证参观活动的完整和有序。参观活动时长为一个上午,这样既能让幼儿完整地体验小学半日生活中各个时段的活动,又不影响幼儿的午餐、午睡等正常作息。第二,与小学教师讨论制定适宜的校园参观路线,并确定参观的具体流程,比如,确定每个大班的对口参观班级(一般一个大班对应小学一年级的一个班),讨论何时进班观摩,是否要有观摩升旗仪式或课间操的环节,安排参观小学的哪些专用活动室等。第三,与小学教师一同讨论幼儿进班后观摩什么、怎么观摩,比如,幼儿进班后座位怎样安排,小学教师可以准备怎样的活动让幼儿参与,课堂互动环节要如何进行,安排在什么时间让幼儿采访哥哥姐姐和小学教师。

    在协商好各类事项后,我们召开大班年级组会议,让每个班的教师都知晓活动的整个流程安排和注意事项。

    2.家园合作做好参观准备

    我们提前告知家长参观活动如何安排,需要他们配合做好怎样的准备等。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准备是,在参观小学的前一天晚上,家长扮演被采访的小学生,让孩子拿着自己记录的问题进行模拟采访。这样做的目的是帮助幼儿熟悉自己要采访的问题,组织好采访的语言,缓解紧张情绪,增强自信心。同时,这也促使家长进一步了解孩子的想法,从而去思考在幼小衔接阶段自己所关心的问题与孩子所关心的问题之间的差异,以推动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

    3.引导幼儿观察、体验与思考

    终于到了走进小学的那一天。上午8:30,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走进小学校园,聆听小学教师简单地介绍他们的学校。8:50,不同班级的幼儿分别进入对口的一年级班级教室,跟小学生一起上一节语文或数学课。小学教师提前让学生们腾出空间,把大班幼儿的座位设在两个小学生中间,让幼儿和小学生哥哥姐姐并肩听完一节课。上课时,小学教师特意设置了适合大班幼儿参与的问答和操作环节,比如,是语文课就让幼儿一起跟着读一读词语,是数学课就让幼儿来数一数,回答简单的问题,以提高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度。9:30,幼儿到操场上观摩小学课间操,然后利用课间休息时间采访哥哥姐姐。采访前我们提醒幼儿再审视一下自己之前记录的问题,有的问题如果已经通过观摩找到了答案,就可以跳过,如果此时有了新的问题,可以大胆提出并记录下来。10:00,幼儿来到专用活动室,观看哥哥姐姐们上音乐课、美术课或体育课,他们发现小学课程也是丰富多彩的,上课形式也是生动有趣的。10:20,小学教师带着幼儿逛一逛小学校园,参观校园环境,到操场玩一玩简单的游戏,参观学校图书馆及其他专用活动室,用一用小学的卫生间……10:50,幼儿结束参观返回幼儿园。

    整个上午,幼儿通过各种活动观察和体验小学的生活。当幼儿坐在哥哥姐姐中间时,当他们鼓起勇气举手回答小学教师的提问时,当他们勇敢地采访哥哥姐姐时,当他们走在小学校园里发出一声声赞叹时,当他们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发现分享给同伴时,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内心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4.引导幼儿分享交流参观所得

    参观以后,幼儿在园在家的生活中多了很多关于小学的话题。他们会在幼儿园自主活动时间交流在参观小学时的发现,家长们也反映孩子会在家中主动谈起关于小学的话题。于是,教师组织幼儿开展了讨论活动“小学与幼儿园不一样”。活动中,幼儿纷纷讲述自己的发现:“小学生是两个人一张桌子,我们在幼儿园是六个人一张桌子,也有的时候大家全坐在一起,没有桌子。”“小学生上学要戴红领巾,我们没有。”“小学生的桌子有一个放书的格子,幼儿园的桌子没有。”“小学生上厕所要走到教室外面去,幼儿园的厕所就在班级里面。”“小学生喝水要自己带水杯,幼儿园里有水杯,不用自己带。”“小学里的篮球架高,幼儿园的矮。”……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将关注点从外在环境、设施的差异转向内在的一日生活的差异:“小学生一个上午要上好几节课,上课会换很多老师,而在幼儿园一直是三位老师。”“幼儿园一个班里的小朋友没有小学的一个班那么多。”“小学生中午不睡觉,我们在幼儿园中午要睡觉。”“小学是全校所有学生一起做课间操的。”“小学没有区域活动,每节课下课有10分钟休息时间。”“小学生不吃点心。”“小学生放学回家后要做作业。”……幼儿的这些发现正反映了幼儿园生活与小学生活之间的差异,而这些差异是他们在进入小学之初需要努力去适应的。我们抓住机会引导幼儿思考并讨论:面对这种改变,要作出怎样的调整才能更快地适应。这一问题的提出也为我们后续如何开展幼小衔接主题活动指明了方向。

    三、创设模拟课堂

    通过参观与讨论,幼儿对小学的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感受到幼儿需要并期待更多实际体验的机会,但是我们不可能频繁地带幼儿进小学体验,这会扰乱小学的正常教学秩序,因此,园里专门腾出一间活动室,我们在里面放上小学捐赠的课桌椅,参照小学教室的样子来布置环境。大班年级组会做好统筹规划,每个班的幼儿每周有1~2次机会进这间模拟教室参加体验活动,每次活动时长大约30分钟。体验活动总共至少有4次。对每次体验的内容,我们根据幼儿感兴趣的问题以及他们的经验进行不同的设计。例如,第一次活动,我们依据幼儿在参观小学时发现的小学教室里的座位与幼儿园的不同,引导幼儿按身高排好队,依次以男女生组合的方式找到自己的固定座位,熟悉并记住自己的座位。接着,我们带领幼儿通过实践操作了解小学生活中的一些常规,如个人物品要放在哪里,上课时要保持怎样的坐姿,上课和下课的铃声代表了怎样的含义,课间要去哪里上厕所,等等。第二次活动,我们请幼儿带着自己的书包进入模拟课堂,开展“我会整理小书包”的活动,引导幼儿认识到上了小学后每天要自己整理好书包。幼儿在之前参观小学时看到哥哥姐姐们用本子把作业记录下来,所以,第三次进模拟课堂时,我们组织开展了“我会记任务”的活动。第四次活动,我们邀请小学低年级教师来模拟教室给幼儿上一堂课。

    我园和周边的结对共建小学建立了幼小衔接合作伙伴关系,邀请该小学低年级的多名教师以特聘志愿者的身份进入我园各个大班进行对口指导,内容包括给幼儿上一堂课以及开展家长讲座和沙龙等。小学教师来模拟教室上课时,我们会邀请家长来观摩。这次模拟课堂活动与幼儿走进小学观摩课堂教学有所不同,这一次小学教师的授课对象仅仅是大班幼儿,因此授课内容更有针对性。课前,我们和小学教师共同备课,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探讨科学、有效的组织形式。小学教师会做充分准备,比如,选择《小阿力的大学校》等与“上小学”话题相关的绘本带着幼儿一起阅读,或设计一些益智游戏与幼儿开展互动。同时,小学教师也会尽可能将小学一年级课堂真实的样子展现在幼儿和家长面前。通过模拟课堂體验活动,幼儿和家长发现,小学教师同样和蔼可亲,小学的课堂氛围也是轻松愉悦的,幼儿由此大大减少了对小学学习以及小学教师的恐惧。同时,幼儿和家长也真切感受到小学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以及课堂要求等。我们请家长关注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尤其是专注力、坚持性、参与度以及面对困难时的态度等,这有助于家长了解孩子的优点与不足,从而更好地与幼儿园合作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

    模拟课堂体验活动不仅让幼儿对小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且,幼儿发现原来通过努力自己是完全可以达到小学课堂要求的,由此树立了信心,激发了内在的成长动力。

    四、开展学做小学生活动

    在之前一系列的活动中,幼儿对小学生活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想成为小学生的愿望被激发了并日益强烈。为此我们设计了丰富的实践活动,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在发现自身优势的同时找到未来努力的方向。

    1.邀请毕业生回园交流,树立学习榜样

    我们邀请本园毕业生下午放学后回园与大班幼儿进行交流。交流前,我们收集了大班幼儿经过这段时间的体验与思考后产生的新问题,比如,回家作业会来不及完成吗,怎样才能交到新朋友,怎样才能戴上红领巾,等等。我们将大班幼儿的问题告知回园毕业生,与他们讨论可以与弟弟妹妹们交流怎样的话题。比如,我们启发他们谈一谈自己刚进小学时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聊一聊上了小学后印象最深的几件事,向弟弟妹妹们展示一些在小学课堂上学到的本领,等等。在交流过程中,大班幼儿听哥哥姐姐们介绍小学生活,看哥哥姐姐们展示各种新本领,感受到小学生活的多姿多彩,同时也认识到刚进入小学时遇到一些困难是很正常的,只要愿意积极地想办法,一定能克服这些困难。

    2.开展多种实践活动,努力成为真正的小学生

    感受到了幼儿学做小学生的强烈愿望,我们进一步鼓励每个幼儿制订自己的“学做小学生计划”,希望借此引导幼儿学习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对照小学生的基本要求来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为成为一名真正的小学生而努力。原本我们以为这对大班幼儿来说有一定难度,但是他们的表达让我们十分惊喜。有的说:“小学上学早,我的动作慢,从现在开始我要每天按时起床,让妈妈给我准备小闹钟。”有的说:“我经常会忘记老师的任务,我要像哥哥姐姐一样,每天用小本子把老师要求我们带的东西或回家要和爸爸妈妈说的事情画下来,提醒自己。”幼儿不仅能看到自身的不足,而且能积极想办法弥补,这让我们感觉到他们真的长大了。

    我们又结合幼儿在前面的活动中关注到的小学课间活动安排的问题,组织幼儿开展实践活动“我的课间10分钟”。活动中,我们首先和幼儿一起回顾了进小学参观时录制的课间活动视频,一同发现并总结小学生的课间10分钟“必须做的事”和“可自由选择做的事”。其中必须做的事包括收拾课桌,做好下节课的准备,喝水,如厕;只有先把这些事做好,才可以自由选择去跳绳、踢毽子、聊天等。这一活动让幼儿明白,只有分清主次先后,才不会出现哥哥姐姐们在介绍时提到的“听到上课铃声才发现来不及上厕所了”的尴尬事。

    针对多数家长反映的、幼儿自己也提到的回家后任务意识欠缺的问题,比如,忘记当天要完成的作业,忘记第二天需要带的物品,忘记要转达给家长的话,总是要在家长的提醒催促下才去完成各项任务,等等,我们设计了实践活动“我的晚间生活计划”,引导幼儿学习规划好自己从离园到睡前这个时段的活动。幼儿初步了解了合理的晚间生活安排应注意动静交替、劳逸结合,这为他们自主安排好放学回家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可以说,“学做小学生”的一系列实践活动都是从实际问题出发的,我们带领着幼儿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做好生活和学习习惯方面的入学准备。

    五、举办家长讲座和沙龙

    我们没有在主题活动一开始就为家长安排幼小衔接讲座和沙龙,因为我们觉得,在没有亲身感受和实际体验的情况下,任何说教都是苍白无力的。所以,我们决定从改变孩子做起,带着孩子去参观小学,与小学生互动,引导他们积极地去思考、交流。在整个主题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家长一直陪伴在孩子身边,我们也一直及时地就设计活动的目的与家长沟通,并引导家长关注孩子在活动中的转变和成长。有这样的经历和体验作为基础,许多家长看待幼小衔接问题时就多了一分理性,不像刚开始时那么焦虑和“病急乱投医”了,我们觉得是时候举办家长讲座和沙龙进一步引导家长转变观念了。

    我们再次邀请小学教师来到班里,与家长面对面研讨,解答家长的疑问。活动前,我们收集了家长们当下关心的问题,发现有的家长仍然很关心孩子上小学前要不要提前学汉语拼音、小学一年级是不是就要开始学奥数等问题,但同时发现有不少家长的思考越来越理性了,有的问:“如果之前学得太多、负担太重,孩子上了小学会不会厌学?”也有的问:“如果孩子对某一方面的学习内容反感,强行让他学下去是否合适?有什么好的办法让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更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孩子学习习惯的问题:“小学生要注意培养的行为规范和学习习惯有哪些?”“孩子写作业太拖拉,该怎么办?”“家长需要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更快适应小学生活?”小学教师在讲座和沙龙中逐一解答家长的问题,从小学的课程设计、评价方式,讲到孩子进入小学后的生活,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究竟需要为入学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小学教师还跟家长分享了很多案例,让家长了解到那些所谓的幼小衔接培训班并不能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的生活,孩子不适应的原因有很多,有的孩子在课间10分钟不懂得安排好自己的活动,下课时贪玩,上课就走神或想上厕所了;有的孩子因不懂得与新伙伴相处而焦虑;有的孩子因缺乏任务意识,经常忘记完成作业或忘记带书本,受了批评就不愿上学了……这些屡屡发生在一年级新生身上的鲜活事例让家长认识到,容易被忽略的习惯问题恰恰可能引发孩子产生学习障碍。家长由此开始理解为什么说幼儿园期间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比仅仅掌握知识技能更重要。

    尽管我们无法通过短短的几次活动彻底转变家长的观念,但我们相信这样的活动至少能引导家长去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行为,从而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作出更为理性的选择。

    思考该主题活动的实施,我们有以下体会:

    第一,从幼儿的需要出发,是幼小衔接工作的基础。

    幼小衔接的目的是让幼儿顺利地完成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学习的过渡与转换。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明确此项工作的核心是为了幼儿的发展,因此了解幼儿关于小学的已有经验以及他们困惑、担心的问题是开展幼小衔接活动的前提。我们的主题活动正是从幼儿对小学的认识和他们关心的问题出发,逐步引领幼儿了解真正的小学生活,进而认识到自己要为成为一名真正的小學生作出怎样的努力。

    第二,引导幼儿在体验中学习并逐步积累经验,是幼小衔接工作的正确打开方式。

    我们的主题活动给了幼儿很多亲身体验、实际操作的机会。我们设计的每一个活动环节既源于幼儿的经验,又有利于幼儿经验的发展,使活动与活动的衔接变成经验与经验的联结,前一个活动为后一个活动提供经验基础,后一个活动在前一个活动的基础上深入,从而让幼儿的经验呈现螺旋式上升的状态。

    第三,幼儿园、小学、家庭三方合作,是幼小衔接工作有效开展的保证。

    科学的幼小衔接离不开幼儿园、小学、家庭三方的合作。在主题活动中,我们积极主动地与小学开展合作,让幼儿在与小学生、小学教师、小学校园零距离的接触中激发学习的兴趣,积累丰富的经验;我们促成小学与家庭的交流和沟通,从而转变家长的观念;我们努力增进家长对孩子的了解,引导家长倾听孩子的心声,陪伴孩子共同面对即将到来的困难,让孩子带着对小学生活的向往迈入人生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