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张小敏

    “支架”的词源,来自建筑行业,现在教育学中广泛使用其引申义,即框架结构。初中作文教学利用支架式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掌握该模式内涵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建构写作框架。促使这一教学模式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提升学生写作水平。

    一、创设情境,激发写作兴趣

    在现实的语言环境中,学生更容易“有话说”。教师要让学生产生“我要写”而不是“要我写”的感情冲动。而实现这种预设,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是创设真实情境。案例:上课铃声响起,学生们精神饱满地端坐着等待老师,然而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老师依然没有过来。学生们开始忍不住议论纷纷,教室里开始骚乱。这时候,语文老师终于满脸焦急、小跑着进教室,说:“对不起各位同学,老师迟到了。”顿了顿又说,哪位同学能说说,刚才老师没有到的时候,你在想什么?现在看到老师,你又是怎样想的?老师跑进来的速度和神态是怎样的?”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各抒己见。这时候老师说:“现在,请大家把刚才的心理活动记录下来,写一篇以‘老师迟到了为话题的作文。”学生这才明白,原来老师是故意“迟到”。因为有了前期预设,学生很快完成并当堂朗读,教师直接予以点评。临近下课,老师提醒学生,不仅可以写自己的神态、外貌、语言,还可以抓住细节进行描写。案例中,教师设计“迟到”这一场景,引导学生进入真实情境,让学生有真实的心理氛围做基础,一方面“有话可说”,另一方面也乐于表达,极大地降低了写作的难度,使学生易于写出“独特感受”。

    二、分析典型,教给写作方法

    分析典型时,教师可以精选同类型的文章进行对比,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如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立意、意境、情感等。基础相对薄弱的同学,可以采用列表格的方式进行对比分析,以便建构起知识框架,突破重难点。而写作方法的教授,教师不宜采用大量口述原理的方式,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举例子让学生认识到文章的写作方法、构思角度、结构的异同点。写作思路上,也應重视逻辑的完整和严谨。学生可以根据课文或教师推荐的优秀文章的逻辑层次仿写,再进行个性化创造。比如议论文的写作,可以采用“原因—结果”分析法,即根据结论反推其问题根源。比如:“玻璃晴朗,橘子辉煌”——一般人不会注意,但北岛注意到了;“太阳像一枚燃烧的硬币”——一般人不会注意,但聂鲁达注意到了;“黄昏雨后深巷的一朵黄玫瑰”——一般人不会注意,但博尔赫斯注意到了。心灵的色彩本就是纷繁多样的,正如生活的色彩也是纷繁多样的。将世间万物的颜色涂抹在心中,唯有学会真正热爱生活,才能够生动地书写生活。

    三、实例参考,提供“范例支架”

    写作的“范文”,既可以是典型课文,也可以是同学、甚至教师自己的文章。需要注意的是,例文一定要是可以给学生提供实际性启发的文章——不论是写作技巧还是结构安排上。课文均是经过严谨的论证,层层审核,经得起推敲的好文章。充分利用好课文,让课文成为学生写作的“拐杖”,从课文学习中发现自身写作的问题,将会改变学生“怎么用”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照课文,检查自己写作中的问题,查缺补漏,有针对性地学习。

    例如,《春》(朱自清),作者采用了多种描述方法,调动了多种感官,展现了一幅幅画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思考,观察家乡春天的公园景色。在观察后,仿写文章中富有意境和深意的诗句:“春天的公园,柳条抽枝,老桩吐绿,一派万紫千红的的景象,空气中弥漫的都是温柔的气息。看一看,艳丽无比;闻一闻,四海花香。”“广玉兰树上挂满雪白的花朵,远远看去,像是被云朵包围着,又像是软绵绵香甜甜的棉花糖,挂在树梢。春风拂面,花朵发出沙啦啦的声响,播撒着芬芳的香气。再看那夹竹桃,有的像火焰,有的像少女的脸庞,有的全开了,有的正含苞欲放,有的刚打了花骨朵。好一幅迷人的“万花图”啊!”

    当然,除了“句式”支架,“内容”支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搭建,譬如“情感支架”“手法支架”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写作训练的重难点,教师需要谨慎选择最合适的支架,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支架式写作教学,其实质是让学生学会在模仿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写作模式,从而进行写作。而学生只有发自内心地热爱习作,愿意主动掌握写作的方法,化外部动机为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教师是学生写作的引路人,帮助学生搭建好写作的“云梯”,需要依靠支架式教学,争取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